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战吧 关注:989,851贴子:32,539,305

从《德米安:少年彷徨时》谈丰川祥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引言:“若谁要诞生,谁就要毁掉世界”
在《颂乐人偶》第十集中, 有这样一个镜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喵梦与初华前往祥子家中的时候,祥子一个人坐在沙发看着黑塞所著的《德米安》。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本书?”就和第五集的时候为什么会是夏目漱石的《心》那样,背后一定有所指。带着这份问题,我去拜读了一下这本小说,得到了一些启发,楼里细说。
《德米安》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为辛克莱的少年的成长故事,尤其是对于自我的发现。这一探索自我的旅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现实与内心存在的两面“世界”抉择、对于世界的认识加深,坚信内心之音与自我力量、在“废墟”中重建,找寻自我与新生。小说首次提到人在寻找自我的时候,就代表了人进入了一个名为“通往内在”的心理阶段,这并非逃避,而是直面自己的心灵,面对内心的混沌、黑暗与恶。如何处理内心的两面性,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自我,便是主人公辛克莱的人生命题,也是小说的一大主题。
为了有条理的阐述我的一些见解,我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叙述,而由于目前就出到了第十集,所以还有部分内容没有写完,每更新一集可能就会写一点,然后按照《德米安》来看,最后祥子应该还是会成为人类的,但愿如此,不然我都没有动力写了
当然这些只是我碎碎念的一些感想,还有一些也是看到别人有意思的观点加以吸收得出来的,可能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不认可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反正就是图一乐,友好讨论即可。
废话不多说,欢迎来到德米安的世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08 04:38回复
    2.苦来兮苦:伊甸园与童年
    在聊祥子之前,先来说说辛克莱的故事,辛克莱的世界观奠定与童年时期对于“两个世界”的认识:一个是以父母为代表的小市民家庭环境,这个世界的道路平坦,温暖舒适;另一个世界则是截然不同的,美妙却可怕,野蛮与残酷无处不在。对于十岁的辛克莱而言,两个世界如同昼与夜、光与暗。宗教与教育驱逐了所谓“恶”的世界,但也压抑了他的内心;光明世界井然有序,充满亲切,但却不如黑暗世界的野蛮残酷来得吸引人。来自光明的辛克莱接触到黑暗之后,充满好奇,与乏味无聊、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相比,黑暗的喧嚣显然更加有趣生动。出生决定了他属于光明,但他又对黑暗难以释怀,于是他需要抉择。再看祥子,从小优渥的家境给予了祥子美好而又幸福的童年,虽然有过丧母之痛,但是组建苦来兮苦、与成员们一起欢笑的日子给予了她一定的宽慰,但随着父亲被逐出家门,祥子义无反顾选择追随父亲的脚步,这使她一下从伊甸园中被扔进人间的冰冷之中。此刻的祥子,就如同辛克莱一样,站在黑与白的分野处:光明的世界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用为了生计而去奔波,可以与朋友一起欢笑、挥洒青春的努力与汗水;黑暗的世界充满着大人的规则,每天起早贪黑的打工,维持生计,还要照顾酗酒的父亲。只要下定决心,她便可以重返光明,但是她对于家人的情感、内心的自尊使她无法放下黑暗。因此这个阶段的祥子,也陷入了选择的两难境地之中。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08 04:38
    回复
      “人长成人的路程始于无罪(天堂、童年、不担负责任的前阶段)。由此走向有罪,走向对善与恶的觉醒,走向应付文化、道德、宗教与人类理想所提出的要求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对任何一个真正投入而又不从众趋同的人来说,将不可避免地以绝望告终,即他终会悟到,道德没有实现的可能,遵从没有百分之百的遵从,服务没有全心全意的服务以及正义与善境乃渴望而不可即之境界。绝望所导致的或是自我灭亡,或是进入一种精神的第三境界,使人能体验一种超越道德、法律的状态,朝着获得彻悟与解脱迈进,也使人达到一种新的、更高的不担负责任的境界,简单地说,进入信仰。” ————黑塞
