公元181年,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其诞生之时,天下已呈乱象,而他日后凭借非凡才智与满腔抱负,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波澜,深刻影响着三国局势走向。
早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辗转多地,后至荆州,叔父离世后,他隐居隆中,虽身处山林,却心系天下,常自比管仲、乐毅,静观局势变化,等待明主。刘备听闻其名,三顾茅庐,诸葛亮深受感动,遂为刘备剖析天下大势,献出《隆中对》,为刘备集团规划了立足荆州、西进益州,进而谋取天下的战略蓝图。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征,刘备于当阳长坂坡大败,退至夏口。在此危急关头,诸葛亮挺身而出,只身前往东吴,凭借卓越口才与对局势的精准剖析,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孙刘联军于赤壁一带,巧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大破曹操,此役让曹操短期内无力南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建安十六年(211年),应刘璋之邀,刘备入蜀,诸葛亮奉命与关羽等镇守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确保后方稳固。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自己则与张飞、赵云等率大军溯江而上,一路攻坚克难,先后攻克巴东等地,后与刘备会师成都,刘璋见大势已去,出城投降,刘备得以占据益州,势力进一步壮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获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在军政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拜为丞相,总理朝政,将蜀汉内政打理得井井有条,推动各项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怎奈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兵败后,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赋予其极大权力与责任,望其能辅佐幼主,延续蜀汉基业。诸葛亮不负所托,秉持忠诚,殚精竭虑稳定蜀汉局势,先是与东吴修好,缓和外部压力,又积极发展生产、整肃吏治,使蜀汉国力逐步恢复。
建兴三年(225年),南中地区发生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面对复杂的民族情况与叛乱势力,他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孟获七擒七纵,以仁德感化,让孟获心悦诚服,最终成功平定南中,不仅消除了内部隐患,还使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能为蜀汉所用。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开启北伐大业,首次率大军出祁山,蜀军声势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响应,关中地区为之震动,曹魏朝野大惊。然而,因马谡违背军令,丢失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导致蜀军防线出现缺口,诸葛亮无奈之下,为保存实力,只得退回汉中。同年冬,诸葛亮再次出兵,包围陈仓,奈何陈仓守将郝昭防守严密,蜀军久攻不下,加之粮草补给等问题,最终只能退兵。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目标明确,成功夺取武都、阴平二郡,进一步拓展了蜀汉的疆土,巩固了战略防线。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此次他运用智慧发明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有效解决了后勤补给难题,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祁山一带对峙多日。但因后方李严运粮不力,谎报军情,诸葛亮恐陷入绝境,不得不再次退兵,不过在退兵途中,他巧妙设伏,成功射杀曹魏名将张郃,给魏军以沉重打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期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欲拖垮蜀军。诸葛亮因事必躬亲,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军中,蜀军遵其遗嘱撤回汉中,北伐大业就此中断。
诸葛亮一生征战、理政诸多事迹,以下是其主要军事战绩:

早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辗转多地,后至荆州,叔父离世后,他隐居隆中,虽身处山林,却心系天下,常自比管仲、乐毅,静观局势变化,等待明主。刘备听闻其名,三顾茅庐,诸葛亮深受感动,遂为刘备剖析天下大势,献出《隆中对》,为刘备集团规划了立足荆州、西进益州,进而谋取天下的战略蓝图。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征,刘备于当阳长坂坡大败,退至夏口。在此危急关头,诸葛亮挺身而出,只身前往东吴,凭借卓越口才与对局势的精准剖析,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孙刘联军于赤壁一带,巧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大破曹操,此役让曹操短期内无力南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建安十六年(211年),应刘璋之邀,刘备入蜀,诸葛亮奉命与关羽等镇守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确保后方稳固。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自己则与张飞、赵云等率大军溯江而上,一路攻坚克难,先后攻克巴东等地,后与刘备会师成都,刘璋见大势已去,出城投降,刘备得以占据益州,势力进一步壮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获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在军政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拜为丞相,总理朝政,将蜀汉内政打理得井井有条,推动各项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怎奈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兵败后,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赋予其极大权力与责任,望其能辅佐幼主,延续蜀汉基业。诸葛亮不负所托,秉持忠诚,殚精竭虑稳定蜀汉局势,先是与东吴修好,缓和外部压力,又积极发展生产、整肃吏治,使蜀汉国力逐步恢复。
建兴三年(225年),南中地区发生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面对复杂的民族情况与叛乱势力,他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孟获七擒七纵,以仁德感化,让孟获心悦诚服,最终成功平定南中,不仅消除了内部隐患,还使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能为蜀汉所用。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开启北伐大业,首次率大军出祁山,蜀军声势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响应,关中地区为之震动,曹魏朝野大惊。然而,因马谡违背军令,丢失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导致蜀军防线出现缺口,诸葛亮无奈之下,为保存实力,只得退回汉中。同年冬,诸葛亮再次出兵,包围陈仓,奈何陈仓守将郝昭防守严密,蜀军久攻不下,加之粮草补给等问题,最终只能退兵。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目标明确,成功夺取武都、阴平二郡,进一步拓展了蜀汉的疆土,巩固了战略防线。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此次他运用智慧发明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有效解决了后勤补给难题,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祁山一带对峙多日。但因后方李严运粮不力,谎报军情,诸葛亮恐陷入绝境,不得不再次退兵,不过在退兵途中,他巧妙设伏,成功射杀曹魏名将张郃,给魏军以沉重打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期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欲拖垮蜀军。诸葛亮因事必躬亲,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军中,蜀军遵其遗嘱撤回汉中,北伐大业就此中断。
诸葛亮一生征战、理政诸多事迹,以下是其主要军事战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