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霸唱吧 关注:20,854贴子:96,534

二刷《四神》,盘点下里面的美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所谓,“吃尽穿绝天津卫”!让人口水直流。
先从《窦占龙憋宝:七杆八金刚》开始吧,吃的比较少,后面崔老道和火神两吃货,吃的太多了。
尽量图文并茂


弄清资质再应聘,加强防范不交钱。
IP属地:新西兰1楼2025-03-19 07:33回复
    《窦占龙憋宝:七杆八金刚》
    炒饽饽
    "关外天寒地冻,杆子集上几乎没有卖热食的,很多赶集的小商小贩挣个跑腿子钱,吃不起小灶,大灶又没他们的份,身边只带了几个凉饽饽,别说吃一顿热乎饭了,热水都喝不上一口。窦占龙心明眼亮,看出其中有利可图,他在保定府当学徒那几年,见过炒来菜的,无非是一个有锅有灶的小摊子,摆上几把破木板子钉成的桌子板凳,备下油盐酱醋几味作料,其余的一概不用。卖力气干活儿的穷光棍儿,家里头没有做饭的,去二荤铺大酒缸又嫌贵,往往自己买点臭鱼烂虾、便宜下水,拎到小摊子上,让人家给他炒熟了,这个行当叫炒来菜。
    窦占龙也是闲不住,便借了一个鱼帮不用的炉头,不忙的时候挂幌子亮锅铲,专给赶集的炒饽饽。小时候他姐姐给他做过炒饽饽,还跟他讲过,那是老窦家祖传的吃食,咱爷爷吃腻了山珍海味,最得意的还是这口儿,三天不吃就受不了。其实炒饽饽再简单不过,拿大葱和干辣椒炝锅,饽饽切碎了扔到锅里,搁点炸虾酱,翻炒几下即可,喜欢吃硬的直接出锅,喜欢吃软的顶多再加点儿水烩一下。窦占龙用的虾酱色泽鲜明,是杆子帮带来的乐亭货,当地渔民撒网捕捞海虾,有的虾挤掉了头,身子可以剥虾仁儿,虾头扔了也可惜,就拿去捣碎了,揉入海盐做成虾酱,相较关外的虾酱,滋味儿更足。赶集下苦的人们,买上一份窦占龙的炒饽饽,先拿筷子头儿蘸着碗底的虾酱下酒,喝美了再把饽饽往嘴里一扒拉,又当菜又当饭,又解饱又解馋,价钱还便宜,所以他炒饽饽的小买卖做得挺兴旺,捎带着卖点烟叶子,总之是有钱不够他赚的,最后算下来,连同在杆子帮做买卖攒的钱,拢共有二百多两银子。留下一点散碎银子预方便,其余的凑个整拿到银号,兑成银票揣在身上,想着明年做完买卖回趟老家,亲自往姐姐姐夫面前一放,那得多提气?尽管当年出来的时候,跟家里人说过大话——不置千金誓不还乡,他这一年在关东挣下的银子,离着一千两金子还差得挺远,可也拿得出手了。"

