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谓“大衍”,指宇宙衍化,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生成之数,太极1,两仪阳1阴2,四象太阳1少阳2少阴3太阴4,八卦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上述总数50,此乃宇宙先天衍化之数,故称“大衍之数五十”。因太极非阴非阳、如如不动,所以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二,分而为二以象两。49策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二堆,左侧为阳,象征天,右侧为阴,象征地,“象莫大乎天地”。
三,挂一以象三。“天地人”为三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天出其阳、地出其阴,阴阳相交,才孕育生命,雌雄相交,才孕育后代,所谓“生生之谓易”。把上面左右两堆蓍草,各拿出一根,左一根象征男(雄)、右一根象征女(雌),左上右下交叉放置在两堆之间,这样49根蓍草就成了三部分,此为“挂一以象三”。注意,“挂一”是左右两侧各出一根,不是只挂一侧。当然,挂出来的这两根,也可以直接夹到左手无名指和小指间的指缝,这并不影响起卦结果。
四、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春夏秋冬为“四时”。左右两堆蓍草分别“挂一”之后,再分别“揲四”,即每4根一把,一把一把分开,右侧这堆分到最后,余数无非4/3/2/1,将其夹到左手中指缝,那么左侧这堆的余数必定是3/4/1/2,将其夹到左手食指逢。因此,两堆揲四出来的余数相加,要么是7根、要么是3根,而且二者出现概率均等。五,归奇于扐以象闰。何为“奇”?上面左右揲四出来的总余数或7或3,要跟先前左右两堆各自“挂一”出来的2根,合到一起,这样要么是9根、要么是5根,同样“揲之以四”,则必定剩余1根,这1根就叫做“奇”。5根去“奇”剩4根,揲四为一,一为阳;9根去“奇”剩8根,揲四为二,二为阴。4根称作“少”,8根为“多”,这就是一步操作下来最终要抽掉(“挂”到一边)的,这或4或8称之为“一变余数”。所谓“扐”,指揲四过后,4根一把、4根一把的结果,有多少把,扐数就有多少,筮法揲扐起卦,用的就是最终扐数作为爻值。而“扐”外之策,就是左右揲四的两个余数之和,加上左右挂一的2根,所以要把这些“扐”外之策,合到一起“揲四”求“奇”。
把这1根“奇”策,放到揲四过后的一把一把的中间,这就是“归奇于扐”,正常一年十二个月,而闰年则多出一个月。这整齐的4策一把扐组队伍里,多出来的一根“奇”,正好比闰年中多出来的一个月,所以说“归奇于扐以象闰”。六,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筮法揲扐起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用八卦定一爻的过程。八卦有三个爻,一个爻对应一“变”,一变得数4阳8阴,所以要操作三次才可以定出一个爻。所谓“再扐”,即“再次归奇于扐”,一变之后“归奇于扐”进行第二步操作,二变之后再次“归奇于扐”进行第三步操作。三变过后,就不需要“归奇于扐”了,因为此时所得扐数,即最终揲四完毕,剩下多少个四根一把,这就是爻值。因为三变之间,只有两次“归奇于扐”,就像五岁之中,存在两个闰年点,所以说,“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经过两扐三变的操作,最终得成一爻。
所谓“再扐而后挂”,第一变挂出或4或8,然后第一次“归奇于扐”进行第二变,又挂出或4或8,然后第二次“归奇于扐”进行第三变,再挂出或4或8,外加1根“奇”策。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称之为“四营”,说准确一点,则是“四十九策分成两堆、左右两堆分别挂一、分别揲四得到余数、奇出一根放回扐组”。因此《系辞》中讲,“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需要说明的是,大衍筮法通过三变求一爻,三步的余数,和最后的扐数,是完全一致的,比如,三步揲扐抽出的策数是4/4/8,即阳/阳/阴,那么,相当于揲出一个兑卦,少阴之卦,所谓“叁天两地而倚数”,按阳三阴二计算,兑卦之数是“3+3 m+2”,即少阴之数8(其余八卦之数同理),此时,49根蓍草,减去“4+4+8”,以及最后1根“奇”策,余下正好32根,揲四的扐数就是“8”,所以按照大衍筮法的数字设计,既可以根据最终扐数求爻,也可以根据过揲出来的余数求爻。这也是《周易·系辞》为何用大衍之数五十的原因。而后来的铜钱起卦法,就是根据过揲余数而成,算是大衍筮法的简化版。实际上,先秦起卦筮法并不统一,所用的策数也未必是50,所得爻值也未必六七八九,这在出土文物中都有证明,而唯有大衍筮法能符合八卦求爻之数。比如清华简战国《筮法》强调“占之必扐,卦乃不忒”,因为该筮法爻值从四到九,其余数和扐数肯定无法对应,只能以扐数为准。最后,关于大衍筮法的概率,必定是按照八卦的概率,老阴6少阳7少阴8老阳9概率1:3:3:1,但凡不符合这个概率的,肯定是不对的。
