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和中美叫板?这一炸,让整个欧盟陷入沉寂:这就是实力差距!
3月30日,德国伊萨尔航空航天公司自主研发的"光谱"火箭在挪威安岛航天中心首飞失败。这枚被寄予厚望的28米高商业运载火箭,在升空18秒后矢量控制系统失控,28秒后爆炸坠毁。
"光谱"火箭项目承载着欧洲打破美国SpaceX垄断的雄心,其研发投入超4亿欧元,采用自主设计的液氧/丙烷发动机,旨在抢占中小型卫星发射市场。
但首飞失败暴露了欧洲商业航天在系统工程整合、核心技术验证等方面的短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2024年创下48次全胜发射纪录,民营航天企业如蓝箭航天更实现甲烷火箭入轨,构建起完整的航天产业链。欧盟的这次挫败,恰逢欧盟与中方就电动车关税谈判的关键窗口期,暴露出欧洲在战略科技自主化道路上的深层困境。
当前欧盟与中方的关税博弈,本质是欧洲在新能源赛道竞争力衰退的焦虑投射。据欧委会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占率突破28%,而欧盟车企在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高达67%。
这次火箭发射失败,叠加欧中谈判的关键时刻的默不作声,无一不折射出欧洲科技界的集体焦虑。欧盟是继续在关税壁垒中自我陶醉,还是抓住中方技术外溢的战略机遇,考验着布鲁塞尔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