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吧 关注:215贴子:672
  • 2回复贴,共1

晨起诵诗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早晨起来,穿戴洗漱完毕后,我点亮手机屏幕,开始进行每日诵读这项必行功课。口中诵着古人的诗词篇章,耳中听着窗外的人声响动,鼻中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心中盈满着知识的平静稳定,在思想最清醒的时间,身体力行地给自己一段每日刷新的、可供自由求索的经历,可以说,这是我目前所自主坚持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
大概从娘胎里开始,就和纯文字结缘不浅了。据母亲回忆,我在婴幼儿时期每逢哭闹,她就把这娃娃抱到悬挂于阳台墙上的书法字画面前,只要一看见字,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就能出奇地平静下来,这招简直百试百灵。再大一些,托工程师爷爷勤思考、爱读书的好福气,家中藏书甚多,这自然也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时期的闲暇时光多得吓人,正好适合我成天沉浸在书海中,让方块字带着那颗渴望精彩纷呈的心在精神世界里自由遨游。当然增长了很多见识,语文成绩也一直算得上不错,不过也有一点小小遗憾,就是眼镜早早架上了鼻梁。
进入青少年时期,对我影响最大、也是这一习惯的间接引领者是高中第一任同桌、三年同班同学兼所在小组组长。这位留着及腰长发、个子高高的活泼少女十分喜爱古诗词、汉服与传统文化,而高中生的生活路径又是那么封闭保守,于是在与她的朝夕相处、日夜熏陶之下,我也就渐渐喜爱上了古诗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课本里那些必背篇目自是不必多说,就连偶然出现的也不舍得就此轻轻放过,抽时间挤时间也要把它在脑内留痕才肯罢休。
当年那会儿的高三生嘛大家懂的都懂,整日里早出晚归,少得可怜的家中时间也往往被没完没了的课后作业所挤满,唯一可供自由喘息的时间便是午休。所以,我便往往趁了大家与周公幽会的短暂时间,轻悄溜到同楼层最左侧那间被改造为自习室与储物室的小房间中,小声给自己完成这每日背诵任务——可不敢放声高唱,毕竟隔壁还有同学在睡觉呢。来源大抵是新近下发的语文试卷和习题册,有时在互联网上看到相关内容,也会将其保存为图片以待日后备用,至今手机里还搁着不少存货呢。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水也似地过去,我顺利从高中毕业。而今想来,这些与众不同、离经叛道之举,竟成为那枯燥干瘪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亮丽色彩,比什么拿了高分好名次之类的记忆不知持久到哪里去了。犹记高三上学期某次语文月考(或许是期中考?)结束后,11:30-12:00这段时间里,我趁着同学们都出去吃饭的机会,在一楼楼梯拐角旁空无一人的考场里,站在讲台上高声背诵试卷上新鲜热乎的诗词,是元好问的《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根据“尘土一何深”这句回忆起来了。也记得十八岁生日当天,临近毕业、韶华正盛的我看着窗外午后好得不像话的明媚光鲜,深情款款背了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毕竟美成词向来雅致讲究得很,适合这样独一无二隆重场面——还意外地相当应景。要不是有古诗词这根精神顶梁柱作稳当支撑,在那样大的压力下,我或许会出什么事吧。
进入大学,课业压力骤然放开,没有了早晚自习的干扰和无穷尽的书山题海,这反倒给了我更多去自由探索诗歌艺术的时间与机会。据说起后20min和睡前20min是黄金记忆时间,所以就把任务挪到此时:早起念新诗,晚间再加以复习巩固。由于学校建得比较新,学费也收得比较贵,所以本科生宿舍是四人间上床下桌、洗漱台和独卫分开来的豪华配置。大一大二时,我对生产力需求不高没配笔记本电脑,脑子也没及时转过弯来,还停留在高中阶段那”拍照留念”的原始思想当中。所以每逢周末回家时,我就打开“诗词积累”这一文档,把接下来一周所要念诵的内容都提前备好,在学校里的每天清晨,我就悄摸着以自己所能发出的最小响动爬下床梯穿衣洗漱,之后拿起手机躲进卫生间,借着头顶灯泡的惨白冷光,看着西侧小窗里那尚挂天边的残月层云轻声念诵诗词——这可真是所谓“西窗月”了。内容也自然做了更改,开始随季节而变迁,具有极强时令性,毕竟这样很应景很易记,也容易产生共鸣。关于这段记忆,印象最为深刻之事是大二上学期的后半段时光,我忍受着冬日清晨的寒冷,边往冻得通红的蜷曲手指上哈气边背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尽管那时还没有进化到要看注释解析&时代背景的地步,但就是越读越觉胸中风雷激荡怒壑难平,一口重气堵在喉头上不去也下不来,最后只能化作一声似有若无的轻轻叹息。还有大一刚入校半学期时,正是秋末冬初,我结束了例行公事的周日晚点名,在回宿舍路上看到道旁橘子树结了果实,大自然不愧是调色圣手,叶绿橙黄搭配在一起煞是鲜亮可爱,当场脑内就跳出东坡先生那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可惜当时交友甚少,也不擅长在网上发表感想,无法与人及时分享这一快乐。
