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方圆百里和隔村邻居通称的老先生,叫马弭尚,字学融,号叶云。他成才于清光绪中期,也是三院角逐后的精英,更是民国后任会宁县教育局局长,清同治辛丑科举人张济川老先生的得意门生。传说张老先生不肯放弃,为挽救他考取功名,曾用严励的办法惩罚,可他早早地看破了红尘,不变初衷,直到一九三四年,甘肃保安团司令鲁大昌的最后一封请柬谢绝,算是邀他出外作官的嚣噪才尘埃落地,那时他已五十五岁了。仕途和功名利禄都被他拋在脑后,令后代扼腕叹息不绝。他一生最快乐的事是教书育人,闲时最专心的事则是读书画字,也许是纸笔不济的缘古,经常蹲在地上不停地写画,连指头都磨短了许多。他不拘礼数,且邋遢有名。经常跨过当炕的饭桌,如无人之境。他也缄口默言,可每个人都竖着耳朵,看他口吐莲花,偶尔一兩句,语惊四座,有些话当然是诈传误传,可到今还传。但他确有才学,兼通相学,八卦,天文,地理。凡人需用的知识,他都通晓。可他偏偏地不善言词,事后只自言自语,不会听,当然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有人问“入一贯道,能见到已故的先人,修成罗汉之身否?”他不吱声,好处是隔墙安耳,待室空人静之时,他说“能放血”。放血当然是最痛苦的事了,遂打消入道的念头。有人病危,抽了神签是“子胥入关”,大哭不止,以为形将就木,入棺待殓。一问先生却说“入关平安,鸿图大展”。果然此人活到九十高龄,四世同堂。老先生的沉默如黑云深处的闷雷,一鸣惊人,再鸣警世。每逢迷信讲到节骨眼,神不开恩,人莫奈何之时,“快请老先生”。他一不磕头,二不作揖。长驱直入,端坐正中,“佐来嘛,你常救八难是职责,眼崩崩子瞅我做啥,再不灵验,小心我一纸贬了你”。神灵果然激灵灵的配合。有个阴阳世家取得法名之后,忧心忡忡,儿子问“何忧?”,阴阳说“能求老先生一联,以贺,平生足矣”。儿子竭诚请到先生,求到一联“御驾称臣鸾翔凤舞,丘祖一派魚跃龙门”。丘祖是龙门派的创始人,而道家是玉皇殿下一臣,整联大刀阔斧,且道出源源,寓意深刻,喜气冲冲。直高兴得这个掌门人三夜不曾合眼,到今还保存,年关一展。清光绪二十年,铁木山老君洞落成。在集到上下联之后,横额不入大圣爷的法眼,访遍了靖远,陇西,四川各地,征贤取才,老先生说“佐来嘛,我试一下嘛”,挥笔写下“乾坤元气”四个大字。佛爷欣然同意。他的才学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也不为过。传说,民国十三年。春大旱,谷雨节以过,小麦还没下种。铁木山为十方百姓求雨,每个人都期盼老天怜悯。当时老鸦沟归香林保管辖。保长安玉龙,秦安人氏。办事公平,干炼,深受当地人拥护。他办公路过先生的窑洞,说:“老先生,铁木山求雨已五,六天了,你和我上山看一下,咋不下掐”。先生说,“佐来嘛,我跟不上嘛”。安保长说,“我的老叫驴咋俩换着骑,不是到掐”。到了铁木山,设壇已六天了,十六个阴阳已回天乏朮了,刚才又诵了一遍雷经。在房檐下避凉,天空一丝风云都没,好似五雷正经,都念在烧红的铁板旁,哄烈起更炽的热浪,掌法师听说老鸦沟的老先生到了,拨开众人,上前一躬。“老生生,经诵三遍,朝拜四更,礼炮五声。清静六根,雷尺七叩,八跪九拜,十分不灵,奈何?”莫非:上界功曹奏玉皇,半道误入白虎堂,中界禀过雷祖帝,雷霆都司混战忙。下界功曹请龙王,瑚珊树下正纳凉。任尔雷尺震天响,个个都没放心上。老先生说“佐来嘛,把纸笔拿来,我试一下嘛”。众人搬来桌椅,先生只是二指掐住一张黃纸,一笔划了下来,随既丟在旁边的炉子里,火化。不几,一丝扫帚云向铁木山横扫了一下,向净了净街面。然后一丝云勾从南边提起一团黑云来,齐密密朝铁木山压了过来,电光火石频繁地撕裂着这块黑幔。大雨从缝缭中喷泻下来,只下了半个小时,安保长伸长脖子看着雨浇得转圈圈的老叫驴。说,“晓得你会下雨,把驴拴到棚里,要下死掐”。民国十八年,老先生也卷进逃难的人群,到过岷县,徽县。最后折返到榆中的金崖镇,以临春节了,在街头闲晃。到一写春联卖字的桌前,停住脚,双手暖在袖筒里,看人写字。看着看着“嗨”的一声,心想“佐来嘛,怪道里逃荒,书桌上早就滥芋充了数”。写字的停下笔“你笑我,你也会写字,来来来,写个福字看一看”。老先生抓起毛笔,在砚台里一滚,笔墨饱滿欲滴,刚触纸面,墨汁先笔而下,只一挥,先前下去的一点,更是恰到好处,墨落字全。写成了一个端正,极具立体感的福字。那人连忙站在旁边,恭敬道“看样式,莫非是北山的马老先生到了”。这个看样式,就是老先生平生不修边幅,闻名遐尔的邋遢造成的。有人揭起福字,想看个仔细,竟沾在桌面上,取不下来。“入木三分的功底啊”。众人惊呼,奔走相告。一时间,金崖纸贵,装裱店及笔墨店跟着沾光。扯下旧中堂,都奔先生而去,相对老先生一生的书法,洒脱留在此地的还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