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篇纪念所有为了中国航天发展而奋斗的人员!
一、主要航天计划(工程)(2)
(三十一)中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新型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2020年09月04日发射,目前已进行3次试验。
中国最早试验的可完全重复使用的翼型航天器。
(三十三)谷神星火箭(CERES)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河动力,2018年2月6日成立)研发。谷神星一号火箭(2020年11月7日)谷神星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6月发射)
(三十四)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科学空间二期)中国第一个以重大基础科学发现为目标的计划,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中心,NSSC)提出,2018年7月4日启动,聚焦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旨在通过部署空间科学任务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中国在时域天文学、太阳活动、引力波探测等领域的突破,补齐航天强国建设的短板。
1、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极目望远镜、小极&小目、怀柔一号,GECAM)由2颗卫星组成,2020年12月10日发射。
2、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观测研究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抛射之间的关系,2022年10月9日发射。
3、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P)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主导,欧洲航天局(欧空局,ESA)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PE)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参与研发,2024年1月9日发射。
4、中法天文卫星(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SVOM)中法两国联合论证研发,2024年6月22日发射。
5、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卫星,SMILE)中欧科学家联合提出和研发,预计2025年上半年在库鲁发射场发射。
6、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发起和主导,慧眼卫星后续项目,预计2025年发射。
(三十五)“五云一车”工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CASIC)提出的六个重大航天工程。
1、行云工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四院,AASPT)旗下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由80颗卫星组成。行云一号(2017年1月9日发射)
2、虹云工程:由156颗卫星组成。虹云·武汉号(2018年12月22日发射)计划2025年发射4颗试验星。
虹云·武汉号是中国第一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
3、飞云工程:基于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构建空中局域网。2018年完成无人机研发。
4、快云工程:构建可到达平流层的浮空机动平台。2018年完成浮空器样机研发。
5、腾云工程:2030年前设计并制造完成中国首架可水平起降并多次重复使用的空天往返飞行器。
6、高速飞行列车(飞行列车、超级高铁、飞行高铁)分为时速1000公里、2000公里、4000公里的三大阶段。2023年11月,大同(阳高)试验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
(三十六)翔云卫星星座: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欧科微,2014年6月27日发射)提出,由40颗卫星组成。已发射28颗,嘉定一号(2018年11月20日发射)
(三十七)梦舟载人飞船(MZ)也叫新一代载人飞船(NGCS)中国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器。包括登月版和近地版。登月版叫梦舟Y飞船,近地版叫梦舟飞船。梦舟登月版预计2027年首飞。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于2020年5月5日发射,2020年5月8日返回。
(三十八)金紫荆星座:香港航天科技集团(2018年6月16日上市)提出,由112颗卫星组成。已发射12颗,金紫荆1号(2021年4月27日发射)
(三十九)灵鹊星座计划: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零重空间,2016年10月成立)提出,由166颗卫星组成。已发射58颗,灵鹊-1A(2019年1月21日发射)
(四十)银河卫星星座计划(Galaxy)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银河航天,2016年12月05日成立)提出,由1千颗卫星组成,包括小蜘蛛网(中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由8颗卫星组成)已发射8颗,银河航天首发星(2020年1月16日发射,全球第一颗Q/V频段低轨宽带卫星)
四十一、仰望一号太空望远镜(2021年6月21日发射)起源太空(南京)科技有限公司(起源太空,2019年3月20日成立)研发的空间光学、空间紫外望远镜,已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授予正式太空望远镜编号。
中国第一台专门设计的光学波段太空望远镜、第一台可见光太空望远镜。
中国成为第二个拥有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证的小天体观测空间天文望远镜的国家(美国)
(四十二)中国太阳探测计划(探日工程)国家航天局(CNSA)提出,分为羲和计划和夸父计划。
1、羲和计划: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光谱分析,对近百次太阳爆发进行全方位观测。羲和号(2021年10月14日发射)羲和二号(预计2026年发射到日地L5点)
2、夸父计划:由3颗卫星组成,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太阳活动导致的地球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球极光分布等。因资金问题暂缓执行。
(四十三)华羿一号亚轨道火箭:火箭派(湖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火箭派,2020年12月7日成立)研发,2021年12月17日发射。
(四十四)大气一号: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的卫星,2022年4月16日发射。
世界第一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
(四十五)星云可回收火箭(NEBULA)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深蓝航天,2016年11月28日成立)研发。星云M试验箭(2022年5月6日发射)星云一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年中发射)星云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6年发射)
星云M试验箭完成中国第一次公里级垂直回收试验。
(四十六)吉利星座(GEESATCOM)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控股集团,1986年11月6日成立)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时空道宇,2018年11月20日成立)建设,由近6000颗卫星组成。已发射39颗,吉利星座01组(2022年6月2日发射)
(四十七)飞天一号亚轨道火箭: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西北工大,NPU)航天学院空天组合动力创新团队研发,2022年7月4日发射。
中国第一次验证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在宽速域(0-10马赫)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四十八)力箭运载火箭(PR)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力学研究所抓总,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宇航,2016年1月28日成立)参与。力箭一号火箭(2022年7月27日发射)力箭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9月发射)
(四十九)女娲星座: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宏图、PIESAT,2008年01月24日成立)提出,由114颗卫星组成。已发射12颗,宏图一号01组卫星(2023年3月30日发射)
(五十)天龙火箭(TL)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天兵科技,2015年6月15日成立)研发。天龙一号火箭(已取消)天龙二号火箭(2023年4月2日发射)天龙三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5月发射)
(五十一)中国星网计划(星网星座、国网计划、国网星座、GW星座)中国政府⑩提出,由两个子星座、12992颗卫星组成:GW-A59子星座6080颗,分布在500km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轨道。预计2027年11月前完成发射并验证通信能力。已发射1颗验证星、20颗低轨卫星、3颗高轨卫星,有至少23颗与卫星互联网相关的卫星,其中部分可能属于国网星座早期计划。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2023年7月9日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2024年12月16日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2024年2月29日发射)
