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着开年机会,我积极响应自己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致辞》中所写的新年愿望,着手建立了新媒体矩阵,一篇篇把之前写的面包体同人和杂谈多点发布,以扩大影响力、增加曝光量,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做“卯酉河”的网站。自从得知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尤今老师在上面发过博文后,我就一直惦记着它,如今总算如愿以偿。它是新浪博客垮台后由原博友迁移而来,大家可以理解为该网站是一群思想趋于保守、喜欢传统体裁的老头老太专为舞文弄墨而建的,自然地,人家也就看不懂我那些专业黑话术语。
也怪之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没能调研清楚用户口味与平台玩法,于是1到2月期间,在上头遭遇了许多挫折失败,包括但不限于篇首要加配图啦、四字母人名及八维功能看不懂啦、不能填写摘要和标签啦,等等等等。这股逐渐积攒的怒气值终于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达到了顶峰,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前额叶充血,越想越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凭什么我滴大好青春与美丽心情要浪费在与这帮脑壳顽固保守似花岗岩之老登的斗智斗勇上?凭什么我就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辱退让,把辛苦写出来的东西改了又改?凭什么我就得捏着鼻子受在前12个新媒体平台加一块儿都没有过的委屈冒犯?
凭什么?
于是第二天上机时就直接把“卯酉河”这个网站从收藏夹里给删了,一眼都没多看,更不用提点进去查看消息:当断则断,方能不受其乱。而要论及这个,就不能不提到自己那善于维护表面气氛和谐、实则脑内吐槽已然疯狂刷屏、时机一到直接启动断崖式绝交的见鬼个性。换用当代互联网流行说法,曰“Door Slam”:顾名思义,哥儿们属实受够了这档子糟心事,那就“啪”地一声把门关上,然后永远拜拜了您内!下辈子也不要再见了!
生活从此清净无扰!我安慰自己道。没关系,哪怕辛苦写出来的东西溅不起一丝水花也能接受,这也总好过没完没了地被否定打压:同等情况下,人脑对坏消息的重视性远大于好消息,这可不是信口胡诌,有充分科学论据在背后作支持的。
但是,在对着屏幕上五颜六色代码冥思苦想时,在对着《线性代数》里满篇蝌蚪文头昏脑胀时,在操持日常一切家务杂活时,问题突然隐隐约约地在心底深处浮现出来:这样真的对吗?过错方为什么不能是我?继续坚持这般思维惯性究竟在将来意味着什么?
于是就趁此机会开始警醒反刍,居然还摸到了一点门道:很简单,自己在生活中占有年龄、性别(或许还有外貌)红利而不自知罢了,顺便就把这套臭毛病带到互联网上。23岁的女性处于花样年华,正是价值高峰段,资本运行绕着你转,社会资源也绕着你转,正好互联网的总体大潮流还是年轻化,总有人看在“年轻”一项上愿意顺着你性子来。现成的大好福利在前干嘛不享?所以也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与想法,怎么作妖胡闹都无所谓,反正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特权、年轻就是可以当随心所欲人上人:只需要快乐就好了,反省自己干什么,全世界都可以联合起来为你的过错你的任性来买单!
听起来简直爽歪歪对不对?
但是,这种思维的后果也是堪称致命的:它只会让人逐步丧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的理性思考能力,无法与他者进行深度透彻的情感链接,变成一介只会以自我快乐为至高追求的巨婴。并且,年龄与性别红利是天然随时间而不断流失价值的,人只会一天天老去变丑而不会一天天年轻变美,这点在女性身上体现尤甚。不妨扪心自问:因为自己年轻,所以就能要求社会评价乃至帮扶标准都天然向我这一侧倾斜吗?就能日复一日、随心所欲地加深加重自己固有的那套见鬼个性吗?很明显不可能,对不对。而且,真等到所有因“年轻、性别、美貌”而来的社会红利都丧失殆尽的那天,如果这套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还没有纠正过来,那后果只会是可想而知的悲惨——猜猜那些活得人嫌狗憎、斯文扫地的大妈太婆都是怎么来的?
此外,我身上的毛病还有一大堆,以后还得具体讲讲,这里为免思维过度发散,就只谈“不善沟通”这点好了。
相信屏幕前各位在生活中或多或少见过这样的人:沟通是不可能沟通的,有啥事了就憋在心里不说,非得最后一鼓作气整波大的,把周边所有人都创得半死不活、搞得自己众叛亲离才好。就比如你俩玩得好好的,分明一副啥事没有的样子,结果某一天,你发现对方突然莫名其妙翻脸不认人了。你搁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要去问吧,发现人家已把你永久性拉入生活黑名单了——而这还算是温和无害的。至于那些“隐忍二十年后对超市顾客无差别扫射”,最后被判个几十年甚至直接死刑的激进派份子,何必挨个枚举,我们在电视新闻里不是已经见过太多了吗?
