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明以后常常出现一种纯粹帝王家式的说书形象,即塑造一个个道德无暇且勇武的圣人高达,在平行世界的战线全歼一批又一批骷髅兵一样杀不完的敌军主力,然后被主君猜忌、被奸臣迫害却还要感恩戴德坚持忠君,大业未成却引颈受戮。杨家将的故事是这种典型,岳飞的故事也是,但这其一已经偏离了历史上本来的岳飞形象,其二对于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说已经过时了。以现代人视角出发,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反而比历史故事里忠君爱囯那个脸谱岳飞要有意思多了,即虽然没有指日光复中原的实际战功,而是主要作为对伪齐作战的功臣,作为高宗嫡系却不断抗令拉扯,在危机局势和虎视的皇权下试图保留一点自身利益,在乱世中临时整理的队伍尚有一定的打反击战和维持秩序能力,与当时一众匪军比起来军纪尚可,并在有限资源下选择声音最大的打法,不顾代价避开金军主力、避免野战、穿插空虚地带推进战线。你可能会嫌弃这个人太过于张扬和投机,对上怠慢、对义军冷酷,战果有限且过度被政治化,但至少那是一个活人,有自己心思和七情六欲,大部分行事逻辑都是可推敲的,但在历史中流变的那个圣人岳飞的逻辑连带赵构的逻辑都是不可推敲的。史实上的岳飞,应该是一个把所有抗金大局的宏大背景当成个人伴奏的狂人,有一定能力,但在民力财力皆枯竭的南宋背景下本身不可能完成北伐目标,岳飞知晓这一点,有小心思,有模板化的军事行动,有积极自保,最后被更小心思更冷酷的赵构弄死,小的霸总在算计了一整部剧后被更大的黑心霸总无情抛弃,其经历反而更能解释皇权的逻辑和恶意。大部分岳飞大捷的记载始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金佗粹编》,但基本都与后世可考的兵力人甚至兵力方向相违背,也基本不符合当时的原始捷报,甚至和高宗、孝宗朝的早期平反岳飞的文书都是相违逆的。几次抗金,岳飞的几万兵力施展方向多是莫测的,从未且积极避免与金军主力交接,基本不野战(只在打伪齐打义军敢于野战,但战果也明显不如杨沂中),兵力两三万人,基本以背靠城市打防御战为主,杀一百为大胜,杀三百为大捷。后世传播的岳飞的最大两个“大捷”,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都是防御战,且岳飞或不在城中,或没有亲身指挥,以岳云、王贵出力为主。而且早期记载都不承认郾城之战是胜利,后来不知为何就成大捷了,而朱仙镇大捷连地名都几乎不可考。岳飞的四次北伐有三次可以视为几无战果,或者往往是负面战果,如不配合队友不配合命令,不以歼灭敌军主力为目的而是以占虚地为目的,避开主力独走然后独撤错过战机,严重连累队友。南宋交战金军主力的关键战役,刘锜参加过三场,两场有明显战果,岳飞未参加。岳飞得以在北方突进的时刻,基本背靠刘锜的成果而避开金军主力,但在后者最需要支援时候按兵不动。而友军还在河南前线时,岳飞已经独撤出现在武汉了。在刘锜重创金军后,仍是如此。最后赵构在几乎跪着求他出兵合围抓住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仍旧按兵不动,这也是赵构下杀心的重要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