(五十二)朱雀火箭(ZQ)北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箭航天,2015年06月01日成立)研发。朱雀一号(朱雀·南太湖号,已退役)朱雀二号可回收火箭(2023年7月12日发射)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2024年9月11日发射)朱雀三号(2025年下半年发射)
(五十三)鸿鹄星座计划(鸿鹄-3,Honghu)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蓝箭鸿擎,2017年11月30日成立)提出,由约1万颗卫星组成。鸿鹄一号实验卫星(2023年12月9日发射)鸿鹄二号实验卫星(2023年12月9日发射)
(五十四)A10系列微型货运飞船: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紫薇科技,2019年03月08日成立)研发,包括留轨舱和返回舱。留轨舱为卫星的平台部分;返回舱为货物装载舱,运载10千克。2023年12月17日发射迪迩一号•梁溪号验证卫星。
(五十五)引力火箭(YL)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东方空间,2016年10月17日成立)研发。引力一号火箭(2024年1月11日发射)引力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年底发射)引力三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7年发射)
(五十六)DRO卫星星座: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研发,主要验证DRO卫星编队同波束差分相对导航技术。由三颗卫星组成:DRO-L(太阳同步轨道),DRO-A、B都位于月球远距离逆行轨道。DRO-L(2024年02月03日发射)DRO-A、B(2024年3月13日发射)
DRO-A、B:2024年3月13日发射,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通过应急轨道重构,历经167天,5次轨道控制,5次轨道修正,3次地月借力。2024年8月27日,DRO-A、B组合体成功进入DRO轨道。
全球第一次百万km级大尺度自主星座构建、第一次百米级速度增量低能入轨,以年计的DRO长期稳定停泊。
(五十七)极光星座计划:北京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极光星通,2020年8月26日成立)提出,由12颗激光通信网络卫星组成。极光星座01、02星(2024年5月31日发射)
(五十八)千帆星座计划(G60星链计划)上海松江区牵头,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垣信卫星)实施,由1.5万颗卫星组成。已发射72颗,千帆极轨01组(2024年8月6日发射)
(五十九)AIRSAT星座: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科卫星,2020年12月04日成立)提出,由21颗卫星组成,包括凌云星座。AIRSAT星座01、02星(济钢1、2号,2024年9月25日发射)
(六十)智神星可回收火箭(PALLAS)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河动力,2018年02月06日成立)研发,目前有两个型号。智神星一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6月发射)
(六十一)达尔文火箭(DW)火箭派(湖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火箭派,2020年12月7日成立)研发,目前有两个型号。达尔文一号火箭(预计2025年年中发射)达尔文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发射)
(六十二)轻舟货运飞船: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设计,运载2吨。预计2025年9月发射。
(六十三)元行者一号可回收火箭(YXZ)北京箭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箭元科技,2019年11月26日成立)研发,预计2025年年底发射。
(六十四)B300系列小型货运飞船: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紫薇科技,2019年03月08日成立)研发,分为B300-L(留轨版)和B300-F(返回版):运载300千克;B300-L在轨时间1年;B300-F在轨时间1个月。预计2025年首飞。
(六十五)C2000系列货运飞船: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紫薇科技,2019年03月08日成立)研发,分为基本版和扩展版,运载2吨。预计2025年首飞。
(六十六)昊龙货运航天飞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AVIC)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研发,总重不超过天舟货运飞船一半。
(六十七)腾龙系列液体商业运载火箭(L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技、中国航天,CASC)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中国火箭)研发,属于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2019年10月19日发布)目前有三个型号。
(六十八)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HES)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紫金山天文台(紫台,P.M.O.)领衔的科研团队提出,发射一个2米口径空间望远镜(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巡天望远镜、巡天光学舱、CSST,预计2027年发射)探测100颗近邻类日恒星的宜居带类地行星。
(六十九)小行星防御计划:预计2027年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初步定为2015 XF261)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
(七十)国际月球科研站:2028年(2030年、2040年)前完成一期;2040年(2050年)前完成二期;三期将科研基地转变为月球基地。可能会建造矿场、提炼厂、火箭发射场等设施。
(七十一)香港太空星链计划:香港特区政府资助,香港新时空集团有限公司(新时空,2011年6月7日成立)实施,由两个子星座、720颗卫星组成:360颗世界首创通遥联体化卫星组成“龙群计划”;36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凤群计划”。
说明:
1、百度限制1.5万字,所有分成两个发的。所有发射日期都是首次发射成功的时间。写明成立日期的是民企,相关计划是民企计划。测试阶段的火箭没有写入。
2、1985年4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六次太空任务,美籍华人航天员王赣骏(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第一次将五星红旗带到太空,1985年7月到大陆访问期间赠给中国政府,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3、目前中国有五台太空望远镜,全球第五(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
天文月基光学望远镜(嫦娥三号着陆器)2013年12月2日发射。
悟空号卫星:2015年12月17日发射。
慧眼卫星:2017年6月15日。
极目望远镜:2020年12月10日发射。
仰望一号:2021年6月11日发射。
4、目前中国有三款成功的可回收火箭,都是民用火箭:
OS-X系列亚轨道可回收火箭(OS-X飞行试验平台,零壹空间)2018年5月17日发射。
朱雀二号可回收火箭(蓝箭航天)2023年7月12日发射。
双曲线二号可回收火箭(星际荣耀)2023年11月2日发射。
提示:
一、2025年主要发射任务:
1、微厘空间:01组测试卫星(10颗)2025年1月13日发射成功,后续进行组网测试;
2、长征八号甲火箭(CZ-8A)2025年2月11日发射成功;
3、国网计划: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2025年2月11日发射成功;
4、2025年2月20日,实践25号卫星为北斗G7星加注142公斤燃料,实现人类第一次在地球同步轨道上为卫星补给燃料;
5、千帆星座:千帆极轨05组卫星,2025年3月12日发射成功;
6、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2025年4月发射;
7、天问二号探测器,2025年5月发射;
8、天龙三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5月发射;
9、谷神星二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6月发射;
10、智神星一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6月发射
11、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卫星,SMILE)2025年上半年在库鲁发射场发射;
12、星云一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中发射;
13、达尔文一号火箭,2025年年中发射;
14、轻舟货运飞船,2025年9月发射;
15、力箭二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9月发射;
16、天舟九号货运飞船,2025年下半年发射;
17、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2025年下半年发射;
18、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下半年发射;
18、虹云工程,2025年发射4颗试验星;
19、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2025年发射;
