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棍笑话吧 关注:1,275贴子:24,611
  • 6回复贴,共1

分享: 唐诗里的玉皇大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点道教玉帝的资料

唐诗里的玉皇大帝

来自:tieba.baidu.com/p/9527733781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13 18:31回复
    到史崇等编撰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明天尊第二》引《太上太真科》云:“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无生无死,湛然常住。”又引《天师请问经》曰:“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宝玄经》说道教最高神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三号大道,四号至真,五号太上,六号老君,七号高皇,八号天尊,九号玉帝,十号陛下。”[插图]由此可见,“大道”既是玉帝,也是老君,更是陛下,玉帝不但已经成为道教中最为尊贵的大神,而且还巧妙地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完美结合,这在唐代以前是不曾有过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13 18:3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关于“玉皇”的来历,在唐代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中有详细的描写:
      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乐。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其王无嗣,尝因一日,作是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或崩殁,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幡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遍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俦,驾五色龙舆,拥耀景旌,荫明霞盖。是时,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身诸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导,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白道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言:“愿特赐汝。”是时皇后礼谢道君,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归。觉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焰,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厌。幼而敏慧,长而慈仁。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将散施穷乏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怙、饥饿癃残,一切众生。仁爱和逊,歌谣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从。归仁太子,父王加庆。当尔之后,王忽告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国,于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学道于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安乐。此劫尽已,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化。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舍己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从“光严妙乐”“净德”“宝月光”“如来”“菩萨”“顿悟”“大乘”等诸语来看,这个关于“玉皇”身世的故事,显然是模仿佛教有关释迦太子诞生及成道的故事敷衍编造而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13 18:33
      回复
        简单来说玉帝在唐代之前也就是六朝时期就有了,民间天公到玉皇大帝的传折(民间不祭祀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13 18:35
        回复
          在唐代“玉皇”信仰开始大流行时,民间也有关于“张天翁”故事的流传,在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天翁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少不羁,无所拘忌。常张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天刘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振策登天,天公乘余龙追之不及。坚既到玄宫,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产于下土。刘翁失治,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太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13 18:35
          回复
            天翁即天公,论者大都以为就是天帝玉皇。在此故事中,有张天翁取代刘天翁之事。张政烺先生认为:“此事自当与汉末天师道五斗米道有关。故顾(颉刚)先生谓‘想系玉皇与张天师之合流’。惟余则疑源出于张角耳……故余意张翁即由张角附会而来。刘为汉之国姓,张翁代刘翁,或即‘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说。”[插图]此说颇有道理。众所周知,汉末兴起过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其教主皆姓张(张角、张陵),张角兄弟还曾以太平道组织黄巾军发动过暴动,所以东汉王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亡于张角,加之“坚”与“角”音近,可能在口耳相传中发生了讹误;又张陵之孙张鲁也以五斗米道为组织在汉中一带建立过割据政权,所以虽然不是张氏最终取代了汉室刘氏,但张、刘二氏相争为“天帝”的传说,或许正是这一历史的折射。不过,笔者认为此“天翁(公)”说,在唐代与“玉皇”说还是有所区别的,二者应是属于道教和民间两个系统。首先,在众多的“玉皇”诗中,并无“玉皇”有姓氏之说,更何况还有张姓、刘姓之说;其次,唐人在用“天翁(公)”时,应是虚指或泛指天帝、上天,而不是“玉皇”,如韩愈《嗟哉董生行》诗曰:“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插图]此“天翁”应即虚指,其意相当于只有老天知道。倒是南朝梁时的《殷芸小说》中有一条记载可以窥见此“张天帝”在民间流传之痕迹:
            晋咸康中,有士人周谓者,死而复生。言天帝召见,引升殿,仰视帝,面方一尺,问左右曰:“是古张天帝邪?”答云:“上古天帝,久已圣去,此近曹明帝也。”[插图]
            咸康(335~342),东晋成帝年号。此处提到的“张天帝”应与“张天翁”有关。不过,此时的“张天帝”已为曹明帝所取代。曹明帝为曹操之孙、曹丕之子曹叡。曹魏政权始于曹操镇压黄巾军,后又消灭了五斗米道政权,由其子曹丕代汉。司马氏则是在篡夺了曹魏政权后建立了晋,而此传说大概反映了民间对曹魏政权的同情。
            不过,由于“张天翁(或张天帝)”的影响在民间很大,而“三张”(太平道的张角、张梁、张宝,或是五斗米道的张陵、张衡、张鲁)在道教中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后来“玉皇”信仰在民间的扩张中,逐渐吸收和覆盖了“张天翁”传说,终于形成了玉皇大帝姓张的传统。这在后代的通俗文学,诸如戏曲、小说、弹词、宝卷中均有反映,玉皇大帝都姓张,他的女儿或妹妹私自下凡,不是叫张三姐,就是叫张四姐,或者叫张仙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13 18: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