    后来鳇鱼宴,鲁一勺让窦占龙做个炒饽饽,露了底给白脸狼,被追杀了。


    IP属地:新西兰2楼2025-03-19 07:42
    收起回复
      《窦占龙憋宝:七杆八金刚》
      头鳇鱼



      临近打鳇鱼的日子,进京送贡品的大车队才到,遍插龙旗的花轱辘木车在江边停了一大片,几个头领下马的下马、下车的下车,手下人前呼后拥,一个个耀武扬威,派头大了去了,住进提前打扫完的网房子,守卫的官兵和车把式们在附近搭帐篷宿营。杆子帮各路行商的货卖得差不多了,皮货山货也收齐了,只等跟着送贡品的车队一道入关。打鳇鱼的鱼帮,由内务府直接管辖,打鱼的渔网、鱼叉,均受过皇封,鱼户后代不必从军,种地不用纳粮,如若交不够鳇鱼,轻则挨板子,重则掉脑袋。鳇鱼不仅稀罕,也十分难打,要提前在江弯处掘坑引水,用大网拦挡住入口,设为“鳇鱼圈”,春季开江捕鱼,先祭鱼神,杀一口黑猪,把猪血、五脏撒入江中,献牲献酒,依仗着这股子腥气将鱼引过来,鱼户们持叉带网,一旦发现鳇鱼,便在船上紧追不舍,日不停,夜不息。鳇鱼鼻子尖儿上有一块脆骨,磕碰破一丁点儿它就得死,因此不能硬打,非得等到它游累了,探头出水换气,身经百战的老鱼户抛出树皮编成的笼头,不偏不倚,恰巧套在鳇鱼嘴上,不能着急往上拽,必须兜住它遛到船边,再借着这个巧劲儿,缓缓引入鳇鱼圈中养起来。三伏天不可能往京城送鳇鱼,一来没等送到地方,鳇鱼已经臭了;二来不够肥美,守到十冬腊月,江里的鱼最肥,一出水就能冻成冰鱼,趁着鲜亮劲儿,拿黄绫子裹上,再卷上一层草帘子,由大车队送往京城。其实春秋两季也送,只不过耗费太大,要把江边的柳木掏成木槽,装满江水放入活鱼,一个槽子顶多装一条鱼,草绳穿鼻,骨环扣尾,将鱼箍在其中,一动也不能动。然后封住槽盖,一路往京城走,三天换一次水,还得有专人击鼓惊鱼,以防它睡死过去,这么折腾下来,送到北京十条鱼,最多活三条,因此说年底的鳇鱼贡才是重头戏。
      凿开冰层打鳇鱼的头一天,不仅要献牲拜神,还得在江边上摆鳇鱼宴。当天又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看上去不过五十来岁,头戴海龙皮暖帽,身穿貂皮细裘,镶金边滚金线,精工巧作至极,斜背一口长刀,宽肩乍背腰板儿笔直,来到江边翻身离蹬、下马交鞭,身形矫捷、步履沉稳。身后跟着许多随从奴仆,没有一个貌相和善的,皆如凶神恶煞一般,还带着六条围狗,头狗背厚腿长、毛色铁青,见了人一不龇牙二不叫,但是目露凶光,看得人心里打怵,其余五条细狗,也是一个比一个凶恶。蒙古王爷出行打猎,也不过是这个排场。鱼帮大把头在当地威望最高,从来是说一不二,平常见了人恨不得把眼珠子翻到天上去,此刻却不顾寒风透骨,亲自迎出去老远,点头哈腰行礼问安,恭恭敬敬接入大屋。有人喊窦占龙过去伺候茶水,按着鱼帮大把头的吩咐,窦占龙给贵客沏上从京城运来的小叶茉莉银针,茶叶末子一沾水,江对岸都能闻见香味儿,随后往炕桌上摆了四样点心,枣泥糕、杏仁酥、如意卷、羊角蜜,又端来放满了上等蛟河烟的小笸箩。他偷眼看去,见那位贵客脱了大氅,摘下暖帽,盘腿坐在滚热的炕头上,长刀横放在膝前,趾高气扬、目不斜视,伸出左手两个指头,轻轻摩挲着右手拇指上的翠玉扳指。屋里众人没一个上炕的,全戳在旁边伺候着。窦占龙不敢久留,忙完手里的活儿,拎着水壶低头退了出去,心下羡慕不已,真是“人敬阔的,狗咬破的”,瞧这位这派头,比当官的还大,这么活一辈子,才不枉一世为人!
      天至傍晚,寒风怒吼,刮得人东倒西歪立不住脚。鳇鱼圈的冰层上搭了一顶大皮帐篷,帐中布下桌案、椅凳,挑起灯笼火把,四角架着几个黑泥炭火盆,用烙铁压实了,炭火在盆中一天一宿也灭不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总管、翼领,送贡品的皇商,有头有脸的陆陆续续全到了。那位贵客最后才来,进了帐篷居中而坐,长刀杵在地上,左手握住刀鞘。四个随从侍立在后,一个个站得笔管条直。鱼帮大把头一声招呼,十几个五大三粗的鱼户钻入大帐,给众人磕过头,当场脱去上衣,将发辫盘于脖颈,拿出冰镩子,凿薄了一处冰层,再拿铲子刮平,底下的鳇鱼见到亮儿,纷纷聚拢而来。借着灯笼的光亮,可以隐约看到鳇鱼在冰层下游弋,堪称奇景。众人赏玩了多时,鱼帮大把头又一招手,两个鱼户立即上前,叮咣几下凿穿冰窟窿,底下的鳇鱼争着往上蹦,有的蹦上来半截,又摔了下去,有的被其他的鱼挤得靠不上前。头一条蹦上来的鳇鱼不下两百斤,在场众人惊呼之余,不忘了给居中而坐的贵客拍马屁,紧着说吉祥话儿。帐篷里暖和,头鱼蹦上来冻不住,拧着身子拍着尾巴使劲翻腾,十几个鱼户一齐动手,这才把鱼摁住,又有人拿铲子悠着劲拍打鱼头,等鱼扑腾不动了,便在帐篷中活切了,当场挖出鳇鱼卵,又将鱼肉一片片剒下来,整整齐齐摆在大瓷碗中,蘸上野山椒酸辣子,配着烫热的玉泉酒,供在座的各位达官显贵享用。多半条鱼吃没了,那一半身子上的鱼嘴还在一张一合地换气儿。生剒鳇鱼,味道异常鲜美,不仅除内火、消浊气,还可补气壮阳。鳇鱼卵价比珍珠,皇上太后也吃不着这么鲜的。关外的鱼不少,麻鲢、鳌鱼、鳟鱼、狗鱼、牛尾巴、青鳞子、团头鲂、嘎牙子鱼、船钉子鱼,可都比不了鳇鱼,龙肝凤髓没吃过,估计也就这意思了。窦占龙在帐篷里伺候着,看得那叫一个眼馋,无奈一片鱼肉也没有他的,只能咽着哈喇子,在边上小心翼翼地烫酒、加炭,一口大气也不敢出。
      这部就这两道菜了,同时引导了故事的发展