20、长征十二号甲(CZ-12A)2025年发射;
21、B300系列小型飞船,2025年发射;
22、C2000系列货运飞船,2025年发射;
23、天琴二号卫星,预计2025年前后发射;
24、双曲线三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底发射;
25、引力二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底发射;
26、元行者一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底发射;
27、“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2025年年底完成预研发;
27、鸿雁星座,预计2025年完成主体建设;
28、天启星座;29、星时代星座;30、祥云星座;31、金紫荆星座;
32、灵鹊星座;33、银河星座;34、吉利星座;35、女娲星座;
36、鸿鹄(鸿鹄-3)星座;37、极光星座;38、AIRAST星座;
39、太极二号卫星,原计划2023年发射,没有最新消息,可期待一下。
(1)15个低轨卫星计划进入发射组网阶段,低轨卫星发射会成为中国2025年主要发射任务……12个计划是民企发起,民企发射任务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全年发射总数一半;
(2)12型火箭首飞,除了长征八号甲和长征十二号甲,10型是民企研发的!除了长征八号甲和达尔文一号火箭,10型是可回收火箭!3型货运飞船首飞,2型货运飞船最大载重达到2吨。
二、标注:
⑩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的比较多,不过百度词条显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计划。
三、低轨卫星计划:中国有不少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基本查不到详细信息,而且大部分只执行科研、试验、实践任务,有的甚至只有2、3颗卫星!光上面那些,规划总数就超过5.2万颗!规划千颗以上有:星网计划(近1.3万颗)千帆星座(1.5万颗)银河星座(1千颗)吉利星座(近6千颗)鸿鹄(鸿鹄-3)星座(1万颗)只有长光卫星在2024年年底宣布吉林一号星座建成,不过没有通信功能。
四、详细火箭型号请到以下链接查看:
https://sat.huijiwiki.com/wiki/%E8%BF%90%E8%BD%BD%E7%81%AB%E7%AE%AD/%E5%88%86%E7%B1%BB
二、寓意
1、东方红:具有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估计也有中国崛起的含义。有同名歌曲和火车站。
2、东风:为了确保初期的保密工作,酒泉发射中心在建设初期被赋予了“东风”的通讯代号,并在随后正式启用。有成语“东风压倒西风”。
3、长征:寓意不忘长征精神,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4、风云:无论是《史记》中的“乘风云而上天”,还是《后汉纪》中的“风云豪杰”,都象征着助飞龙上天、借时势造人的意境。因此,我国自行研发的气象卫星取名“风云”,表达了对它的美好期待。
5、曙光:象征着中国人对航天的梦想和希望,代表了质朴的飞天梦想。现在曙光是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系统的调度代号,也是空间站任务阶段航天员出舱活动专项指挥的调度代号,致敬中国第一个载人工程:曙光工程。
6、神舟:出自司马迁《史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神州指中国,将飞船取名神舟,既与神州大地谐音,也有“神奇的天河之舟”的含义。还有“神州”腾飞的美好希冀。
7、飞天:出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天形象,最早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代表着神女飞天的形象,象征着中国人对飞天的梦想和追求。
8、天宫: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又名“紫微宫”。《后汉书》中有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古人觉得天上住着神仙,期望航天员能在浩瀚星际间住得舒服,活得自在。
9、天和:出自《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寓意“天人合一”,开创太平盛世,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
10、问天:出自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对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天地万物提出一系列追问。展现叩问苍穹寻求真理的心愿与决心。
11、梦天:出自李贺《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表达了中国人对太空的大胆幻想。
12、北斗:北方夜空中接近北极点的一个星组,这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其形状如舀水的斗勺,故名北斗。古代华夏民族通过观察星相运行规律,发现北斗具备指示方向、测算时间的功能。
13、开拓:在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中的开拓性作用。作为中国首枚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在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嫦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现存最早文字记载是王家台秦简《归藏》(199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郢城镇郢北村出土)
15、玉兔:源于嫦娥奔月故事中在广寒宫陪伴嫦娥的玉兔,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对月球的向往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在古代文献中被视为瑞兽,象征吉祥、长寿、财富、善良、纯洁和敏捷。
16、广寒宫:源于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位于月亮上的宫殿,月球的神仙有太阴星君、吴刚、嫦娥、蟾蜍、玉兔、青女。
17、紫薇:源于中国古天文图北天极附近三个较大的天区(三垣)之一的“紫微垣”三垣的中垣,在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以北极为中枢。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叫紫薇宫。紫微星就是北极星。
18、天市:源于中国古天文图北天极附近三个较大的天区(三垣)之一的“天市垣”三垣的上垣,位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即政府的意思。
19、太微:源于中国古天文图北天极附近三个较大的天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三垣的下垣,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象征繁华街市。
20、舞娣:可能是因为它在绕月飞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和精确的控制,类似于舞蹈中的一系列动作和步骤。娣,古代姐姐对妹妹的称呼。
21、天河基地:天河在中国古代是对银河的一种别称,同时在中文中也有“开创天之先河”的隐喻,这与嫦娥四号实现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及巡视勘察的历史地位相契合。
22、织女:中国神话中的织纴女神,原是神话中的女神,后衍化成星宿名。是著名的牛郎织女神话的女主角。与织女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七夕节。七夕节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而织女作为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其名字被用于月球上的一个撞击坑,也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23、河鼓: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牛宿,在牵牛之北。一说即牵牛。
24、天津: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女宿,意为“银河渡口”。有同名城市和行政区。
25、泰山: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地理位置与地球上的泰山相似,或者是因为在月球探测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命名时参考了地球上的同名地理特征。有同名山峰。
26、萤火:源于中国古代对火星的称呼。火星在古代被称为“荧惑”。
27、快舟:因为其突出固体火箭的“快”的特点。
28、吉林一号:源于研制单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所在地吉林省。
29、悟空: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不仅拥有如同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能在浩瀚宇宙中寻迹暗物质,还承载着“领悟、探索太空”的深远意义。
孙悟空(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出生地位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上,因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为了学艺而漂洋过海拜师于须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会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法术。