似乎是大三伊始的某一天吧,突然不知怎的就开窍了:为啥一定要蜷曲在那间小淋浴房里念呢,明明三步之遥外便有如此漂亮的景色,而且还容易吵到室友?于是便从心所欲改变策略,来到阳台上念诗。我所居宿舍正好位于龙泉山脚下,而且很幸运地楼层偏高,还是距公共露台最近的一间。因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所以不像北方楼栋一样做了全封闭,只留一扇聊胜于无的可怜小窗;而是干脆大敞肆开并悬空延伸出半步距离,只在最前面加了圈半人高的铁栏杆,让人能毫无遮挡地把东北方整片秀丽山色与仅仅一墙之隔的龙泉中学校园场景尽揽视野之中,可谓是真.山景学区房。每日清晨和夜间,沐浴着山区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听着林中鸟雀昆虫的啁啾鸣叫,看着数百米开外那随季节天气而流转变换的山景——晴日青翠欲滴、雨天云雾飘渺、春日姹紫嫣红、秋日层林尽染——立刻也就体悟了北宋山水画名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那句“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还有明媚无比的霞光万丈,月入中天的空明清澈,两年下来简直饱了无穷眼福。
至于内容,也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化。除却描写季节景色的诗词外,还依次卡点背过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节气物候之美令我为之深深着迷,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力。大三的某个春日,初中同学发了张偶遇戴胜鸟的图片,便立刻明白这是“谷雨三候之戴胜降于桑”;也记得考普通话证书的当天撞上谷雨,正好自由发挥部分的题目就与节气民俗有关,于是对谷雨茶侃侃而谈一番,顺利拿下二甲。配备笔记本电脑后,想着要巩固本专业知识,还得为日语选修课做准备,所以每天一首俳句加几句英文诗也被提上了念诵日程,正式形成中日英三语诗歌矩阵。不同于之前只看“缺了点味儿”的翻译文本,这次我选择稍微深入了那么一些,去读原文,去把自己融入到语言所属的文化中,去发现人家独有的历史、民俗与审美。在那些可供自由支配的大块课余时间里,当同寝室友忙着刷剧看综艺聊天时,我默默为每日诵读功课做着准备刷着资料,时至如今,一看到“azure”这个单词,便立刻想起雪莱的《西风颂》,想到那句著名的”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起欧洲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一看到“青い山”,便立刻想起种田山头火,想到他那身为地主公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想到其所倡导的自由律俳句运动。
为方便记忆,不仅仅是嘴上念,我更在脑海里依次描绘文字所记录的场景,如此一来顺带就练出了空间想象力,明白电影导演的诸多运镜技巧并活学活用于写作之中,为此被不止一次一人地评价过“文字很有画面感”。这一习惯甚至在人际关系上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助力:隔壁中学有位身材精瘦的中年男老师,每个天气不那么恶劣的工作日都会在操场上跑圈,一开始我出声念书时他还举头张望一番,后来次数多了也就无所谓,继续伴着朗朗书声坚持他的晨练计划;大三上学期口译课期末考试时竟意外被从未认识过的邻座一顿真情输出,说每天早晚都看到你搁阳台那儿念书,觉得你特别厉害,臊得这张薄脸皮一时不知该往哪儿搁才好,当然在此之后,人家成为了我大学生涯中唯一一个朋友。这在彼此身上嗅到的属于同类的滋味,感到不再是人群中那个踽踽独行、格格不入的另类,至少是给我自己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丝难忘色彩。
后来,又觉得之前那样蜻蜓点水式地草草掠过实在浮躁,无法精深钻研,这不是我想要的。正好大学生涯也到此结束,没有了课业压力,于是便暂时放下日英双语,专注于汉语古诗词的积累,形式也是转为直接移动端操作,省去了天天拍照的低效麻烦。吸取了用五年青春换来的深刻教训,这次便自然要有所改变:以前从不看的字词读音、作者简介、诗文注释、典故引用、历史背景如今通通都要过一遍。光这一项就够把每天规定的晨读半小时填得满满当当,甚至有时还嫌不够,但我心中无怨无悔: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深入进某个学科领域,打下深厚功底,进而在其中有所作为甚至开宗立派、登峰造极,才是我真正想做之事啊。至于其他两门语言的诗歌——甚至是任意其他领域的知识——等机缘成熟时也许会重新捡起来吧,不过不管那是多久之后的事,“精深学习”都是第一要素,这点毋庸置疑。
临近结尾,又要引用培根他老人家的贤哲语录了:“读诗使人灵秀”。不知是出于天长日久的文化气息熏陶,还是健康规律的饮食作息,甚至是青春年少本身,如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感觉都顺眼舒适了不少。何必与汹涌人潮一起上赶着去网红景点打卡拍照走形式,至少在这辈子里,不论有怎样的任务计划,不论是休息还是工作,往后的每一天我都情愿去坚持“晨起诵诗书”这一习惯,去因缘际会地逐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免费无阻地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诗与远方。


IP属地:湖北1楼2025-03-16 12:54回复
    自律,坚持,都是走向成功之路的不二法宝。
    做孤独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的自己,其实都是蛮不容易的。
    祝今生,繁花似锦!


    IP属地:广东2楼2025-03-17 22: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