      黑塞在《神学摭谈》中提到,“成为人类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无辜(unschuld)阶段,如童年时期抑或是象征性的伊甸园生活;其次是背负责任(schuld)阶段,开始认识善恶,并面对文化、宗教、道德的凝视。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历经第二阶段的探索之后,会因无法实现公正与善而陷入绝望的境地,绝望的结果若不是堕落与永恒的毁灭,便是进入第三阶段:走向精神的自由,实现自我的超脱,即得到信仰,成为人类。”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祥子“家道中落”之前,她一直都生活在伊甸园之中,甚至可以说,苦来兮苦就是她的伊甸园,那里有青梅竹马,有灵魂伴侣,有对于她来说一切的美好。并且她也一直处于“童年”时期,即常说的“白祥”形态,她是坚强的,善良的,充满了天真与热情,对一切充满着好奇,虽然母亲因病去世,但她内核的强大支撑着她,依然以希望面对生活。但是一条短信,一次变故,如同那条蛇,将她引到了伊甸园的边缘之地。这场变故的背后,代表的就是黑暗世界的残酷,同时也代表祥子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旅途,迈入了第二阶段——即走向责任。她的责任感,亦或是自尊心使她无法做出回去的选择,于是她主动落入人间——“我是来结束这一切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08 04:39
      回复
        有点晚了剩下的明天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08 04:40
        回复
          cy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8 07:26
          回复
            速更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08 08:54
            收起回复
              3.高松灯:“恶”的另一种阐述
              从理性现实的角度来说,祥子的选择是一种堕落,她放弃了本该拥有的美好未来,在最该去追逐梦想的年纪,被迫又是自愿放弃热爱的事物,逃避过去的一切,以求磨平心中那份强烈的渴求。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之中,她逐渐远离光明世界的一切,深陷于现实的洪流之中,玩乐队,是一种“恶”。辛克莱的生活亦是如此,但帮他结束这段梦魇的是德米安,如黑塞所言:“德米安其实不纯粹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原则,一种真理化身,甚至可以是一种学说。”对于祥子,扮演这一角色的则是高松灯。
              看过mygo的大家都知道,祥子与灯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深处的归属感。祥子通过灯的歌词就能看出这是灯内心的呐喊,而灯通过祥子的表演也能知道祥子的内在变化。从荣格的原型学说来看,这种心灵的归属感与默契,源于无意识内容的外在映射。对于祥子而言,灯是她的心灵向导,是无意识深处的“自我原型”。当个体有意识的态度或行为走向极端时,自我原型就会发挥调控功能。在小说中,德米安(自我原型)对辛克莱(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该隐的重新阐述上,他把该隐之恶以一种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认为该隐从耶和华获得印记作为区别于芸芸众生的独特标记。德米安试图通过对“恶”的重新定义告诉辛克莱,人应该接受内心的该隐,这样才能让内心更加完整。而回到祥子身上,高松灯是如何向她阐述“恶”的呢,以一种直击祥子心灵的方式,即演奏属于她们二人的歌曲——春日影。之前说过,彼时的祥子处于一种堕落的状态中,她沉溺于过去,却不愿面对,选择逃避过去的自己,因为对她来说,这是一种“恶”。而灯又何尝没有“恶”呢?灯认为是由于自己歌唱的不好,才导致了乐队的解散,自己的歌声是“恶”,但她依然选择在台上歌唱,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祥子,要接受自己内心的“恶”。所以在台下的祥子,看到这样的灯用春日影在向她阐释另一种“恶”——“我能做的只有歌唱,因为我的声音就是内心的呐喊!”她情绪失控,跑出了live house,想要忘记一切。在一开始,面对灯的阐释,祥子并未接受,因此在飞鸟山之战的时候,祥子依然选择了逃避,然而后续选择组建Mujica说明她还是受到了灯的影响,逐渐认识到自己就是“带有印记的该隐”,“恶”本来就存在于自己的本性之中,——“过去软弱的我已经死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08 10:52
              回复
                吃个早饭再接着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08 10:54
                回复
                  4.黑白祥:属于祥子的《心》