30、墨子: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并体现对科学巨人的崇高敬意。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数学、光学、力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被誉为“科圣”。例如,他在数学方面定义了一系列几何概念,如圆、直线和点、线、面等;在光学方面,他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1、慧眼:为了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她的名字与“慧眼”紧密相连,象征着对科学探索的智慧和洞察力。此外,“慧眼”这个名字也包含了多层涵义。中国有成语“慧眼识珠”和“独具慧眼”,意味着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慧眼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够穿过星际物质尘埃的遮挡,观测宇宙中的X射线,因此被称为“慧眼看宇宙”。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32、天通一号:与立项背景密切相关: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依赖国外的卫星电话进行抗震救灾,这促使中国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孙家栋、沈荣骏等院士向中央提交了建议报告,最终确定了系统的名称为“天通一号”。
33、天舟:源于辛弃疾《西江月·为范南伯寿》:“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寓意天地间往来的星汉之舟。
34、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精通天文历算,曾创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以及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今人辑有《张衡诗文集校注》。
35、鹊桥:源于中国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又名乌鹊桥。鹊桥是牛郎和织女在七夕节相会的桥梁,象征着爱情的团聚和跨越障碍的希望。因此,将卫星星座命名为“鹊桥”,不仅富有诗意,还寄托了对通信技术跨越地理和空间障碍的美好愿景。
36、捷龙:源于设计理念和象征意义。捷龙火箭属于中国龙系列命名的一部分,这一系列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其上级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基地,积淀了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蕴。“航天精神”与“龙的精神”一脉相承,都蕴含着中国航天人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与思想源泉。
37、天格:源于其寓意“天道酬勤,格物致知”,寓意着通过勤奋努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个名称不仅体现了项目的科学精神,也反映了项目团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
38、鸿雁:源于中国古代的“鸿雁传书”典故。这个系统源自“鸿雁传书”,意味着它更加完善和精准,并且是在北斗系统的“关照”下开展工作的,彰显了两个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39、太极:源于中国的宇宙观认为万物始于“太极”,探测原始引力波就是研究宇宙的起源,而太极的形象跟双黑洞恰好很相似。此外,太极计划的名字也取自中国易经,象征着阴阳平衡和宇宙的和谐。
40、天琴:源于在太空中的布局形状。该计划预期在距离地球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一个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形状类似于竖琴,因此得名“天琴”。
41、阿里:因为该计划的所有设备都安装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这是北半球探测引力波最适宜的地方,也是全球最适合进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的地区之一。
42、天问:源于屈原《天问》。这首诗是屈原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因此,“天问”不仅是一个名字,更寓意着探求科学真理的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43、甘德: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肉眼观测到木星卫星的人。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
44、亚述:因为亚述人可能是第一个观察到土星的人。
亚述人,是主要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非闪族人融合了的闪族人。
亚述人在西亚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上古时代的亚述人军国主义盛行,战争频繁,地跨亚非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后来亚述人在外族的入侵下逐渐失去独立。
45、祝融: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象征着光明和进取。火在人类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关键因素。火星车的命名“祝融号”寓意着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和宇宙未知的探索。
46、极目:因为设计目的是全天监测宇宙中的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类似于人类用眼睛去“极目远眺”宇宙中的神秘现象。
47、夸父:源于中国神话中的夸父。夸父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勇敢地追逐太阳,象征着对未知的无畏探索和追求。夸父计划以此命名,旨在纪念夸父的精神,同时也希望该计划能够像夸父一样,不断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与“嫦娥奔月”对应,体现了科学家们希望中国的探日计划能够形成系列,开启中国综合性太阳观测的新时代。
48、天关:源于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司天监观测并记录的“天关客星”超新星爆发。这颗超新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世界科技史界称为“中国新星”。天关客星因其位于“天关”附近而得名,这次超新星爆发持续了23天,其遗骸形成了著名的蟹状星云。
天关卫星的命名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自古至今对宇宙探索的不懈追求,还象征着该卫星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的独特贡献。
49、微笑:因为卫星的英文名称是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简称SMILE。这个名称不仅简洁易记,而且形象地描述了卫星的主要研究内容,即观测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电离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50、虹云:因为其目标是通过低轨卫星星座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宽带通信网络,实现天空中的“彩虹”般的连接,象征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无缝覆盖。
51、飞云:源于依托长航时高空无人机作为平台。类似于在天空中“飞翔”的云朵。
52、高速飞行列车(飞行列车、超级高铁、飞行高铁)因为采用了“磁悬浮+低真空管道”的技术。甚至超过商用飞机的速度。
53、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Y取自“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
54、羲和: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羲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太阳的母亲,她每天驾驭天马追逐太阳,象征着时间的节拍和太阳的东升西落。将太阳探测卫星命名为“羲和”,象征着中国对太阳探索的新起点和坚定步伐。
55、千帆星座:寓意该星座如同千帆竞发,象征着在浩瀚的星空中布下了一张巨大的网络,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56、星网:源于核心目标——构建一个由大量卫星组成的网络,类似于天上的“星星”组成的网络。
57、轻舟:设计初衷是为了降低中国空间站上行货物运输的成本,提高运输的灵活性。其名称“轻舟”形象地描述了飞船的轻便和灵活特点,如同在太空中穿梭的小船,能够轻松地完成各种物资运输任务。
58、昊龙:源于寓意深远,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雄心壮志。“昊”代表着浩瀚无垠的宇宙,寓意着对探索宇宙的无限渴望;“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59、腾龙:象征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有着美好的寓意。
60、巡天: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传统,象征着观测天空的使命。不仅体现了对古代天文学传统的尊重,也预示着该望远镜将带来观测宇宙的新视角。
61、揽月:取自毛主席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
62、月壶尊:源于中国古代的壶尊造型,外形像鸡蛋壳一样椭圆形结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提出。
63、望宇:取自《静夜思》“举头望明月”和《淮南子》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暗含“仰望星空”的意象和对宇宙时空的哲学思考。
64、探索:寓意遥望宇宙、探索未知。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永恒追问。屈原《离骚》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都阐释了中国人对探索未知的不懈追求。