三,挂一以象三。“天地人”为三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天出其阳、地出其阴,阴阳相交,才孕育生命,雌雄相交,才孕育后代,所谓“生生之谓易”。把上面左右两堆蓍草,各拿出一根,左一根象征男(雄)、右一根象征女(雌),左上右下交叉放置在两堆之间,这样49根蓍草就成了三部分,此为“挂一以象三”。注意,“挂一”是左右两侧各出一根,不是只挂一侧。当然,挂出来的这两根,也可以直接夹到左手无名指和小指间的指缝,这并不影响起卦结果。
四、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春夏秋冬为“四时”。左右两堆蓍草分别“挂一”之后,再分别“揲四”,即每4根一把,一把一把分开,右侧这堆分到最后,余数无非4/3/2/1,将其夹到左手中指缝,那么左侧这堆的余数必定是3/4/1/2,将其夹到左手食指逢。因此,两堆揲四出来的余数相加,要么是7根、要么是3根,而且二者出现概率均等。五,归奇于扐以象闰。何为“奇”?上面左右揲四出来的总余数或7或3,要跟先前左右两堆各自“挂一”出来的2根,合到一起,这样要么是9根、要么是5根,同样“揲之以四”,则必定剩余1根,这1根就叫做“奇”。5根去“奇”剩4根,揲四为一,一为阳;9根去“奇”剩8根,揲四为二,二为阴。4根称作“少”,8根为“多”,这就是一步操作下来最终要抽掉(“挂”到一边)的,这或4或8称之为“一变余数”。所谓“扐”,指揲四过后,4根一把、4根一把的结果,有多少把,扐数就有多少,筮法揲扐起卦,用的就是最终扐数作为爻值。而“扐”外之策,就是左右揲四的两个余数之和,加上左右挂一的2根,所以要把这些“扐”外之策,合到一起“揲四”求“奇”。
把这1根“奇”策,放到揲四过后的一把一把的中间,这就是“归奇于扐”,正常一年十二个月,而闰年则多出一个月。这整齐的4策一把扐组队伍里,多出来的一根“奇”,正好比闰年中多出来的一个月,所以说“归奇于扐以象闰”。六,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筮法揲扐起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用八卦定一爻的过程。八卦有三个爻,一个爻对应一“变”,一变得数4阳8阴,所以要操作三次才可以定出一个爻。所谓“再扐”,即“再次归奇于扐”,一变之后“归奇于扐”进行第二步操作,二变之后再次“归奇于扐”进行第三步操作。三变过后,就不需要“归奇于扐”了,因为此时所得扐数,即最终揲四完毕,剩下多少个四根一把,这就是爻值。因为三变之间,只有两次“归奇于扐”,就像五岁之中,存在两个闰年点,所以说,“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经过两扐三变的操作,最终得成一爻。
所谓“再扐而后挂”,第一变挂出或4或8,然后第一次“归奇于扐”进行第二变,又挂出或4或8,然后第二次“归奇于扐”进行第三变,再挂出或4或8,外加1根“奇”策。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称之为“四营”,说准确一点,则是“四十九策分成两堆、左右两堆分别挂一、分别揲四得到余数、奇出一根放回扐组”。因此《系辞》中讲,“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需要说明的是,大衍筮法通过三变求一爻,三步的余数,和最后的扐数,是完全一致的,比如,三步揲扐抽出的策数是4/4/8,即阳/阳/阴,那么,相当于揲出一个兑卦,少阴之卦,所谓“叁天两地而倚数”,按阳三阴二计算,兑卦之数是“3+3 m+2”,即少阴之数8(其余八卦之数同理),此时,49根蓍草,减去“4+4+8”,以及最后1根“奇”策,余下正好32根,揲四的扐数就是“8”,所以按照大衍筮法的数字设计,既可以根据最终扐数求爻,也可以根据过揲出来的余数求爻。这也是《周易·系辞》为何用大衍之数五十的原因。而后来的铜钱起卦法,就是根据过揲余数而成,算是大衍筮法的简化版。实际上,先秦起卦筮法并不统一,所用的策数也未必是50,所得爻值也未必六七八九,这在出土文物中都有证明,而唯有大衍筮法能符合八卦求爻之数。比如清华简战国《筮法》强调“占之必扐,卦乃不忒”,因为该筮法爻值从四到九,其余数和扐数肯定无法对应,只能以扐数为准。最后,关于大衍筮法的概率,必定是按照八卦的概率,老阴6少阳7少阴8老阳9概率1:3:3:1,但凡不符合这个概率的,肯定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