这毛病在年轻时看起来当然没什么,甚至还会被暂时性贴上“老实人、好讲话”的漂亮标签,但实际上呢?业种已在心田里深深种下了,若不能及时意识到并把它连根拔起的话,它就会随时间不断蚕食着你的心智和血肉而成长,直到最后,流淌脓汁的恶之花以宿主生命为代价华丽地绽放,把你给彻底吞入无底深渊。呜呼哀哉,又是一桩人间惨剧。
但是,能够如此迅猛地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大约也与我之职业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有关。
那个关于程序员的梗是怎么玩的来着?
人家遇到问题遇到报错遇到“程序跑不通”,第一时间不是甩锅狡辩,而是反思自己在哪儿出了问题——盖电脑,即“对方”,是永远正确的——然后回过头来死命修bug:错哪儿了,赶紧找找,我一定改!所以大抵永远不用担心人家会跟你脸红脖子粗吵起架来。虽然我之职业只和撸代码擦个边,但好歹算是继承了人家的这点优良传统罢。
之前为深入搞《MBTI旧报纸组代餐:济南二安》这篇文,特地读了好久稼轩词,看他老人家写了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一查才发现是个“卫国圣贤大夫蘧瑗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典故。作为一介市井屁民,我固然没有蘧伯玉那样配享孔庙的高尚品德,然而效仿他老人家善于自省的精神,在对人对事的磋磨中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意识到自己的习气是如何深重固执,从而在念头层不断给自己消业除障、把将来欲犯的罪孽直接扼杀在襁褓之中,这或许还是勉强可以办到的。
言及此处,不妨借机牵扯出一个更深奥更隐蔽的问题:人这一辈子到底要追求什么,才不会被生活的美妙幻境所欺骗、才不算虚度此生?
犹记大三最后一节演讲课,老师给我们放了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著演讲《这就是水》(This is water)的视频片段,出于广泛搜求的兴趣与无处发泄的精力,便在课后把全文补完了。当时处在象牙塔里的我看得半懂不懂,还没能领会过来这等高深主旨思想,但现在,我终于能明白他老人家到底在说什么:“水”就是我们长久以来浸淫其中的思维与生活惯性,它是如此无处不在而又极难被察觉,就像空气与呼吸之于人类。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去怀疑反省自己,去选择以自我需求和快乐为中心,去舒适地浸泡在这个由恐惧、愤怒、挫败、欲望、及自我崇拜所组成的巨大无形染缸中,然后被自己亲手种下的固执业障所吞没,甚至还要祸及他人。而真正能从这生活陷阱中解脱出来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学着不被先天设定好的自我中心主义所奴役,不去崇拜外界虚荣头衔与名利,而是去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刻设想感知他人的艰难处境,去身体力行地不把自己放得那么高不可攀、那么顽固封闭。
对应到如今这个场景就是,文学不该只有那一种叫人看不懂的表现形式:既然要做到广泛宣发想法,就得考虑到该平台所对应的口味与大众接受度,让在座各位都能充分看懂悟透才是。一代禅门高僧慧可禅师为向大众苍生宣扬佛法奥妙,以他那号称“禅宗二祖”的尊贵身份,不也照样“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吗?我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这般能耐呢?况且,我自己那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与心得也得有个去处才是,不然一天天的似流水般滑去,到头来自个儿却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日子岂不白过了哉?
2024甚至2023年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症下药做出了很多改变,所以有意识有余力在2025继续向前迈进。烟花在夜幕中炸开,电子日历数字跳动变化时,别人合掌闭目许愿,我则是对自己做出了隐秘无声的承诺:
我定会让自己的心境,清净一点,再清净一点;习气的力量,消退一点,再消退一点。
终于没有像前二十几年一样,把郑重许下的心愿当作即吹即走的耳旁风。做成这些,压根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伟力与铿锵决绝的嘴炮——这就和长跑一个道理,每一步都很用力很咆哮很热血沸腾的话,是注定走不远跑不动的。只需要把察觉熔铸到一呼一吸之中,在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发现困扰已久的惯性,在能力允许范围内一点点拭去心镜上的污垢,于是它便能渐渐如实反射出事物原本的而非被扭曲变形后的模样,使人能够看清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能够凝聚力量,以轻松平静不费力的姿态,按照清净念头去做自己真心想做之事。
于是知非、悔过、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