一、主要航天计划(工程)(2)
(三十一)中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新型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2020年09月04日发射,目前已进行3次试验。
中国最早试验的可完全重复使用的翼型航天器。
(三十三)谷神星火箭(CERES)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河动力,2018年2月6日成立)研发。谷神星一号火箭(2020年11月7日)谷神星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6月发射)
(三十四)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科学空间二期)中国第一个以重大基础科学发现为目标的计划,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中心,NSSC)提出,2018年7月4日启动,聚焦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旨在通过部署空间科学任务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中国在时域天文学、太阳活动、引力波探测等领域的突破,补齐航天强国建设的短板。
1、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极目望远镜、小极&小目、怀柔一号,GECAM)由2颗卫星组成,2020年12月10日发射。
2、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观测研究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抛射之间的关系,2022年10月9日发射。
3、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P)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主导,欧洲航天局(欧空局,ESA)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PE)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参与研发,2024年1月9日发射。
4、中法天文卫星(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SVOM)中法两国联合论证研发,2024年6月22日发射。
5、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卫星,SMILE)中欧科学家联合提出和研发,预计2025年上半年在库鲁发射场发射。
6、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发起和主导,慧眼卫星后续项目,预计2025年发射。
(三十五)“五云一车”工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CASIC)提出的六个重大航天工程。
1、行云工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四院,AASPT)旗下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由80颗卫星组成。行云一号(2017年1月9日发射)
2、虹云工程:由156颗卫星组成。虹云·武汉号(2018年12月22日发射)计划2025年发射4颗试验星。
虹云·武汉号是中国第一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
3、飞云工程:基于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构建空中局域网。2018年完成无人机研发。
4、快云工程:构建可到达平流层的浮空机动平台。2018年完成浮空器样机研发。
5、腾云工程:2030年前设计并制造完成中国首架可水平起降并多次重复使用的空天往返飞行器。
6、高速飞行列车(飞行列车、超级高铁、飞行高铁)分为时速1000公里、2000公里、4000公里的三大阶段。2023年11月,大同(阳高)试验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
(三十六)翔云卫星星座: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欧科微,2014年6月27日发射)提出,由40颗卫星组成。已发射28颗,嘉定一号(2018年11月20日发射)
(三十七)梦舟载人飞船(MZ)也叫新一代载人飞船(NGCS)中国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器。包括登月版和近地版。登月版叫梦舟Y飞船,近地版叫梦舟飞船。梦舟登月版预计2027年首飞。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于2020年5月5日发射,2020年5月8日返回。
(三十八)金紫荆星座:香港航天科技集团(2018年6月16日上市)提出,由112颗卫星组成。已发射12颗,金紫荆1号(2021年4月27日发射)
(三十九)灵鹊星座计划: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零重空间,2016年10月成立)提出,由166颗卫星组成。已发射58颗,灵鹊-1A(2019年1月21日发射)
(四十)银河卫星星座计划(Galaxy)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银河航天,2016年12月05日成立)提出,由1千颗卫星组成,包括小蜘蛛网(中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由8颗卫星组成)已发射8颗,银河航天首发星(2020年1月16日发射,全球第一颗Q/V频段低轨宽带卫星)
四十一、仰望一号太空望远镜(2021年6月21日发射)起源太空(南京)科技有限公司(起源太空,2019年3月20日成立)研发的空间光学、空间紫外望远镜,已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授予正式太空望远镜编号。
中国第一台专门设计的光学波段太空望远镜、第一台可见光太空望远镜。
中国成为第二个拥有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证的小天体观测空间天文望远镜的国家(美国)
(四十二)中国太阳探测计划(探日工程)国家航天局(CNSA)提出,分为羲和计划和夸父计划。
1、羲和计划: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光谱分析,对近百次太阳爆发进行全方位观测。羲和号(2021年10月14日发射)羲和二号(预计2026年发射到日地L5点)
2、夸父计划:由3颗卫星组成,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太阳活动导致的地球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球极光分布等。因资金问题暂缓执行。
(四十三)华羿一号亚轨道火箭:火箭派(湖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火箭派,2020年12月7日成立)研发,2021年12月17日发射。
(四十四)大气一号: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的卫星,2022年4月16日发射。
世界第一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
(四十五)星云可回收火箭(NEBULA)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深蓝航天,2016年11月28日成立)研发。星云M试验箭(2022年5月6日发射)星云一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年中发射)星云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6年发射)
星云M试验箭完成中国第一次公里级垂直回收试验。
(四十六)吉利星座(GEESATCOM)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控股集团,1986年11月6日成立)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时空道宇,2018年11月20日成立)建设,由近6000颗卫星组成。已发射39颗,吉利星座01组(2022年6月2日发射)
(四十七)飞天一号亚轨道火箭: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西北工大,NPU)航天学院空天组合动力创新团队研发,2022年7月4日发射。
中国第一次验证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在宽速域(0-10马赫)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四十八)力箭运载火箭(PR)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力学研究所抓总,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宇航,2016年1月28日成立)参与。力箭一号火箭(2022年7月27日发射)力箭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9月发射)
(四十九)女娲星座: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宏图、PIESAT,2008年01月24日成立)提出,由114颗卫星组成。已发射12颗,宏图一号01组卫星(2023年3月30日发射)
(五十)天龙火箭(TL)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天兵科技,2015年6月15日成立)研发。天龙一号火箭(已取消)天龙二号火箭(2023年4月2日发射)天龙三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5月发射)
(五十一)中国星网计划(星网星座、国网计划、国网星座、GW星座)中国政府⑩提出,由两个子星座、12992颗卫星组成:GW-A59子星座6080颗,分布在500km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轨道。预计2027年11月前完成发射并验证通信能力。已发射1颗验证星、20颗低轨卫星、3颗高轨卫星,有至少23颗与卫星互联网相关的卫星,其中部分可能属于国网星座早期计划。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2023年7月9日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2024年12月16日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2024年2月29日发射)
