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吧 关注:11,000贴子:3,868,367
  • 19回复贴,共1

数据中的数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留给百度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25-03-28 14:59回复
    https://www.gov.cn/test/2006-02/23/content_208796.htm
    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月13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25-03-28 15:01
    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25-03-28 15:03
      回复
        “......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一点九倍,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钢增长一点二倍,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长六点五倍,发电量增长两倍,化肥增长三点三倍,拖拉机增长五点二倍,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在这十年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千一百个大中型项目,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25-03-28 15:13
        收起回复
          建国后的前30年为后40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P属地:江苏5楼2025-03-28 21:11
          收起回复
            🔥🔥🔥🔥🔥🔥🔥🔥🔥🔥🔥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29 00:54
            回复
                数据击碎谎言!中国特殊时期一直在进步
                在上世纪特殊的WG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但同时也展现出了顽强的韧性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在艰难困境中孕育着未来前行的希望与力量。
                从宏观经济数据的维度审视,196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888.7亿元,而后受当时复杂多变的局势所累,经济发展的步伐受到干扰,1967年下滑至1794.2亿元,1968年进一步跌落至1744.1亿元。不过,此后的数年中,经济在起伏波动里依旧维持着一定的发展态势,到1976年,国内生产总值攀升至2965.2亿元。
                工业领域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在一般性工业生产方面,尽管面临着生产秩序不时被打乱、技术革新步伐放缓以及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等诸多难题,但广大工人阶级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坚守岗位,力保生产的持续进行。例如,1967年7月1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成昆铁路成功建成通车,极大地增强了西南地区的交通运力和经济联系;1970年6月1日,各地纷纷新建了一大批化肥厂,为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1971年,全国范围内建成了1800多座小水泥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国防科技工业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这成为这一特殊时期工业发展的高光亮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瞬间震撼世界,彰显了中国在高科技尖端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坚定决心;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圆满成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在核武器研发领域的快速进步和强大技术能力;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发射升空,那环绕地球飞行的卫星轨迹,不仅开启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崭新征程,而且带动了一系列基础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工业技术的升级换代,为后续航天产业及相关高科技领域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根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农业生产也在艰难中稳步前行。在这一特殊时期,农村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然而,凭借着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深厚眷恋和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粮食生产在困境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从1966年至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大约2.14亿吨稳步增长至2.86亿吨,增幅达到约33.6%;1976年的农业总产值相较于1966年增长了53.2%,年平均递增率达到4.4%。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民群众的辛勤付出以及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尽管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但农业生产依然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民生领域,尽管经济在整体上有所发展,但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幅度较为有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208元逐步增长至1976年的332元。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显著,1976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7元,其中能够实际分配到手的现金仅有4.8元。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物资相对匮乏,消费品供应紧张,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领域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但人民群众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度时艰,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后续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IP属地:河北7楼2025-03-29 04:25
              收起回复
                37-4.8=32.2元
                这32块钱国家会欠?是公社还是大队欠?
                给存进银行里了?
                只要是事实,总会有个说法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25-03-29 22:09
                回复
                  “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我国财政收支平衡,即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国内外反动派曾经断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定会破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事实已经给了他们有力的回答。”
                  ——周恩来


                  IP属地:中国香港9楼2025-03-30 13:46
                  收起回复
                    公有制经济为什么发展迅速?没有了自私自利的人的剥削,众人捧柴火焰高
                    一个是缩小差别的时代,一个是扩大差别的时代


                    IP属地:中国香港11楼2025-04-13 12:30
                    收起回复
                      1级:以在任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和2的区别在于,1对全国局势有控制能力,2没有。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和3的区别在于,2能影响国家政策,3不能。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和4的区别在于,3能够影响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4不能。3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体制外的顶峰,3其实是行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
                      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裁、范冰冰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4和5的区别在于,4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没有。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事业,6没有。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6和7的区别在于,6有一定的上升空间,7很难。
                      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是很不错了。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7和8的区别在于,7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8和9的区别在于,8能够自食其力,9不能。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是草根阶层。


                      IP属地:中国香港15楼2025-04-15 15: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