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全运会资格赛是如何成为一个典型鸡肋赛事的?
作为国内最高等级的女排赛事(相当于奥运会)的资格赛是全运会女排比赛的标配:在8支球队参加正赛时,完全有必要,因为全国有15支球队(不含东道主为14支),需要淘汰6支球队,占比超40%。
如今,全运会正赛球队扩容至12支球队,扣除1支没有常规建制的球队(深圳队)与东道主广东队后,13支球队参加资格赛、仅淘汰2支球队,这样的资格赛还有意义吗?
13支球队为何不能全部纳入正赛阶段的比赛呢?
现在,在强调群众体育参与度的情形下,大量“群体”被纳入本为纯竞技性质赛事的全运会、并且分布于主办省份十多个城市进行:这是女排参赛球队数量得以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增幅高达50%!显然,瘦身或限量并非全运会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是与奥运会限制运动员数量完全不同的现象。按《全运会排球项目竞赛规程》:若广东、香港、澳门(均为东道主)参加决赛阶段比赛,则相应增加决赛阶段参赛队数量。可见,女排参赛球队达到14支并非不可行。
资格赛存在的唯一意义:按资格赛成绩确定种子队与作为分组的依据。如果没有资格赛,任何一种分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公平性,除非实行女排世界杯赛制——单循环11场比赛定胜负。
其实,按国内女排球队现有的存量,14支球队全部参加全运会正赛、并实行女排世界杯赛制是最合适的选择!
联赛排名无法成为分组依据:联赛球队有内外援的参赛,与全运会球队实力有着明显的差距。
全锦赛、冠军赛排名同样无法成为分组依据:此两项赛事的赛程因为与国家集训队的训练与国家队的比赛相冲突,国家集训队员与国家队员无法回归母队参赛,这些国手都是母队的绝对核心或主力队员,虽然她们的缺席或许不会影响母队参加全运会正赛的资格,但一定会影响其签位与分组!
作为国内最高等级的女排赛事(相当于奥运会)的资格赛是全运会女排比赛的标配:在8支球队参加正赛时,完全有必要,因为全国有15支球队(不含东道主为14支),需要淘汰6支球队,占比超40%。
如今,全运会正赛球队扩容至12支球队,扣除1支没有常规建制的球队(深圳队)与东道主广东队后,13支球队参加资格赛、仅淘汰2支球队,这样的资格赛还有意义吗?
13支球队为何不能全部纳入正赛阶段的比赛呢?
现在,在强调群众体育参与度的情形下,大量“群体”被纳入本为纯竞技性质赛事的全运会、并且分布于主办省份十多个城市进行:这是女排参赛球队数量得以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增幅高达50%!显然,瘦身或限量并非全运会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是与奥运会限制运动员数量完全不同的现象。按《全运会排球项目竞赛规程》:若广东、香港、澳门(均为东道主)参加决赛阶段比赛,则相应增加决赛阶段参赛队数量。可见,女排参赛球队达到14支并非不可行。
资格赛存在的唯一意义:按资格赛成绩确定种子队与作为分组的依据。如果没有资格赛,任何一种分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公平性,除非实行女排世界杯赛制——单循环11场比赛定胜负。
其实,按国内女排球队现有的存量,14支球队全部参加全运会正赛、并实行女排世界杯赛制是最合适的选择!
联赛排名无法成为分组依据:联赛球队有内外援的参赛,与全运会球队实力有着明显的差距。
全锦赛、冠军赛排名同样无法成为分组依据:此两项赛事的赛程因为与国家集训队的训练与国家队的比赛相冲突,国家集训队员与国家队员无法回归母队参赛,这些国手都是母队的绝对核心或主力队员,虽然她们的缺席或许不会影响母队参加全运会正赛的资格,但一定会影响其签位与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