(五十二)朱雀火箭(ZQ)北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箭航天,2015年06月01日成立)研发。朱雀一号(朱雀·南太湖号,已退役)朱雀二号可回收火箭(2023年7月12日发射)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2024年9月11日发射)朱雀三号(2025年下半年发射)
(五十三)鸿鹄星座计划(鸿鹄-3,Honghu)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蓝箭鸿擎,2017年11月30日成立)提出,由约1万颗卫星组成。鸿鹄一号实验卫星(2023年12月9日发射)鸿鹄二号实验卫星(2023年12月9日发射)
(五十四)A10系列微型货运飞船: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紫薇科技,2019年03月08日成立)研发,包括留轨舱和返回舱。留轨舱为卫星的平台部分;返回舱为货物装载舱,运载10千克。2023年12月17日发射迪迩一号•梁溪号验证卫星。
(五十五)引力火箭(YL)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东方空间,2016年10月17日成立)研发。引力一号火箭(2024年1月11日发射)引力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年底发射)引力三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7年发射)
(五十六)DRO卫星星座: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研发,主要验证DRO卫星编队同波束差分相对导航技术。由三颗卫星组成:DRO-L(太阳同步轨道),DRO-A、B都位于月球远距离逆行轨道。DRO-L(2024年02月03日发射)DRO-A、B(2024年3月13日发射)
DRO-A、B:2024年3月13日发射,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通过应急轨道重构,历经167天,5次轨道控制,5次轨道修正,3次地月借力。2024年8月27日,DRO-A、B组合体成功进入DRO轨道。
全球第一次百万km级大尺度自主星座构建、第一次百米级速度增量低能入轨,以年计的DRO长期稳定停泊。
(五十七)极光星座计划:北京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极光星通,2020年8月26日成立)提出,由12颗激光通信网络卫星组成。极光星座01、02星(2024年5月31日发射)
(五十八)千帆星座计划(G60星链计划)上海松江区牵头,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垣信卫星)实施,由1.5万颗卫星组成。已发射72颗,千帆极轨01组(2024年8月6日发射)
(五十九)AIRSAT星座: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科卫星,2020年12月04日成立)提出,由21颗卫星组成,包括凌云星座。AIRSAT星座01、02星(济钢1、2号,2024年9月25日发射)
(六十)智神星可回收火箭(PALLAS)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河动力,2018年02月06日成立)研发,目前有两个型号。智神星一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6月发射)
(六十一)达尔文火箭(DW)火箭派(湖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火箭派,2020年12月7日成立)研发,目前有两个型号。达尔文一号火箭(预计2025年年中发射)达尔文二号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发射)
(六十二)轻舟货运飞船: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设计,运载2吨。预计2025年9月发射。
(六十三)元行者一号可回收火箭(YXZ)北京箭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箭元科技,2019年11月26日成立)研发,预计2025年年底发射。
(六十四)B300系列小型货运飞船: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紫薇科技,2019年03月08日成立)研发,分为B300-L(留轨版)和B300-F(返回版):运载300千克;B300-L在轨时间1年;B300-F在轨时间1个月。预计2025年首飞。
(六十五)C2000系列货运飞船: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紫薇科技,2019年03月08日成立)研发,分为基本版和扩展版,运载2吨。预计2025年首飞。
(六十六)昊龙货运航天飞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AVIC)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研发,总重不超过天舟货运飞船一半。
(六十七)腾龙系列液体商业运载火箭(L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技、中国航天,CASC)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中国火箭)研发,属于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2019年10月19日发布)目前有三个型号。
(六十八)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HES)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AS)紫金山天文台(紫台,P.M.O.)领衔的科研团队提出,发射一个2米口径空间望远镜(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巡天望远镜、巡天光学舱、CSST,预计2027年发射)探测100颗近邻类日恒星的宜居带类地行星。
(六十九)小行星防御计划:预计2027年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初步定为2015 XF261)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
(七十)国际月球科研站:2028年(2030年、2040年)前完成一期;2040年(2050年)前完成二期;三期将科研基地转变为月球基地。可能会建造矿场、提炼厂、火箭发射场等设施。
(七十一)香港太空星链计划:香港特区政府资助,香港新时空集团有限公司(新时空,2011年6月7日成立)实施,由两个子星座、720颗卫星组成:360颗世界首创通遥联体化卫星组成“龙群计划”;36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凤群计划”。
说明:
1、百度限制1.5万字,所有分成两个发的。所有发射日期都是首次发射成功的时间。写明成立日期的是民企,相关计划是民企计划。测试阶段的火箭没有写入。
2、1985年4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六次太空任务,美籍华人航天员王赣骏(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第一次将五星红旗带到太空,1985年7月到大陆访问期间赠给中国政府,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3、目前中国有五台太空望远镜,全球第五(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
天文月基光学望远镜(嫦娥三号着陆器)2013年12月2日发射。
悟空号卫星:2015年12月17日发射。
慧眼卫星:2017年6月15日。
极目望远镜:2020年12月10日发射。
仰望一号:2021年6月11日发射。
4、目前中国有三款成功的可回收火箭,都是民用火箭:
OS-X系列亚轨道可回收火箭(OS-X飞行试验平台,零壹空间)2018年5月17日发射。
朱雀二号可回收火箭(蓝箭航天)2023年7月12日发射。
双曲线二号可回收火箭(星际荣耀)2023年11月2日发射。
提示:
一、2025年主要发射任务:
1、微厘空间:01组测试卫星(10颗)2025年1月13日发射成功,后续进行组网测试;
2、长征八号甲火箭(CZ-8A)2025年2月11日发射成功;
3、国网计划: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2025年2月11日发射成功;
4、2025年2月20日,实践25号卫星为北斗G7星加注142公斤燃料,实现人类第一次在地球同步轨道上为卫星补给燃料;
5、千帆星座:千帆极轨05组卫星,2025年3月12日发射成功;
6、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2025年4月发射;
7、天问二号探测器,2025年5月发射;
8、天龙三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5月发射;
9、谷神星二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6月发射;
10、智神星一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6月发射
11、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卫星,SMILE)2025年上半年在库鲁发射场发射;
12、星云一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中发射;
13、达尔文一号火箭,2025年年中发射;
14、轻舟货运飞船,2025年9月发射;
15、力箭二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9月发射;
16、天舟九号货运飞船,2025年下半年发射;
17、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2025年下半年发射;
18、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下半年发射;
18、虹云工程,2025年发射4颗试验星;
19、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2025年发射;
20、长征十二号甲(CZ-12A)2025年发射;