      IP属地:新西兰3楼2025-03-19 07:49
      回复
        图挂了,补一下鳇鱼



        IP属地:新西兰4楼2025-03-19 07:55
        回复
          《火神:九河龙蛇》
          第四章 杜大彪捉妖
          头汤面
          “高连起打家一出来算是还了阳了,派头十足、风采依旧,头顶马聚元、脚蹬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揣现大洋,昂首阔步溜达到南市,直奔同合春面馆,进得门来坐定了,别的不吃,单要一碗头汤面。什么叫头汤面?饭庄子刚开门,从一大锅高汤中煮出来的头一碗面,这里边儿可有讲究,面得在头天晚上备下,专门有小徒弟每隔一刻钟揉一遍,两班倒轮着伺候这块面,到了第二天早上擀面条之前,这才痛痛快快彻底揉透了,揉面看似简单,不干个三五年可练不出这个功夫,必须顺着一个方向使劲儿,还得刚柔并济,劲儿大劲儿小、快了慢了都不成,把面的筋道劲儿揉出来,这样的面条煮出来晶莹剔透,吃着有劲儿。难得的还在头汤,非得在汤锅中煮出的头一碗面条,味道才最好,接下来的面条煮多了,面味儿就抢了汤味儿。倒上刚焖出来的浇头,淋点香油撒上细葱,扔几根翠绿的菜心儿,汤鲜面滑、清香扑鼻,一天里就这么一碗,二一碗再也没这个味儿了。并且来说,这碗头汤面可不是谁来得早谁就吃得上,平常老百姓哪怕顶着门去也吃不上,跑堂的告诉你面还没和呢,您了要么等会儿,要么吃点儿别的,反正有的是借口,专等有钱的主顾上门来吃,灶上才肯下这头一碗面,后边就随便卖了,什么人吃都有。高连起最得意这口儿,三天不吃就想得慌。跑堂的伙计全是势利眼,瞧见高二爷来了,忙往里边请,拉长声吆喝“给高二爷看座,老规矩面软汤紧”,连灶上带柜上一齐忙活,紧着伺候还怕怠慢了,不给够了赏钱你都不好意思吃这碗面。高二爷热热乎乎吃了一碗头汤面,肚子里这叫一个踏实,加倍给了赏钱,按以往的习惯,下一步他得上大烟馆抽两口,这十来天可憋坏了,好不容易出来一趟,真得好好过过烟瘾。”

          图片只找到苏式的头汤面


          IP属地:新西兰11楼2025-03-20 03:50
          回复
            《火神:九河龙蛇》
            第四章 杜大彪捉妖
            羊肠子汤



            “喝了几泡茶眼瞅着该吃中午饭了,高连起想吃什么呢?他馋羊汤了,卖全羊汤的在天津卫多了去了,要论正宗还就得是三不管这家,并非带瓦片子的铺眼儿,就这么一间席棚,既没有牌匾也没有字号,棚子里支着火炉,上架一口大锅,锅里的老汤常年总这么开着,煮的是整只胎羊,有讲究,一只胎羊煮十天,到日子加进去一只新的,煮三天再把上一只搭出来,如此循环往复,将这锅汤熬得又浓又稠,翻着白花,膻气味儿顶着风飘出五里地,这便是最好的幌子。小本儿买卖雇不起伙计、请不起掌柜,前前后后就老板和老板娘俩人,白天忙得四爪朝天不亦乐乎,下晚儿两口子也不能只顾着起腻,得盯住了给炉子里添柴续火,全凭这锅汤拿人。
            老天津人管羊汤叫羊肠子汤,实则可不单有肠子,肝花五脏应有尽有,全是不值钱的下水,提前买回来煮熟了切碎,卖的时候放在笊篱上往老汤里一焯就得,加汤盛进碗里,上面漂着一层黑绿色的沫子,大苍蝇小苍蝇围着乱飞,掉进去一两个是常有的事,嫌脏你就闭着眼喝,非得这样才够味儿。普通的羊汤俩大子儿一碗,杂碎少汤多,爱吃哪样还可以单加,加一份给一份钱,锅台旁边摆放着各式调料,韭菜花、酱豆腐、辣椒油、香菜末,口轻口重自己调理,东西没什么新鲜的,味道确实不一样,就拿辣椒油来说,是用羊油炸的,凝在盆里有红似白,放在汤中能佐味,夹烧饼吃更解馋。
            喝羊汤有喝羊汤的规矩,首先来说席棚里没有桌椅板凳,无论身份高低来了一律站着喝,这样喝得快、卖得也快,你说你是多大的老板,手底下开着多少买卖字号,半拉天津城都是你们家的也没用,想喝这一口儿吗?想喝就站在席棚里,和掏大粪的、倒脏土的、扛大包的这些穷人一起端着碗吸溜,因为不守着锅边喝,买回去味道就不对了。其次,在这儿喝不能挑眼,像什么汤里有个苍蝇、烧饼里夹根头发,或者身边的人又脏又臭,有什么算什么,但凡发一句牢骚,或者往一旁躲躲,天津卫老少爷们儿的嘴可不饶人,给你来上一句“***什么大瓣儿蒜”,你也得听着,本来喝的就是一样的东西,谁也不比谁高贵。三一个,喝羊汤不能回碗儿,多有钱也只能买一碗,想再来一碗旁边等着的不乐意,嘴里冷笑热哈哈:“还得说您是有钱的大爷,羊肠子都得来两碗,怎么不连锅端家去?”闲话不够说的。真没喝够怎么办?喝完头碗儿出去溜达一圈再回来,等这拨儿喝羊汤的走了再来第二碗,卖羊汤的无所谓,即便认出来也照样卖给。再一个,碰见熟人不能打招呼,那会儿来讲,这东西是下等人喝的,有钱有势的犯馋来喝一次,全是低着头冲着墙喝,恨不能把脑袋扎碗里,就怕碰见熟脸儿。假比说这家的大掌柜戳在这儿喝羊汤,小伙计一脚迈进来,看见也得装看不见,回头掌柜的绝不挑理,还得夸这孩子懂事儿,如若上去给请个安,道一声:“掌柜的,您得着呢。”旁边的人准得笑话。"


