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一半是学术性的论述,一半是说故事。
讲的还好,不中亦不远。不中在于什么?张公过于强调和佛教的一致性了,这点其实有问题的人不少。过于强调海德格尔和禅宗的联系,以至于把dasein翻译为缘在,反而是失去了中道。
禅宗有个知名话头,“念佛是谁?”又有一个,“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译成限在定在固然不美,但译成此在却恐怕更为合适,毕竟黄檗一句,临济棒喝,无非去叩这一个。译成缘在,缘起性空,又要不落断常二见,习修三观,意义未免太远,离大意了。又,海德格尔接触禅宗没那么早,是京都学派引入的,去反追溯译成缘在,也不恰当。当时中论那几本我看是还没引进德国的。
这种问题出现不是一次两次了,滥用东西文化之间的交融,去忽略西方文化的特异性的同时,也是混淆了东方文化的特异性,很烦人的。
另一个就是混淆地谈良知良能。道德意义上的良知和现象学意义上的能是一个吗。怎么译再说,感觉不译,让读者自己去参比较易于领会本义。
善修持龙树三观吧,别的没什么可说的。所为倒转慈航也。你切实读完,就会发现第一部的思想,整体还是流畅的,第二部就会非常痛苦了,我几次开卷,都只能体悟第一部,最多一次到第二部的一半就不得不回转。大概是实在冲不下去了,他知道通路,但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无法联通这条道路——或者说,离开体验,这条道路压根不可能通。
讲的还好,不中亦不远。不中在于什么?张公过于强调和佛教的一致性了,这点其实有问题的人不少。过于强调海德格尔和禅宗的联系,以至于把dasein翻译为缘在,反而是失去了中道。
禅宗有个知名话头,“念佛是谁?”又有一个,“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译成限在定在固然不美,但译成此在却恐怕更为合适,毕竟黄檗一句,临济棒喝,无非去叩这一个。译成缘在,缘起性空,又要不落断常二见,习修三观,意义未免太远,离大意了。又,海德格尔接触禅宗没那么早,是京都学派引入的,去反追溯译成缘在,也不恰当。当时中论那几本我看是还没引进德国的。
这种问题出现不是一次两次了,滥用东西文化之间的交融,去忽略西方文化的特异性的同时,也是混淆了东方文化的特异性,很烦人的。
另一个就是混淆地谈良知良能。道德意义上的良知和现象学意义上的能是一个吗。怎么译再说,感觉不译,让读者自己去参比较易于领会本义。
善修持龙树三观吧,别的没什么可说的。所为倒转慈航也。你切实读完,就会发现第一部的思想,整体还是流畅的,第二部就会非常痛苦了,我几次开卷,都只能体悟第一部,最多一次到第二部的一半就不得不回转。大概是实在冲不下去了,他知道通路,但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无法联通这条道路——或者说,离开体验,这条道路压根不可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