21、B300系列小型飞船,2025年发射;
22、C2000系列货运飞船,2025年发射;
23、天琴二号卫星,预计2025年前后发射;
24、双曲线三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底发射;
25、引力二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底发射;
26、元行者一号可回收火箭,2025年年底发射;
27、“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2025年年底完成预研发;
27、鸿雁星座,预计2025年完成主体建设;
28、天启星座;29、星时代星座;30、祥云星座;31、金紫荆星座;
32、灵鹊星座;33、银河星座;34、吉利星座;35、女娲星座;
36、鸿鹄(鸿鹄-3)星座;37、极光星座;38、AIRAST星座;
39、太极二号卫星,原计划2023年发射,没有最新消息,可期待一下。
(1)15个低轨卫星计划进入发射组网阶段,低轨卫星发射会成为中国2025年主要发射任务……12个计划是民企发起,民企发射任务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全年发射总数一半;
(2)12型火箭首飞,除了长征八号甲和长征十二号甲,10型是民企研发的!除了长征八号甲和达尔文一号火箭,10型是可回收火箭!3型货运飞船首飞,2型货运飞船最大载重达到2吨。
二、标注:
⑩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的比较多,不过百度词条显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计划。
三、低轨卫星计划:中国有不少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基本查不到详细信息,而且大部分只执行科研、试验、实践任务,有的甚至只有2、3颗卫星!光上面那些,规划总数就超过5.2万颗!规划千颗以上有:星网计划(近1.3万颗)千帆星座(1.5万颗)银河星座(1千颗)吉利星座(近6千颗)鸿鹄(鸿鹄-3)星座(1万颗)只有长光卫星在2024年年底宣布吉林一号星座建成,不过没有通信功能。
四、详细火箭型号请到以下链接查看:
https://sat.huijiwiki.com/wiki/%E8%BF%90%E8%BD%BD%E7%81%AB%E7%AE%AD/%E5%88%86%E7%B1%BB
二、寓意
1、东方红:具有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估计也有中国崛起的含义。有同名歌曲和火车站。
2、东风:为了确保初期的保密工作,酒泉发射中心在建设初期被赋予了“东风”的通讯代号,并在随后正式启用。有成语“东风压倒西风”。
3、长征:寓意不忘长征精神,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4、风云:无论是《史记》中的“乘风云而上天”,还是《后汉纪》中的“风云豪杰”,都象征着助飞龙上天、借时势造人的意境。因此,我国自行研发的气象卫星取名“风云”,表达了对它的美好期待。
5、曙光:象征着中国人对航天的梦想和希望,代表了质朴的飞天梦想。现在曙光是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系统的调度代号,也是空间站任务阶段航天员出舱活动专项指挥的调度代号,致敬中国第一个载人工程:曙光工程。
6、神舟:出自司马迁《史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神州指中国,将飞船取名神舟,既与神州大地谐音,也有“神奇的天河之舟”的含义。还有“神州”腾飞的美好希冀。
7、飞天:出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天形象,最早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代表着神女飞天的形象,象征着中国人对飞天的梦想和追求。
8、天宫: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又名“紫微宫”。《后汉书》中有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古人觉得天上住着神仙,期望航天员能在浩瀚星际间住得舒服,活得自在。
9、天和:出自《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寓意“天人合一”,开创太平盛世,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
10、问天:出自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对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天地万物提出一系列追问。展现叩问苍穹寻求真理的心愿与决心。
11、梦天:出自李贺《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表达了中国人对太空的大胆幻想。
12、北斗:北方夜空中接近北极点的一个星组,这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其形状如舀水的斗勺,故名北斗。古代华夏民族通过观察星相运行规律,发现北斗具备指示方向、测算时间的功能。
13、开拓:在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中的开拓性作用。作为中国首枚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在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嫦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现存最早文字记载是王家台秦简《归藏》(199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郢城镇郢北村出土)
15、玉兔:源于嫦娥奔月故事中在广寒宫陪伴嫦娥的玉兔,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对月球的向往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在古代文献中被视为瑞兽,象征吉祥、长寿、财富、善良、纯洁和敏捷。
16、广寒宫:源于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位于月亮上的宫殿,月球的神仙有太阴星君、吴刚、嫦娥、蟾蜍、玉兔、青女。
17、紫薇:源于中国古天文图北天极附近三个较大的天区(三垣)之一的“紫微垣”三垣的中垣,在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以北极为中枢。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叫紫薇宫。紫微星就是北极星。
18、天市:源于中国古天文图北天极附近三个较大的天区(三垣)之一的“天市垣”三垣的上垣,位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即政府的意思。
19、太微:源于中国古天文图北天极附近三个较大的天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三垣的下垣,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象征繁华街市。
20、舞娣:可能是因为它在绕月飞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和精确的控制,类似于舞蹈中的一系列动作和步骤。娣,古代姐姐对妹妹的称呼。
21、天河基地:天河在中国古代是对银河的一种别称,同时在中文中也有“开创天之先河”的隐喻,这与嫦娥四号实现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及巡视勘察的历史地位相契合。
22、织女:中国神话中的织纴女神,原是神话中的女神,后衍化成星宿名。是著名的牛郎织女神话的女主角。与织女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七夕节。七夕节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而织女作为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其名字被用于月球上的一个撞击坑,也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23、河鼓: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牛宿,在牵牛之北。一说即牵牛。
24、天津: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女宿,意为“银河渡口”。有同名城市和行政区。
25、泰山: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地理位置与地球上的泰山相似,或者是因为在月球探测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命名时参考了地球上的同名地理特征。有同名山峰。
26、萤火:源于中国古代对火星的称呼。火星在古代被称为“荧惑”。
27、快舟:因为其突出固体火箭的“快”的特点。
28、吉林一号:源于研制单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所在地吉林省。
29、悟空: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不仅拥有如同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能在浩瀚宇宙中寻迹暗物质,还承载着“领悟、探索太空”的深远意义。
孙悟空(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出生地位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上,因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为了学艺而漂洋过海拜师于须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会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法术。