            IP属地:新西兰12楼2025-03-20 03:54
            收起回复
              《火神:九河龙蛇》
              第五章 邋遢李憋宝
              扒白菜

              过不多时,跑堂的又端上来一碟子菜,湛清碧绿的碟子,看着就讲究。邋遢李使出“吃一望二眼观三”的本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什么也落不下,抻脖瞪眼这么一瞧,碟子当中摆了一根白菜心儿,没切没剁,整个儿的,心道一声没意思,烂白菜帮子我可没少吃,这哪有桌上的大鱼大肉过瘾?却见窦占龙把烟袋锅子往桌上一放,不慌不忙拿起筷子,夹起一片白菜,放在眼前的吃碟里,细嚼慢咽地吃上了。邋遢李挺纳闷儿,憋宝的窦占龙当真古怪,这么多好吃的不吃,非吃破白菜心儿?
              窦占龙见盘中还有一片白菜,就推到邋遢李面前,让他尝尝这道“扒白菜”。邋遢李瞧这片白菜倒挺水灵,叶不塌、帮不蔫,白中透绿,翡翠的相仿,当真好看,好看顶什么用?说一千道一万不也是白菜吗?还能比得上肘子?他捏起来往嘴里一放,当场傻眼了,这片白菜入口即化、回味无穷,比大鱼大肉好吃太多了,后悔刚才眼拙没多吃几口。他可不知道,“扒白菜”是裕兴楼看家的本事,这一道菜抵得上一桌燕翅席。看似简单,做起来可麻烦,先用鸡鸭鱼肉、虾段干贝煨成一锅老汤,再滚一锅鸭油,选上等的胶州白菜,仅留中间最嫩的菜心儿,其余的全扔了不要,架在老汤上熏,几时菜心儿上见了水,几时搭下来放进鸭油里炸,火候还得好,不能炸老了,水炸没了立即出锅,再放到老汤上熏,熏完了再炸,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把老汤的味道全煨进去,才盛在“雅器”中端上桌。裕兴楼的扒白菜正如窦占龙此人,瞧上去只是个骑毛驴叼烟袋的乡下老赶,却是真人不露相,实有上天入地、开山探海的能为。不过窦占龙并不想跟邋遢李多费口舌,那叫对牛弹琴,瞎耽误工夫,让他尝一口,长长见识就得了,因为邋遢李做梦也梦不到白菜可以这么吃,说了他也明白不了。邋遢李说:“窦爷,我头也剃了,脸也刮了,衣裳也换了,酒饭也吃了,您还带挈我憋宝发财,说句实打实的话,我爹在世时也没对我这么好,我再给您了磕一个吧。”
              《火神:九河龙蛇》就这三道菜值得盘点,其余大铜锅子,或者一笔带过的大菜就略过了


              IP属地:新西兰13楼2025-03-20 04:47
              收起回复
                河神:鬼水怪谈
                第十三章 人皮炸弹
                爆肚冯

                郭师傅从不敢让大伙把他称为“河神”,提起这个称呼准倒霉,命里受不住,奈何跟着起哄的人太多,可也没法跟老梁明说,只好给老梁一只耳朵,心想:“你说什么我听着,等你说完我走我的。”
                等老梁唠叨完,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夏季天黑得晚,这时候天还亮着,正是吃晚饭的当口,郭师傅和丁卯接连在铁道桥下蹲守了几天,没少吃苦受累,好不容易破了案,想去吃份爆肚,当是犒劳了,因此没去食堂吃大灶,所谓爆肚即是爆羊肚,东西简单,平民百姓也吃得起,吃饭却讲究,用羊肚加工成“板肚、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等,除了羊肚新鲜,功夫全出在一个“爆”字上,要爆得恰到好处,又香又脆,会吃的主儿吃爆肚,总要喝二两。
                他们俩人蹬着自行车前往南大寺去,南大寺是清真寺,胡同深处有个不起眼的清真小馆,解放前卖爆肚和各种各样的回民小吃,门口有块爆肚冯的铜匾,当初店中只有五张半桌子,一个师傅一个伙计打理生意,别看这么一个小馆子,却经营了上百年之久,解放初期物资匮乏,改成国营后只供应少数几种,坐下要了两碗爆肚,丁卯问道:“哥哥,今儿老梁找你说什么事说到这么晚?”郭师傅说:“他那些话,我也听不明白。”丁卯说:“那就别多想了,今天这爆肚不错,看来饿透了吃什么都香。”郭师傅说:“爆肚冯啊,这错得了吗,老年间,住在北京城里的庆王爷都要专程到这吃水爆肚。”丁卯不信:“王爷会吃这玩意儿?”郭师傅说:“怎么不吃,你以为王府里吃什么?”丁卯说:“我没那份见识,二哥你知道?”郭师傅说:“我有个老街坊,会打通背拳,曾在庆王府做过护院保镖,我听他说过。”丁卯对此十分好奇,问道:“哥哥你给我讲讲,王爷怎么吃饭?”
                郭师傅说:“兄弟,王府里跟咱老百姓家里吃饭不同,王爷是一天五顿,早上起来先练一趟剑,练罢更衣,到书房吃早点,比如马蹄烧饼、油炸果子、炸糖果子、螺丝转、粳米粥、冰糖脂油猪肉皮丁馅的水晶小包子,有街上买的,也有府里做的。”


