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六十花甲之前,只喝点小酒,从不沾烟。
六十岁之前的父亲,也有很多接触烟的机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农村,用工叫做“人情工”“帮工”,请人做事不付工钱,只管三餐饭,但一包烟是必备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做事特别勤快,方圆几里,谁家架梁建房要小工,犁田打耙要劳动力,父亲是第一人选。父亲基本上也是随喊随到,尽心尽力,深得主人好评。
记忆中,每天天趟黑时,父亲回家门,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小心翼翼地把其装进一个塑料袋,然后放入一个装稻谷的大木柜子中,并仔细地用稻谷盖着。上学后,有些知识了,才知道父亲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烟上潮发霉。物质贫乏的时代,肚子饿了,父母不在家,也会满屋子翻箱倒柜找吃的,好不容易掀开大木柜子的盖儿,小手伸进去想摸点吃的,摸来摸去,尽是烟。何不拿去和那些吸烟的大人换点吃的?我从来没动过这样的心思,只想着父亲好厉害呀,拥有这么多的烟,也想着父亲有一天会把这些东西变成钱的,或者会派上大用场的。
烟越积越多,父亲从来不吸,时间一久,父亲也担心发霉,也就想着变成钱,于是,把家里有烟的信儿放出去。父亲老实,好说话,因此,村上用工需备烟的人家,碰上了白喜事的人家,都会来问父亲要烟。拿烟时,验收一下,没发霉!那会儿,父亲好高兴哦!自己保管的烟,好好的!接过“意思意思”的烟钱,父亲心里总得乐呵好长一段时间。父亲,烟不沾边,确实也余下了一些烟钱。
父亲最自豪的是积攒的烟为家里节省了开支。农忙时节要换工,直接拿烟给他人,不用花钱买了。父亲手上,家里房屋翻修了三次,请人帮工只需管三餐饭,烟,自己有!后来,我修房子时,到了管饭管烟还管工钱的时代,每当给工匠师傅们发烟时,父亲总得哀叹几句:“哎,年纪大了,没人喊我打工了,要是我还年轻,起码,这些烟都早就攒好了。”哀叹完后,又自豪地讲述起自己攒烟修房干大事的事迹了。在场的工匠们,个个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夸赞。
父亲,从六十花甲起,小酒照样喝,但烟也沾边了。
父亲,劳累一辈子,攒钱攒米一辈子。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父亲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依然劳作不息,别人用工,只要喊他,他依然会去。父亲经常感概:时代不同了,只要有力气,钱好挣啊,好酒好菜还发工钱还有一包烟,舒服啊!但口袋里的烟,只要有,父亲也就慢慢地吸起来了。母亲经常在父亲面前唠叨:“八十岁学石匠,老来不学好,还呷烟了!”父亲也会回怼几句,但总是面带微笑的:“你管我呀,我又不买烟,又没上瘾,就是累到了,呷根烟,好像要舒服一点呀!”父亲老来吸烟,我是理解的,主要是解乏吧,就好像我一连上几节课,一歇下来,就想泡壶浓茶解解乏一样。
但,父亲确实从不买烟。我要给他买烟,他也是坚决反对的。有一次,我给父亲买了一条烟,要他想吸的时候就一天吸几根。父亲一脸的不高兴,总说自己没烟瘾,有烟的时候就呷一根,没得烟,莫呷也没关系的,我离家时,硬是把烟塞进车子里,并大声嘱咐:“回去赶快退了,乱费钱,开支这么大,哪里呷得起啰!”