                  上文提到过,祥子和辛克莱一样面临两种世界的抉择,这种困境不单是在现实中,在她内心中亦是如此。要看到祥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我们就得回到另一本出现在剧集中的小说身上。在第五集的时候,失去一切的祥子手捧着夏目漱石先生所著的《心》,从这本书中得以窥见祥子的内心,小说中的“先生”从小在爱的环境下长大,无知无畏,待人义气真诚。直到至亲离世,被人背叛,让他意识到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的利益与冲突,那些所谓的示好,不过是利益交换的结果。至此他便穿上了保护衣,不信任他人变成了人生的底色。“先生”是成了一个利己主义者,但内心却依然遵循的道义至上,因此无法面对利己与信条冲突后带来的痛苦,最终选择了自尽。跳出小说,我们来看看祥子,上文说过,在“伊甸园”时期的祥子,内心留有童年时期的形态——即白祥,她拥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自尊,待人真诚,至纯至真。但随着对黑暗世界的了解愈发深刻,她的内心也分立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白,另一个则是黑。黑色的祥子自私自利,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他人,面对困难与创伤只会选择逃避。双脚几乎已经要迈向黑色的她,但由于心中那份自尊,使她与“先生”一样对这样的矛盾而感到痛苦,在面对那架陪伴自己多年的钢琴前,祥子开始了忏悔——“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3-08 11:25
                  回复
                    5.若叶睦:重回光明世界的一次尝试
                    人成长为人的过程是从无罪到有罪,从有罪到绝望,从绝望到灭亡或解脱:即非为了逃避道德与文化而再返回童年的天堂,而是去经受两者的洗礼直至能根据自己的信仰来生活。当然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倒退。但要一个已经觉醒过来的人从善恶统治的王国再逃回无罪的天堂是较难做到的。更可能经常发生的是,那些有过彻悟与解脱体验的人很容易再跌入第二阶段,重遭其法则、恐惧以及那些无法实现的生活要求的折磨。
                    ——黑塞
                    从黑塞对于“成人”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次Mujica的失败是必然。在Mujica组建失败以后,动画用整整半集的沉默来体现祥子的状态,一方面她不甘于自己的失败,另一方面又深知无力回天,矛盾令她陷入了绝望,她选择认命,放弃她所谓的自尊心,肉体回归到了光明,但心灵却陷入了无尽的黑暗。黑塞认为,绝望是成为人类的第二阶段的标志,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令祥子走出一次绝望的是若叶睦,这个与她互为半身,拥有多重人格存在的少女。面对光明与黑暗在内心开始拉锯的时候,祥子同辛克莱一样,选择逃向了光明——一个虚构的世界。在那里,祥子第一次从心底开始忏悔——“我真是个刻薄的魔鬼”,并燃起了曾经所拥有的行动力——“睦门立雪”,祥子将睦放在心中的圣坛之上,戒除恶习,渴望改变一切——“只要为了睦,我可以做任何事”、“如果睦的愿望是重组苦来兮苦,那就去组”、“Mujica是睦痛苦的来源,唯独不能再次重组Mujica”。她压抑了真实的渴望,将其转化为了奉献,但这终究只是虚构的,虽然睦激发她虚构了一个光明世界,但在得知睦被Mortis“杀死”之后,其心灵令她否定了一元的光明世界——“睦已经不在了,还组什么乐队呢?”祥子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重归光明终究只是一次徒劳的尝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3-08 11:30
                    回复
                      以上便是基于第十集为止的内容写出来的一些理解,当然还有第二次Mujica没有讲,但我想等后续剧情出来之后一起写,祥子最后是会找到信仰还是堕落?我不知道,从MV里知道,在笼中,她们化身为飞翔的小鸟,即便依然被Mujica的牢笼所困,但这一次,是否是自己的选择?是断了线的人偶,还是自己将线隐藏?期待一下后续的发展,无论结果如何,我觉得祥子一定可以找到自我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3-08 11:41
                      回复
                        分析得很好啊,能看出来引的这些书是与祥子的心境对应的。不知道在少女彷徨之后还会不会有下一本老人与海。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3-08 11:46
                        收起回复
                          很好的解读,我喜欢你


                          IP属地:山西14楼2025-03-08 11:48
                          收起回复
                            深度好帖,祥子的复杂矛盾正是这个角色的美味之处啊,期待后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3-08 12:35
                            收起回复
                              毁灭世界对应🐔1st小剧场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3-08 12: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