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稗史》这部书记载了很多北宋靖康之耻的著名桥段并多为今人引用。不过这部书第一次露脸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苏州人谢家福自称发现了一本从日本流传到中国的史书。宋元明以及清朝光绪前都没有人提过这本书,而且奇怪的是谢家福不以这本书的原本示人,只给了所谓的他自己的抄本。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确实有历史著作国内散失并流传海外的事情发生,所以这还不是这本书最值得怀疑的地方。这本书最值得怀疑的地方是书中历史事实错漏百出,很多错误还是清朝才出现的。这里略举几例。
首先,《靖康稗史》第一篇文章《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作者是谁出的错与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的刻本错误一模一样,把钟邦直误为许亢宗。这是否证明谢家福就是照着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的刻本抄的?而且抄了各种错误。
第二,谢家福照抄袁祖安刻本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根据宋代官职,“都辐”应为“都辖”,从未有过“都辐”官职,而且这个错误只在袁祖安刻本里,其他版本都没有,碰巧,《靖康稗史》也写成了“都辐”。
另外,袁祖安刻本把宋代官职“习驭直”成“习驭司”,这个错误写法也是从这里开始,《靖康稗史》亦是如此,和这个官职错误的还有“仪鸾司”误写为“鸾仪司”等等。
第三,索要宗室女眷抵金的事情,这件事记载在《靖康稗史》的《开封府状》这篇文章里,其中有一段内容开头“福金帝姬……”,“福金”是皇子夫人位号?“福金”就是“福晋”,只存在清朝,宋朝和金朝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很显然,是谢家福不学无术,想当然认为清朝的“福晋”,宋朝也有。
第四,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乾隆时期之后才出现的对宋金时期人名和地名的写法,比如“伏奉宣命,差官馆伴臣赴和啰噶路安置”。
在乾隆之前,“和啰噶路”通常被写为“胡里改路”,且《金史》里也多有记载,但乾隆四库全书里,对译名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前代文献进行了追改,就写成了“和啰噶路”,很显然,宋朝的书不可能沿用清朝的翻译的。
种种迹象表面,所谓的《靖康稗史》大概率就是谢家福自己伪造的一本书。
而大家熟知的靖康之耻的著名桥段大概率就是假的。注意,我意思不是靖康之耻本身是假的,而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是假的。
本文观点非我原创,这里引用了“陈哥讲史”的文章《一本虚假的史书,骗了中国人上百年,至今依旧有人深信不疑》

首先,《靖康稗史》第一篇文章《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作者是谁出的错与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的刻本错误一模一样,把钟邦直误为许亢宗。这是否证明谢家福就是照着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的刻本抄的?而且抄了各种错误。
第二,谢家福照抄袁祖安刻本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根据宋代官职,“都辐”应为“都辖”,从未有过“都辐”官职,而且这个错误只在袁祖安刻本里,其他版本都没有,碰巧,《靖康稗史》也写成了“都辐”。
另外,袁祖安刻本把宋代官职“习驭直”成“习驭司”,这个错误写法也是从这里开始,《靖康稗史》亦是如此,和这个官职错误的还有“仪鸾司”误写为“鸾仪司”等等。
第三,索要宗室女眷抵金的事情,这件事记载在《靖康稗史》的《开封府状》这篇文章里,其中有一段内容开头“福金帝姬……”,“福金”是皇子夫人位号?“福金”就是“福晋”,只存在清朝,宋朝和金朝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很显然,是谢家福不学无术,想当然认为清朝的“福晋”,宋朝也有。
第四,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乾隆时期之后才出现的对宋金时期人名和地名的写法,比如“伏奉宣命,差官馆伴臣赴和啰噶路安置”。
在乾隆之前,“和啰噶路”通常被写为“胡里改路”,且《金史》里也多有记载,但乾隆四库全书里,对译名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前代文献进行了追改,就写成了“和啰噶路”,很显然,宋朝的书不可能沿用清朝的翻译的。
种种迹象表面,所谓的《靖康稗史》大概率就是谢家福自己伪造的一本书。
而大家熟知的靖康之耻的著名桥段大概率就是假的。注意,我意思不是靖康之耻本身是假的,而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是假的。
本文观点非我原创,这里引用了“陈哥讲史”的文章《一本虚假的史书,骗了中国人上百年,至今依旧有人深信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