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文公布。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由郑州市主城区(以下简称“主城区”)、郑州航空港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两大区域构成,总面积为2182.4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推动城市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严控人口过度集聚。到2035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750万人以内,新增人口严格控制在49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88%。预留20%的服务人口弹性,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
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形成“双核引领、四级体系”的总体格局
强化主城区、航空港区组成的中心城区双核功能,形成“中心城区-近远郊组团-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体系,引导要素集聚。加强近郊组团与中心城区功能协同,推动远郊组团特色化发展,发挥中心镇带动作用,提升一般镇宜居品质,支撑全域城镇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空间格局形成。
主城区: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交往中心。优化空间结构,盘活存量空间,提升空间发展品质。坚持创新引领,强化先进制造业集聚,重点保障中原科技城、经开区扩展片区、高新区扩展片区和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等空间需求。
航空港区:定位为“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代化物流枢纽、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重点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空间需求,以“空中丝绸之路”构建为引领,推进郑州新国际陆港、水港等核心平台打造,促进空铁公水多种运输方式协调融合,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物流枢纽,提升航空港区开放能级。
构建沿黄科技创新带
培育以中原科技城、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
构建“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市域创新网络,支撑城市创新功能集聚。
“一带”:构建沿黄科技创新带。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以白沙科学谷、高新区、金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子湖智慧岛、中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为主要节点,联动高新区、经开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郑洛西区域科技创新带空间发展。
“一核”:培育中原科技城,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打造河南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城市先导区、创新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
“双翼”:发挥中原科技城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以中原科技城、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
“多点”:依托郑州高新区、金水区、航空港区、经开区等重要技术创新中心,汇集各类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构建“双核、双轴、多廊”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双核”:由主城区和航空港区共同承载核心战略功能,形成功能上分工明确、空间上互通互联、融合发展的中心城区。
“双轴”:沿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两侧地区形成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骨架,集聚区域和城市的主要服务功能;沿中州大道-机场高速-渠南路两侧地区形成南北向主港功能联动轴,促进主城区和
航空港区功能联系。
“多廊”:结合绿地、水体、设施廊道形成蓝绿交织的组团间生态走廊,促进中心城区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
落实住房空间保障和布局优化
坚持“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原则,综合考虑新增城镇人口的刚性需求和城镇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住房用地的供给结构、规模和时序。结合就业岗位分布,优化居住用地供给,促进职住平衡。
适度控制城镇居住用地规模。严格控制老城区内的居住用地供给,到2035年,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控制在25%-28%。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到2035年,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8%。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由郑州市主城区(以下简称“主城区”)、郑州航空港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两大区域构成,总面积为2182.4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推动城市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严控人口过度集聚。到2035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750万人以内,新增人口严格控制在49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88%。预留20%的服务人口弹性,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
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形成“双核引领、四级体系”的总体格局
强化主城区、航空港区组成的中心城区双核功能,形成“中心城区-近远郊组团-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体系,引导要素集聚。加强近郊组团与中心城区功能协同,推动远郊组团特色化发展,发挥中心镇带动作用,提升一般镇宜居品质,支撑全域城镇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空间格局形成。
主城区: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交往中心。优化空间结构,盘活存量空间,提升空间发展品质。坚持创新引领,强化先进制造业集聚,重点保障中原科技城、经开区扩展片区、高新区扩展片区和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等空间需求。
航空港区:定位为“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代化物流枢纽、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重点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空间需求,以“空中丝绸之路”构建为引领,推进郑州新国际陆港、水港等核心平台打造,促进空铁公水多种运输方式协调融合,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物流枢纽,提升航空港区开放能级。
构建沿黄科技创新带
培育以中原科技城、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
构建“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市域创新网络,支撑城市创新功能集聚。
“一带”:构建沿黄科技创新带。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以白沙科学谷、高新区、金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子湖智慧岛、中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为主要节点,联动高新区、经开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郑洛西区域科技创新带空间发展。
“一核”:培育中原科技城,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形成区域创新的增长极。打造河南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城市先导区、创新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
“双翼”:发挥中原科技城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以中原科技城、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
“多点”:依托郑州高新区、金水区、航空港区、经开区等重要技术创新中心,汇集各类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构建“双核、双轴、多廊”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双核”:由主城区和航空港区共同承载核心战略功能,形成功能上分工明确、空间上互通互联、融合发展的中心城区。
“双轴”:沿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两侧地区形成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骨架,集聚区域和城市的主要服务功能;沿中州大道-机场高速-渠南路两侧地区形成南北向主港功能联动轴,促进主城区和
航空港区功能联系。
“多廊”:结合绿地、水体、设施廊道形成蓝绿交织的组团间生态走廊,促进中心城区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
落实住房空间保障和布局优化
坚持“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原则,综合考虑新增城镇人口的刚性需求和城镇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住房用地的供给结构、规模和时序。结合就业岗位分布,优化居住用地供给,促进职住平衡。
适度控制城镇居住用地规模。严格控制老城区内的居住用地供给,到2035年,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控制在25%-28%。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到2035年,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