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鹿鸣吧 关注:137贴子:15,563

钱穆:人生只是一个向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
……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11 17:18回复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前者偏于情感,后者偏于理智。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话,“宗教是软心肠的,科学是硬心肠的”。由于心肠软硬之不同,而所向往发展的对象也相异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11 17:1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恋爱又是偏情感,软心肠的;而追求财富则是偏理智,硬心肠的。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11 17:20
      回复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这一种人生之情态。然而这一种人生,有它本身内在的缺憾。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11 17:20
        回复
          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11 17:21
          回复
            印度人好像自始即不肯这样干。他们把人生向往彻底翻一个身,转向人生之内部。印度人的向往对象,似乎是向内寻求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11 17:21
            回复
              说也奇怪,你要向外,便有无限的外展现在你的面前;你若要向内,又有无穷的内展现在你的面前。你进一步,便可感到前面又有另一步,向外无尽,向内也无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11 17:21
              回复
                人生依然是在无限向前,人生依然是在无尽止的过程上。或者你可以说,向内的人生,是一种向后的人生。然而向后还是向前一般,总之是向着一条无限的路程不断地前去。你前一步,要感到扑着一个空,因而使你不得不再前一步。而再前一步,又还是扑了一个空,因而又使你再继续不断地走向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11 17:2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而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外面的遗弃了,摆脱了,然后你可走向内。换言之,你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面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11 17:22
                  回复
                    中国的禅宗,似乎可以说守着一个中立的态度,不向外,同时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可是这种中立态度,是消极的,是无为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3-11 17:23
                    回复
                      西方人的态度,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佛家的态度,同样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你不妨说,佛家是无限向后,无限静退。这只是言说上不同。总之这两种人生,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3-11 17:23
                      回复
                        中国禅宗则似乎没有向往。他们的向往即在当下,他们的向往即在‘不向往’。若我们再把禅宗态度积极化,有为化,把禅宗态度再加上一种向往,便走上了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3-11 17:23
                        回复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3-11 17:24
                          回复
                            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说‘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3-11 17:2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3-11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