                IP属地:新西兰17楼2025-03-23 05:05
                回复
                  河神:鬼水怪谈
                  第十三章 人皮炸弹
                  砂锅煮白肉
                  丁卯说:“原来王爷早上吃这些早点,中午吃什么呢?”
                  郭师傅说:“到中午吃晌饭,无非是面食米饭,要和当天的晚饭岔开,不能吃重了,下饭的是六盘八碗两汤,这是热的,外带四个小冷荤,松仁小肚、牛羊酱肉什么的,作为下酒之物,有时也吃煮白肉和肉汤饭,天冷的时候吃羊肉涮锅子,下午四点来钟,王爷睡一觉起来,要吃下午点心,面茶、茶汤、豆汁、烫面蒸饺、熏鱼火烧、馓子、薄脆、糖麻花,趴糕、凉粉,也不麻烦,随便吃两口,要是赶上府里有朋友在,这顿就讲究多了,至少是两干两蜜四冷荤,一大碗冰糖莲子,四盘饽饽菜分别是炒榛子酱、炒木樨肉、鸡丝烩豌豆、烩三鲜,就着黄糕和提褶包子吃。”
                  丁卯说:“王爷可真会吃,晚上这顿饭又是怎么个章程?”
                  郭师傅说:“晚饭和晌饭一样,主食不同罢了,夜里十一点前后吃夜宵,随意垫补垫补,馄饨、花卷、爆肚、糖三角,配着放在冰桶里存下的冷荤下肚,吃完这顿夜宵,家仆端上一杯新沏的小叶香片,略饮几口,有本修本,无本安歇,庆王爷除了喜欢吃爆肚冯,隔三差五还经常去砂锅居白肉馆,前清祭神用整牲口,放在特大的砂锅里白煮,那叫祭神肉,乾隆年间这路手艺流传到民间了,有位师傅在瓦缸市使用大砂锅煮白肉,砂锅最能保持肉的原味,而且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无一例外地认为吃上一口祭神肉,是莫大的福气,因此这家白肉馆的砂锅肉,每天做多少卖多少,人家一位师傅带俩伙计,每天夜里做白煮肉,早晨开卖,不到晌午就卖完了,一卖完便摘幌子收摊,所以说砂锅居的幌子——过时不候。”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以来,郭师傅和丁卯的纸活儿不让扎了,在海河里打捞尸体,也没了犒赏,更没有混白事出大殡的机会吃喝,俩人馋得都快不行了,说着王府里的吃喝,把这份再普通不过的爆肚,想象成八大碗四冷荤了,这叫享得起福,也吃得了苦。
                  晚上八点多,小馆子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听那些人谈论的内容,是当时传遍大街小巷的“人皮炸弹”。


                  IP属地:新西兰18楼2025-03-23 05:09
                  回复

                    补下砂锅煮白肉图


                    IP属地:新西兰19楼2025-03-23 05:09
                    回复
                      河神:鬼水怪谈
                      第十四章 僵尸媳妇儿鬼孩子
                      荷叶粥

                      当天晚上在家吃饭,媳妇煮的荷叶粥,过去老百姓夏天喜欢煮这种粥,先把米熬开了花,粥汤滑腻黏稠,将折去根茎的荷叶盖在粥上,过一会儿,那热气腾腾的白粥,就变成了浅浅的绿色,荷叶的香气随之溢出,这时撤火端锅,盖上锅盖闷着,闷到荷叶的香气,全散到粥里,那种特有的香醇,只要吃过一口,永远也不会忘掉,端上桌配一盘拿醋和辣油拌过的萝卜丝,就着棒子面饼子吃,老百姓家再普通不过的粗茶淡饭,吃饭时,郭师傅看连雨天气候潮湿,家里墙皮脱落了好几处,想哪天找个空,重新裱糊一下,想到这不免跟媳妇感慨几句,可惜了他那裱糊扎纸活儿的手艺,如今只能用来糊墙皮捏纸盒,又和媳妇商量明天晚上吃什么饭,媳妇打算做麻酱面,让他转天下班回来顺道捎二斤切面,再不然便是榆树钱糠窝窝头,夏天的家常便饭也无非就是这几样。郭师傅说:“你身子不好,也不能总吃这些,得吃点好的补补,往后还指望你生个一男半女,不争是男是女,有这么一个子女,等咱们死后,坟前也好有个拜扫之人。”


