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吧 关注:781贴子:11,850
  • 0回复贴,共1

到刘邓主力出大别山逐鹿中原时,我军不仅在中原乃至在全国范围内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刘邓军不外乎有这样几条路可供选择:
1、返回豫北:这和中央的外线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基本没有什么选择的可能。即便要实施北返,实际上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当时我军既无这样的心理准备,又没有行动上的准备,在仓促之间,要渡过包括华野外线在内的20几万大军,基本不可能,同时这样的行动也是在敌军的预料中的,敌军正计划趁我北渡,迫我背水作战。退一步,即便北返成功,那么敌军将以少量兵力布防黄河,我军再要南渡作战,绝非一朝一夕,怕也再难以达成突然性,这样敌军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力量围剿山东根据地,后果如何设想?(即便没有这样,我军都丢失了沂蒙山根据地和胶东,损失惨重)可以说,这条路是没有可能性的。 2、在鲁西南和敌军大打:这条路更是天方夜谈,从我上面列举的作战条件看,我军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简直就是一场背水的不利决战,也是国军梦寐以求的。 3、去豫皖苏:这条路实际上也不可行,因为当时,华野已经难以继续有效牵制敌军,刘邓挺进豫皖苏也没有机会休整展开,敌军大军尾随而至,无法拉开战略空间,我军依然是同敌军缠斗的局面,敌军依托其交通线,在较狭窄的空间内可以迅速集中兵力对我各个击破,我军各部均没有喘息的机会,依然无法争取时间休整和战略展开。 4、向东、向西:没有可能性,敌军东西两面,均集结了重兵,一旦遭到阻击,我军难以脱身,就会腹背受敌。(本人注:当时国军在东西一线集结的兵力为:5、84、85、7、48、68、58、3、40等9个整编师及骑兵第一旅,国军二线跟进或部署在周围的部队有57、75、65、20、88、46、28,如果真在在鲁西南打成会战,国军还可以驰援鲁西南的兵力有10、41、47、15、206、38、52、56、11等部队,而我军后续部队为陈赓部和中10、12,力量完全没有敌军力量,而且来得慢) 综上所述,我军只有向南。由于敌军没有预料到我军会向南,因此,南面敌军还没有合拢,纵深更是空虚,我军可以出其不意,甩开大部敌军,拉开战线,大踏步挺进大别山,这样就可以争取时间在大别山先敌展开,而敌军集结进攻需要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差,我军就可完成展开动作,威胁敌军的根本重地,迫使敌军回援,从而实现中央的战略构想。   
五、挺进大别山的得失 M|5]#2J_2  
无可否认2野挺进大别山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刘邓野战军主力由12万人降至5万6千多(另留置地方3万3),装备水平也极其低劣,这是“失”,但我们如果以此而认为挺进大别山失败了,那绝不是客观的态度,因为挺进大别山使中丅共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 1、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最好战略前途,即付出了代价实现了全局之转换。关于挺进大别山问题,中央47年8月6日在给刘邓的电报中讲“… …为要抽出几十个旅守备长江、汉水、平汉各地,不但有大减陇海线及其以北各地守备兵力之可能,且有将机动兵力一部改为守备兵力之可能。如此,则全局可能引起变化。只有在我南出兵团不能大量歼敌,因而不能立足,被迫缩回之情况下,就只能起临时调动敌人之作用,不能起变化全局之作用,且需付以较大伤亡、减员之代价。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也就是说,为了应付当前之危局,刘邓南出那怕付出代价只能起到“临时调动”敌军的目的都在所不惜。实际上,刘邓军并没有被打回,调动了大量敌军于自己周围,促使了全局之转变,到刘邓主力出大别山逐鹿中原时,我军不仅在中原乃至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进攻态势已经不可逆转。


1楼2010-12-23 20: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