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翁即天公,论者大都以为就是天帝玉皇。在此故事中,有张天翁取代刘天翁之事。张政烺先生认为:“此事自当与汉末天师道五斗米道有关。故顾(颉刚)先生谓‘想系玉皇与张天师之合流’。惟余则疑源出于张角耳……故余意张翁即由张角附会而来。刘为汉之国姓,张翁代刘翁,或即‘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说。”[插图]此说颇有道理。众所周知,汉末兴起过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其教主皆姓张(张角、张陵),张角兄弟还曾以太平道组织黄巾军发动过暴动,所以东汉王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亡于张角,加之“坚”与“角”音近,可能在口耳相传中发生了讹误;又张陵之孙张鲁也以五斗米道为组织在汉中一带建立过割据政权,所以虽然不是张氏最终取代了汉室刘氏,但张、刘二氏相争为“天帝”的传说,或许正是这一历史的折射。不过,笔者认为此“天翁(公)”说,在唐代与“玉皇”说还是有所区别的,二者应是属于道教和民间两个系统。首先,在众多的“玉皇”诗中,并无“玉皇”有姓氏之说,更何况还有张姓、刘姓之说;其次,唐人在用“天翁(公)”时,应是虚指或泛指天帝、上天,而不是“玉皇”,如韩愈《嗟哉董生行》诗曰:“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插图]此“天翁”应即虚指,其意相当于只有老天知道。倒是南朝梁时的《殷芸小说》中有一条记载可以窥见此“张天帝”在民间流传之痕迹:
晋咸康中,有士人周谓者,死而复生。言天帝召见,引升殿,仰视帝,面方一尺,问左右曰:“是古张天帝邪?”答云:“上古天帝,久已圣去,此近曹明帝也。”[插图]
咸康(335~342),东晋成帝年号。此处提到的“张天帝”应与“张天翁”有关。不过,此时的“张天帝”已为曹明帝所取代。曹明帝为曹操之孙、曹丕之子曹叡。曹魏政权始于曹操镇压黄巾军,后又消灭了五斗米道政权,由其子曹丕代汉。司马氏则是在篡夺了曹魏政权后建立了晋,而此传说大概反映了民间对曹魏政权的同情。
不过,由于“张天翁(或张天帝)”的影响在民间很大,而“三张”(太平道的张角、张梁、张宝,或是五斗米道的张陵、张衡、张鲁)在道教中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后来“玉皇”信仰在民间的扩张中,逐渐吸收和覆盖了“张天翁”传说,终于形成了玉皇大帝姓张的传统。这在后代的通俗文学,诸如戏曲、小说、弹词、宝卷中均有反映,玉皇大帝都姓张,他的女儿或妹妹私自下凡,不是叫张三姐,就是叫张四姐,或者叫张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