                      IP属地:新西兰20楼2025-03-23 07:18
                      回复
                        河神:鬼水怪谈
                        第十四章 僵尸媳妇儿鬼孩子
                        白水羊头肉


                        两口子说着家里过日子的琐事,早把那石狮子忘到脑后去了,吃完饭,媳妇收拾碗筷,外头阴雨连绵,郭师傅坐在前屋糊纸盒,告诉媳妇明天会卖些白羊头肉带到家当晚饭,郭师傅知道有一个做白水羊头的马回回,家传六代,推车摆摊卖羊头,手艺当真是一绝,人家做的白水羊头肉,切得其薄如纸,撒上椒盐面屑,堪称滋味无穷,夏天讲究冰镇,没尝到味道,光听他那吆喝声都能勾走人的魂儿,郭师傅爱吃会吃也懂吃,只是没钱,说起这些头头是道,等明天收摊买人家卖剩的白水羊头肉,不仅便宜得多,味道也不会走样,两口子又说了一会儿话,郭师傅让媳妇先去里屋睡觉,他要多糊几个纸盒,不知不觉到可半夜,听外头的雨也不下了,郭师傅打个哈欠,还剩下十几个纸盒,困得实在睁不开眼了,累的腰酸胳膊疼,看东西也看不清了,有心留到明天早上起来再糊,此时耳听屋门轻响,好像有人想推门进来,推得很轻,要不是半夜还没睡也不会听到,他心想:“夤夜入室,非奸即盗,这深更半夜的,谁在外头推我们家的门?”


                        IP属地:新西兰21楼2025-03-23 07:20
                        回复
                          河神:鬼水怪谈
                          十七章 行水丹取宝
                          杜记杨村糕干



                          杨村糕干是天津杨村独有的蒸食,以前进城卖糕干的全是杨村人,大都是乡下小伙子,个顶个的实在,收拾的干净利落,让人买着放心,糕干有现蒸的热糕干,里边有豆馅,撒几根青红丝,也有不带馅的凉糕干,绝没有人把凉糕干当热糕干卖,但是半路上遇到的这个小贩,听口音不像是杨村人,说话也不实诚。
                          郭师傅和丁卯是吃公门饭的,眼尖耳刁,搭话就发觉此人不对劲儿,起码没说实话。
                          小贩说:“两位别多心,我吆喝习惯了,今天卖的是凉糕干,一顺嘴说成热糕干了。”
                          郭师傅上下打量卖杨村糕干的小贩,问他:“你是杨村人?”
                          小贩说:“土生土长杨村人,祖上全是卖糕干的,你们尝尝我的手艺,吃一口能惦记一辈子。”
                          郭师傅又问:“你姓杜?”
                          小贩说:“你们到底买不买糕干,怎么还查上户口了?”
                          郭师傅说:“你也别多心,杨村糕干正宗传人姓杜,别家做的糕干都差点意思,所以问你姓什么,我们哥儿俩穷讲究,只吃杜记杨村糕干。”
                          小贩一听放心了,说道:“我姓杜,是正宗嫡传的杜记杨村糕干,你二位买几块糕干家走?”
                          郭师傅听出来了,卖糕干小贩油嘴滑舌,口中说的没一句实话,此人声称自己是正宗杨村杜记糕干,这番话或许瞒得了旁人,却瞒不过郭师傅,说到这又得插段书外书,交代一下杨村糕干的由来,相传在明朝初年,有个姓杜的绍兴人到北方安家落户,定居在杨村卖蒸食,杨村这个地方处在运河边上,那时候南粮北调,漕运民夫多达数万,都要在杨村歇脚打尖,因此小饭馆小饭铺特别多,漕运民夫大部分为南方人,爱吃大米,杜家为了适应民夫们的口味,用大米面撒白糖蒸成糕干,久而久之,形成了杨村糕干,当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万国品赛会,展销各国各地的土特名品,杨村糕干被选去参赛,获得了奖牌,从此名声大振,日军占领平津之后,大米是军粮,老百姓只能种不能吃,谁敢吃大米,一旦让日本鬼子发现,没二话,刺刀的给,杨村糕干一直是用大米面粉为原料,日军不让用大米,没办法只好拿玉米面代替,那就有名无实了,解放后恢复了传统制作方法,选用上等小站稻米,用水浸泡后晾干,碾成面粉,过细箩筛出来,加糖和面,使刀划线成块,上屉蒸熟,制成的糕干,柔韧细腻,清甜爽口,后来不止是杜记糕干,还有芝兰斋糕干,杜记专做带豆馅的热糕干,芝兰斋以凉糕干为主,在天津卫杨村糕干是很平常的东西,郭师傅和丁卯吃过见过,怎会不知道两者有别,这个小贩卖的明明是芝兰斋糕干,却说成杜记糕干,借着天黑以为别人看不出来,你这不是唬弄鬼吗?