30、墨子: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并体现对科学巨人的崇高敬意。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数学、光学、力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被誉为“科圣”。例如,他在数学方面定义了一系列几何概念,如圆、直线和点、线、面等;在光学方面,他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1、慧眼:为了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她的名字与“慧眼”紧密相连,象征着对科学探索的智慧和洞察力。此外,“慧眼”这个名字也包含了多层涵义。中国有成语“慧眼识珠”和“独具慧眼”,意味着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慧眼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够穿过星际物质尘埃的遮挡,观测宇宙中的X射线,因此被称为“慧眼看宇宙”。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32、天通一号:与立项背景密切相关: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依赖国外的卫星电话进行抗震救灾,这促使中国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孙家栋、沈荣骏等院士向中央提交了建议报告,最终确定了系统的名称为“天通一号”。
33、天舟:源于辛弃疾《西江月·为范南伯寿》:“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寓意天地间往来的星汉之舟。
34、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精通天文历算,曾创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以及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今人辑有《张衡诗文集校注》。
35、鹊桥:源于中国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又名乌鹊桥。鹊桥是牛郎和织女在七夕节相会的桥梁,象征着爱情的团聚和跨越障碍的希望。因此,将卫星星座命名为“鹊桥”,不仅富有诗意,还寄托了对通信技术跨越地理和空间障碍的美好愿景。
36、捷龙:源于设计理念和象征意义。捷龙火箭属于中国龙系列命名的一部分,这一系列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其上级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基地,积淀了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蕴。“航天精神”与“龙的精神”一脉相承,都蕴含着中国航天人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与思想源泉。
37、天格:源于其寓意“天道酬勤,格物致知”,寓意着通过勤奋努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个名称不仅体现了项目的科学精神,也反映了项目团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
38、鸿雁:源于中国古代的“鸿雁传书”典故。这个系统源自“鸿雁传书”,意味着它更加完善和精准,并且是在北斗系统的“关照”下开展工作的,彰显了两个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39、太极:源于中国的宇宙观认为万物始于“太极”,探测原始引力波就是研究宇宙的起源,而太极的形象跟双黑洞恰好很相似。此外,太极计划的名字也取自中国易经,象征着阴阳平衡和宇宙的和谐。
40、天琴:源于在太空中的布局形状。该计划预期在距离地球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一个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形状类似于竖琴,因此得名“天琴”。
41、阿里:因为该计划的所有设备都安装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这是北半球探测引力波最适宜的地方,也是全球最适合进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的地区之一。
42、天问:源于屈原《天问》。这首诗是屈原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因此,“天问”不仅是一个名字,更寓意着探求科学真理的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43、甘德: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肉眼观测到木星卫星的人。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
44、亚述:因为亚述人可能是第一个观察到土星的人。
亚述人,是主要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非闪族人融合了的闪族人。
亚述人在西亚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上古时代的亚述人军国主义盛行,战争频繁,地跨亚非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后来亚述人在外族的入侵下逐渐失去独立。
45、祝融: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象征着光明和进取。火在人类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关键因素。火星车的命名“祝融号”寓意着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和宇宙未知的探索。
46、极目:因为设计目的是全天监测宇宙中的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类似于人类用眼睛去“极目远眺”宇宙中的神秘现象。
47、夸父:源于中国神话中的夸父。夸父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勇敢地追逐太阳,象征着对未知的无畏探索和追求。夸父计划以此命名,旨在纪念夸父的精神,同时也希望该计划能够像夸父一样,不断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与“嫦娥奔月”对应,体现了科学家们希望中国的探日计划能够形成系列,开启中国综合性太阳观测的新时代。
48、天关:源于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司天监观测并记录的“天关客星”超新星爆发。这颗超新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世界科技史界称为“中国新星”。天关客星因其位于“天关”附近而得名,这次超新星爆发持续了23天,其遗骸形成了著名的蟹状星云。
天关卫星的命名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自古至今对宇宙探索的不懈追求,还象征着该卫星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的独特贡献。
49、微笑:因为卫星的英文名称是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简称SMILE。这个名称不仅简洁易记,而且形象地描述了卫星的主要研究内容,即观测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电离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50、虹云:因为其目标是通过低轨卫星星座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宽带通信网络,实现天空中的“彩虹”般的连接,象征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无缝覆盖。
51、飞云:源于依托长航时高空无人机作为平台。类似于在天空中“飞翔”的云朵。
52、高速飞行列车(飞行列车、超级高铁、飞行高铁)因为采用了“磁悬浮+低真空管道”的技术。甚至超过商用飞机的速度。
53、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Y取自“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
54、羲和: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羲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太阳的母亲,她每天驾驭天马追逐太阳,象征着时间的节拍和太阳的东升西落。将太阳探测卫星命名为“羲和”,象征着中国对太阳探索的新起点和坚定步伐。
55、千帆星座:寓意该星座如同千帆竞发,象征着在浩瀚的星空中布下了一张巨大的网络,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56、星网:源于核心目标——构建一个由大量卫星组成的网络,类似于天上的“星星”组成的网络。
57、轻舟:设计初衷是为了降低中国空间站上行货物运输的成本,提高运输的灵活性。其名称“轻舟”形象地描述了飞船的轻便和灵活特点,如同在太空中穿梭的小船,能够轻松地完成各种物资运输任务。
58、昊龙:源于寓意深远,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雄心壮志。“昊”代表着浩瀚无垠的宇宙,寓意着对探索宇宙的无限渴望;“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59、腾龙:象征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有着美好的寓意。
60、巡天: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传统,象征着观测天空的使命。不仅体现了对古代天文学传统的尊重,也预示着该望远镜将带来观测宇宙的新视角。
61、揽月:取自毛主席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
62、月壶尊:源于中国古代的壶尊造型,外形像鸡蛋壳一样椭圆形结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提出。
63、望宇:取自《静夜思》“举头望明月”和《淮南子》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暗含“仰望星空”的意象和对宇宙时空的哲学思考。
64、探索:寓意遥望宇宙、探索未知。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永恒追问。屈原《离骚》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都阐释了中国人对探索未知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