父亲年岁越来越大,烟还是偶尔吸着,自己不肯买,儿女买也坚决不同意。父亲这种固执行为,真的令我们做儿女的心疼,也极为尴尬,于是,和姐夫商量,要用我们的“道”来破父亲的待烟之道。姐夫过一段时间就在父亲床头的抽屉里放几包大众化的烟,若父亲问起,就说是某某家白喜事、某某家庆菩萨回的礼,不是自己买的。非常庆幸,这“道”相安无事到现在。
每每回家,看到父亲床头的抽屉里有烟,打开了的,还很新鲜,心里就踏实多了。黄黄的烟丝,散发出淡淡的焦香味,闻着,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父亲老啦,偶尔吸着烟,但对烟还有一原则:人家白喜事回礼的烟,自己收着,一天几根,慢慢消耗掉,凡是红喜事回礼的烟,留着,一包也不能开。我一回家,就兴致勃勃地拿出红喜事的“好”烟,多少都给我,说我和朋友相会或者拜访领导时用得上。在父亲眼里,红喜事回礼的烟就是好烟,自己不能吸,得给儿子,儿子拿着,大场合用得上。每逢这种情形,我只好乐滋滋地收好,父亲的眼神里也就透露出骄傲的光芒。父亲,我,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父亲确实老啦,今年八十有三了。还好,父亲,小酒,照样喝着,烟,照样偶尔吸着。父亲,却也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待烟之道。
六十岁之前的父亲,也有很多接触烟的机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农村,用工叫做“人情工”“帮工”,请人做事不付工钱,只管三餐饭,但一包烟是必备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做事特别勤快,方圆几里,谁家架梁建房要小工,犁田打耙要劳动力,父亲是第一人选。父亲基本上也是随喊随到,尽心尽力,深得主人好评。
记忆中,每天天趟黑时,父亲回家门,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小心翼翼地把其装进一个塑料袋,然后放入一个装稻谷的大木柜子中,并仔细地用稻谷盖着。上学后,有些知识了,才知道父亲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烟上潮发霉。物质贫乏的时代,肚子饿了,父母不在家,也会满屋子翻箱倒柜找吃的,好不容易掀开大木柜子的盖儿,小手伸进去想摸点吃的,摸来摸去,尽是烟。何不拿去和那些吸烟的大人换点吃的?我从来没动过这样的心思,只想着父亲好厉害呀,拥有这么多的烟,也想着父亲有一天会把这些东西变成钱的,或者会派上大用场的。
烟越积越多,父亲从来不吸,时间一久,父亲也担心发霉,也就想着变成钱,于是,把家里有烟的信儿放出去。父亲老实,好说话,因此,村上用工需备烟的人家,碰上了白喜事的人家,都会来问父亲要烟。拿烟时,验收一下,没发霉!那会儿,父亲好高兴哦!自己保管的烟,好好的!接过“意思意思”的烟钱,父亲心里总得乐呵好长一段时间。父亲,烟不沾边,确实也余下了一些烟钱。
父亲最自豪的是积攒的烟为家里节省了开支。农忙时节要换工,直接拿烟给他人,不用花钱买了。父亲手上,家里房屋翻修了三次,请人帮工只需管三餐饭,烟,自己有!后来,我修房子时,到了管饭管烟还管工钱的时代,每当给工匠师傅们发烟时,父亲总得哀叹几句:“哎,年纪大了,没人喊我打工了,要是我还年轻,起码,这些烟都早就攒好了。”哀叹完后,又自豪地讲述起自己攒烟修房干大事的事迹了。在场的工匠们,个个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夸赞。
父亲,从六十花甲起,小酒照样喝,但烟也沾边了。
父亲,劳累一辈子,攒钱攒米一辈子。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父亲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依然劳作不息,别人用工,只要喊他,他依然会去。父亲经常感概:时代不同了,只要有力气,钱好挣啊,好酒好菜还发工钱还有一包烟,舒服啊!但口袋里的烟,只要有,父亲也就慢慢地吸起来了。母亲经常在父亲面前唠叨:“八十岁学石匠,老来不学好,还呷烟了!”父亲也会回怼几句,但总是面带微笑的:“你管我呀,我又不买烟,又没上瘾,就是累到了,呷根烟,好像要舒服一点呀!”父亲老来吸烟,我是理解的,主要是解乏吧,就好像我一连上几节课,一歇下来,就想泡壶浓茶解解乏一样。
但,父亲确实从不买烟。我要给他买烟,他也是坚决反对的。有一次,我给父亲买了一条烟,要他想吸的时候就一天吸几根。父亲一脸的不高兴,总说自己没烟瘾,有烟的时候就呷一根,没得烟,莫呷也没关系的,我离家时,硬是把烟塞进车子里,并大声嘱咐:“回去赶快退了,乱费钱,开支这么大,哪里呷得起啰!”
父亲年岁越来越大,烟还是偶尔吸着,自己不肯买,儿女买也坚决不同意。父亲这种固执行为,真的令我们做儿女的心疼,也极为尴尬,于是,和姐夫商量,要用我们的“道”来破父亲的待烟之道。姐夫过一段时间就在父亲床头的抽屉里放几包大众化的烟,若父亲问起,就说是某某家白喜事、某某家庆菩萨回的礼,不是自己买的。非常庆幸,这“道”相安无事到现在。
每每回家,看到父亲床头的抽屉里有烟,打开了的,还很新鲜,心里就踏实多了。黄黄的烟丝,散发出淡淡的焦香味,闻着,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父亲老啦,偶尔吸着烟,但对烟还有一原则:人家白喜事回礼的烟,自己收着,一天几根,慢慢消耗掉,凡是红喜事回礼的烟,留着,一包也不能开。我一回家,就兴致勃勃地拿出红喜事的“好”烟,多少都给我,说我和朋友相会或者拜访领导时用得上。在父亲眼里,红喜事回礼的烟就是好烟,自己不能吸,得给儿子,儿子拿着,大场合用得上。每逢这种情形,我只好乐滋滋地收好,父亲的眼神里也就透露出骄傲的光芒。父亲,我,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父亲确实老啦,今年八十有三了。还好,父亲,小酒,照样喝着,烟,照样偶尔吸着。父亲,却也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待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