                          IP属地:新西兰22楼2025-03-23 12:50
                          收起回复
                            河神:鬼水怪谈
                            第十九章 火炼人皮纸
                            锅巴菜

                            财主家当天半夜要雇工搭过街灵棚,转天开始吊唁,催老道应了白事会的差,先领一份定钱,回家准备,起个大早,穿戴齐整出门,头几天揭不开锅,饿得前心贴后背,本想到了白事会上再吃,不过按规矩去了得先干活儿,过了晌午才开饭,他心想:“肚子里没东西吆喝起来哪有底气,头一天去可别给人家吆喝砸了,得找个地方吃了早点再去。”正好路过一家“大福来锅巴菜”,抬腿进去要了两个烧饼一碗锅巴菜。
                            锅巴菜是天津卫特有的一种早点,价钱很便宜,俩大子儿一碗,催老道往常好吃这口,可当下赶上荒年,要不是得了白事会的定钱,也舍不得吃,等伙计把锅巴菜端上来,催老道一看还得是大福来的锅巴菜,佐料全,锅巴薄,做得就是那么地道。
                            大福来是上百年的老字号,店主姓张,相传受过皇封,早年间没有多大名气,人们不认,但是真材实料绝不含糊,绿豆磨面摊成煎饼,凉透了切成小片,芝麻酱配上诸般佐料调成卤汁,吃的时候抓切好的锅巴放进卤汁,盛到碗里,浇麻酱、咸料、腐乳、辣椒油,再放上点香菜,隔几条街都能闻到这个香美气味,卖相也好,有天来了个阔老头,带着几个跟班,吃完这家的锅巴菜连声说好,转天一位御前侍卫到门前,跟掌柜的说道:“恭喜恭喜,你的大福来了。”掌柜的不明其意:“我家小本买卖哪来的大福?”御前侍卫告诉掌柜的:“昨天皇上微服私访到你店中,吃了你做的锅巴菜觉得好,要赏你。”从此这家的锅巴菜名动天下,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开了十几家分店,掌柜的将店名改为“大福来”。
                            催老道手头窘迫,两三个月未尝此味,这天吃得口滑停不下,一连吃了三碗锅巴菜,方去办白事的财主家应差,他倒霉就倒霉这三碗锅巴菜上了,到得白事会,人家这边大门前的灵棚已经搭好了,两个信马一个在大门里,一个在二门外,灵堂设在正屋,超度诵经的和尚老道请了一屋,本家是老爷亡故,少爷少奶奶披麻戴孝,以下众家人和各路亲朋,全在灵堂外候着,催老道去的时候已经开始诵经念咒了,赶紧装扮好站到灵前,旁边有个给他打下手的叫吴大宝,是催老道挂名的徒弟,也是跟着混饭吃的一位,目不识丁,扁担横地上不知道念个一,拎个茶壶,等着给诵经的和尚老道们斟茶倒水,催老道曾说吴大宝这名起得不好,吴等于无,大宝指的是元宝,连其来是一个大宝没有,手中无钱,那不是穷光棍又是什么?


                            IP属地:新西兰23楼2025-03-24 02:43
                            回复
                              火神2还在看,先盘下崔老道系列吧
                              崔老道捉妖:夜闯董妃坟
                              第二章 夜闯董妃坟(上)
                              狗不理包子

