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跟b站圈外云小鬼对线,总是拿一个“普通人不需要”“90%都是木耳朵”来怼我,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圈外人会觉得不需要那么好的音质呢?我觉得原因有三。
1.根本原因,音乐生态太烂了。华语火的都是用电子合成音做伴奏,然后用渣录音唱歌。本身音质就感人,乐器和人声一点感情都没有,无论用多少钱的耳机都是一样的。以前华语还行的时候(15年以前)也是hifi最热闹,讨论环境最好的时候。随着华语乐坛越来越烂,大家对音质的追求降低了,变成路边30块的耳机也能接受了。后面更便携的蓝牙一出,把有线几乎打死的情况来看,那时大家已经更注重便携而非音质了。想要hifi真正崛起,必须需要大众有高品质听音需求。
2.直接原因,原本用户的流失导致hifi圈的流水非常小,导致耳机厂为了利润必须高定价,然后一款耳机卖不出几千只,马上又着手推出下一款差不多的。耳机厂为了盈利,开始卷蓝牙,为了卖蓝牙总要暗戳戳踩一脚hifi然后显得耳机很强,搞得圈外人觉得发烧友们都是什么怨种,都是傻子,然后把潜在用户全挤出去了,就为了卖自己的蓝牙。
3.间直接原因,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很多人无暇认真欣赏歌曲。很多人听歌都是在通勤或者工作学习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拿出时间什么都不干认真听歌的,自然大多数人也不知从何更好的欣赏歌曲,仅仅只是听个旋律、歌词,乐器的音色、感情,人声的感情、唱腔,低频的力量感,都完全被忽视,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木耳朵”。木耳朵是指听力差的听不出细节的人,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听力都能听出来5k的耳机和1w的区别,只是他们不知道从那几个角度听和评判,直接听整体当然差不多啊,这也是为什么大佬们都说让新手赶紧建立自己的听音观的原因。
一些拙见,希望大家海涵。

1.根本原因,音乐生态太烂了。华语火的都是用电子合成音做伴奏,然后用渣录音唱歌。本身音质就感人,乐器和人声一点感情都没有,无论用多少钱的耳机都是一样的。以前华语还行的时候(15年以前)也是hifi最热闹,讨论环境最好的时候。随着华语乐坛越来越烂,大家对音质的追求降低了,变成路边30块的耳机也能接受了。后面更便携的蓝牙一出,把有线几乎打死的情况来看,那时大家已经更注重便携而非音质了。想要hifi真正崛起,必须需要大众有高品质听音需求。
2.直接原因,原本用户的流失导致hifi圈的流水非常小,导致耳机厂为了利润必须高定价,然后一款耳机卖不出几千只,马上又着手推出下一款差不多的。耳机厂为了盈利,开始卷蓝牙,为了卖蓝牙总要暗戳戳踩一脚hifi然后显得耳机很强,搞得圈外人觉得发烧友们都是什么怨种,都是傻子,然后把潜在用户全挤出去了,就为了卖自己的蓝牙。
3.间直接原因,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很多人无暇认真欣赏歌曲。很多人听歌都是在通勤或者工作学习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拿出时间什么都不干认真听歌的,自然大多数人也不知从何更好的欣赏歌曲,仅仅只是听个旋律、歌词,乐器的音色、感情,人声的感情、唱腔,低频的力量感,都完全被忽视,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木耳朵”。木耳朵是指听力差的听不出细节的人,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听力都能听出来5k的耳机和1w的区别,只是他们不知道从那几个角度听和评判,直接听整体当然差不多啊,这也是为什么大佬们都说让新手赶紧建立自己的听音观的原因。
一些拙见,希望大家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