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吧 关注:1,174贴子:7,729
  • 0回复贴,共1

21年,一个团队与美业的“双向治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成都玉林路的老巷子里,藏着一家开了18年的美容院。泛黄的留言墙上贴着一张2012年的便利贴:“今天系统升级,王工蹲前台维护系统到凌晨,走时还把门口的灯泡换了。”留言下方,有人用红笔续写:“2020年疫情闭店,还是那个王工,远程教我们用系统做线上客勤维护。”
这或许是对“陪伴”最朴素的诠释——当一群人用二十一年光阴,默默修补着行业的裂缝。
2004年:代码里长出的“共情基因
创始人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夜。他带着团队在某美容院通宵调试系统,偶然听见老板呵斥前台:“说了多少次!会员卡过期前三天就要提醒!”女孩委屈嘟囔:“本子上记了三百多人,我哪看得过来……”
这句话成了产品逻辑的转折点。原计划开发的“高效收银系统”,突然多了个不起眼的功能:自动标记会员卡到期日。“我们开始意识到,工具不该是冷冰冰的指令,而是能听见行业叹息的耳朵”
这种基因在往后岁月里不断生长:
- 为理解美容师的手工排班习惯,工程师连续三个月凌晨蹲点记录交接流程;
- 为适配乡镇小店的老式打印机,团队收藏了17种市面罕见的驱动光盘;
- 甚至某个迭代版本里藏着彩蛋——当门店单日服务超200人次时,系统会弹窗提醒:“记得给姑娘们订奶茶。”
2015年:那些“没用但重要”的事
行业爆发期,有人劝团队追风口:“加上营销功能,让客户多买模块!”他们却埋头做了件“傻事”:重构所有操作按钮的视觉动线。
“当时80%的客户投诉不是功能问题,而是店员找不到‘挂单’按钮。”UI设计师小林展示着当年的测试视频:五十岁的李阿姨面对旧界面手足无措,改用新版本后,竟自发教起新员工:“你看,这里像抽屉一样拉开就行。”
这种“笨功夫”逐渐沉淀出口碑。某北方连锁品牌在引进系统时,特意要求保留“傻瓜模式”——他们三分之一的员工是四五十岁的阿姨。“别的系统越升级越复杂,你们却愿意为我们的‘慢’减速。”品牌负责人在签约时说。
2020年:裂缝中的“补位者
疫情封控期间,郑州某美容院老板周姐在系统后台发现神秘入口——原本需要付费的线上咨询模块,竟可以免费领取。她不知道的是,八百公里外的广州办公室里,工程师们正24小时轮班扩容服务器。
“那三个月,我们帮2367家门店搭建了线上档案库。”技术总监阿Ken翻出当年的日志:有店家把护理手法拍成短视频存进会员档案;有顾问通过系统给隔离中的客人发送减压音频;甚至有人用顾客的护理记录,协助社区医院追踪密接者皮肤过敏史。
最让团队触动的,是某县城小店传来的照片:解封首日,店员举着打印出的会员消费记录,站在街边帮客人核对预约。“那一刻突然觉得,我们修的不仅是系统,更是行业自救的脚手架。”
2024年:静默的“治愈力
最近,团队在用户调研中发现一个意外趋势:使用超十年的老客户中,73%从未打过客服电话。“系统就像老房子的承重墙,平时感觉不到存在,但你知道它一直在。”
这种静默的力量,或许藏在某个清晨的自动巡检报告里,在历史数据对比曲线的平滑过渡里,在二十年迭代48个版本却从未丢失过任何一家门店数据的承诺里。
深夜的软件园依旧亮着几盏灯,有人在测试新版本的回访提醒功能。这次他们纠结的不再是技术参数,而是当顾客护理后第三天恰逢生日,系统该先说“生日快乐”,还是先问“皮肤恢复如何”。
二十一年前那个想用代码改变行业的年轻团队不会想到,他们最终教会机器的,是如何在数字洪流中守护那些微小的人情温度。


IP属地:江苏1楼2025-04-01 09: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