                              天津卫有句老话:“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人有能耐不在脸上。”这句话有一讲,咱先说包子,这里说的包子,单指“狗不理包子”。如今提起这个字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先的买卖没这么大,连个巴掌大的店面也没有,只在南运河边儿上摆摊儿。常年支一个席棚,里头没别的,桌椅板凳、炉子笼屉、筷子醋碟儿,外加两辫子大蒜,谁吃谁自己往下揪,吃多少揪多少
                              卖包子的姓高名贵有,小名狗子。周周围围从来没有人叫他的大号,他自己也不好意思提,什么高贵有,一个摆小摊儿卖包子的,能高贵到哪儿去?可以说一百个人中也有九十九个不知道他的大名,不过一提狗子可都知道。狗子名气大是因为他做的包子好吃,别家的包子都不如他。摆摊儿卖小吃的,当然不能跟大饭庄子比。过去的天津卫五方杂处,这地方的人又讲究吃,一个比一个嘴刁。正所谓“吃尽穿绝天津卫”,有的是大饭庄子,烹龙煮凤、南北大菜,只有你没吃过的,没有你吃不着的。而在路边卖小吃的,比不了大饭庄子,您跟他说“给我来一个蒸熊掌”,那是成心逗闷子,他整个摊子还不如熊掌上一个脚豆儿值钱,顶多能做一两样吃食。可如果说没有绝活儿,吃着都一样,甚至还不如别人家的,这个买卖准干不下去。
                              狗子做的包子在天津卫占一绝,这话说得可一点不夸张。首先包子馅儿特别讲究,人们评价它是“馅儿大油多、肥而不腻、清香可口”。这三句评语来得十分不易,不是光凭拿嘴说,没有独到的东西不成。馅儿料最大的讲究在于搭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时令不同,搭配的比例都有变化,肉馅儿里的香油、葱、姜放多放少全有定量,不凭眼力,必须看秤下料,讲究个精准,不敢说分毫不差,可也就是毫厘之间。最关键的一点,那时候没有味精,全用骨头汤、鸡汤调味儿,半点来不得假。旧时的老百姓肚子里没多少油水,吃这个肉包子一咬一嘴油,满口留香,吃半斤当玩儿,肚子撑破了嘴还不觉得够,就这么好吃。
                              狗子把生意做得越来越火,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来买包子的人都排长队,更有不少外地的慕名而来,就为了尝尝这一口。小买卖犯不上雇人,挣的就是个辛苦钱,里里外外全凭他一个人忙活,无奈排队买包子的人太多,实在忙不过来了,只好想了个办法,在眼前放一个大碗,无论谁买包子,先把钱扔到碗里,他不用抬头,一看碗里是多少钱,该给几两包子就给人家拿好了递上去,只看钱不说话,连头也不用抬,也是真顾不上,能省的动作全省了,就是一个快。大伙儿拿他开玩笑,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一来二去叫成了“狗不理”。不承想这个字号越叫越响,周周围围没有不知道的。从运河边摆小摊儿的变成了包子铺,又从包子铺变成了饭馆子。清朝末年天津卫是驻军的地方,有袁世凯的部队在小站操练新军,兵营里某位带兵的军官,听说了狗不理包子的美名,赶上不当差那天特意跑过去品尝,买来包子往嘴里一放,那味道又香又鲜,不由得心中赞叹,果然是名不虚传。又过了些天,恰逢袁世凯做寿,上上下下都得有所表示,这个军官发愁送什么贺礼,袁世凯手握重兵,要钱有钱,要权有权,结交的全是名公巨卿,这样的领导你能送什么礼?礼轻了不仅拿不出手,还有可能得罪上司,礼重了又送不起。这军官想来想去,想起前两天刚吃的狗不理包子,到袁世凯袁大人做寿的日子,他拎了两盒狗不理包子去贺寿。袁世凯尝了一个也是连声称好,真是跟一般的包子不同,味道实在难得,还都是十八个褶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看着好看,吃着好吃,能拿这个做贺礼,还真是动心思了。从此把这军官视为心腹,带在身边着重提拔。
                              要说袁世凯后来能当上袁大总统,那肯定不是一般人,心眼儿少得了吗?眼睫毛都是空的,随便摘下来一根就能当哨儿吹,专会花小钱办大事。等到慈禧太后做寿,那是皇上的娘,尊称得叫老佛爷。为了给老佛爷贺寿、讨老佛爷欢心,各路封疆大吏、文武大员纷纷入京进献奇珍异宝。袁世凯野心勃勃,决不能错过这次拍马屁的好机会,不过给老佛爷送什么东西好呢?俗话说“富贵莫过帝王家”,皇宫大内什么好玩意儿没有?你花上几千万两银子也未必入得了老佛爷的法眼,不是出奇的玩意儿,送了也是白送。袁世凯学这个军官的法子,决定带狗不理包子进京贺寿。要说咱这位袁大人绝对是胆大包天,怎么呢?慈禧老佛爷什么好东西没吃过?能看得上几个包子?万一老佛爷不高兴了一皱眉头,往轻了说顶戴花翎不保,往重了说项上人头也得搬家。但是袁世凯心里有底,想好了就干,绝不拖泥带水,立马让人带狗子进京,当场在宫门口包了一屉包子,准备好食盒,装上了热气腾腾刚出笼屉的包子,片刻不敢耽搁,骑上老佛爷赏赐的穿朝御马径直送入大内。
                              所谓的“穿朝御马”,并不是一匹马,而是一副紫色的缰绳,不论什么马,套上这个缰绳,这就叫穿朝御马,骑上它进宫不用下马,可以一直骑到金銮殿前。因为包子不能凉,一凉油就凝了,再好的包子也不能吃了。何况慈禧老佛爷的嘴有多刁,口条尝尽了天下的美味,袁世凯胆子再大也不敢把凉包子呈给老佛爷,那就真是不要命了。他得用棉被包好了,又不能捂坏了,还得留出气孔,总之是小心翼翼、谨慎万分,不敢有半点闪失,比伺候亲爹还在意。这食盒之中装的不仅仅是几个包子,更是他袁大人的锦绣前程,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慈禧老佛爷在宫里天天吃御膳,御膳房里什么样的包子不会做,往夸张里说,龙肝凤髓当馅儿也不为过,却罕有这种民间小吃的风味。慈禧本来就是只老馋猫,一吃就吃上瘾了,龇着大板牙笑得前仰后合,不住地夸好,还认为袁世凯身为朝廷高官,整日里军务繁忙,却连这普通百姓才吃的包子都知道,必定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当真是股肱之臣!要说皇上是天,老佛爷就是天外天,她高兴了怎么着啊?就一个字——赏!袁世凯从此更得势了,不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也是权势滔天,在朝中说一不二。所以说狗不理包子不光解馋,还能让人飞黄腾达。
                              由此可见,老时年间的狗不理包子当真与众不同,“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这话其实多余,是包子都有褶儿,没褶儿那是馒头。再说这“人有能耐不在脸上”,这句话也单指一人,说的正是崔老道。


                              IP属地:新西兰28楼2025-03-25 0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