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塞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塞人的大宛政权立传,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在大宛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中原和那里塞人的交往情况。司马迁是从张骞通西域的经历介绍大宛塞人的社会,也通过对大宛的社会认识塞人的社会发展。塞人是中国对斯基泰人的称呼,在西方史料中记载的斯基泰人是善战勇武,虽然大宛的塞人已经不再像斯基泰同族那样过着狩猎、放牧的生活,已经开始很多建城贸易定居耕作,生活接近农耕民族,但仍有发达的畜牧业,仍能驯养优异的汗血马。司马迁也记载了大宛塞人把葡萄、核桃、苜蓿等作物传入中原,中原和塞人有良好的生产交往,司马迁记载塞人的善战勇武也是通过大宛的军事能力体现,和西方希罗多德等记载斯基泰善战是不可战胜是直言不讳比,司马迁是隐晦通过塞人大宛国和汉朝战争,描述了塞人的善战勇武。汉武帝误信外交官说大宛弱小,用三千就能打败,在两国外交冲突后,派六千骑兵和数万步兵前往讨伐大宛,结果惨败仅打到大宛的边界郁成,就仅存十分之一二败回,汉武帝大怒又增派六万军队,其中骑兵三万,带着十万头牛,后续部队十八万,由五十个校尉帅领,共计二十四万再次攻打大宛。相比草原生活的斯基泰人,城居塞人大宛已经弱很多,这场战争仍没能完全攻陷大宛都城,仅是议和在大宛立傀儡,让大宛给了三千匹马而退兵,结果最终能过玉门关的仅存万人,千匹马,立的傀儡不久也被大宛杀了,遭遇严重的损失。从这场战争也可以看出大宛塞人的惊人战斗力,相比中亚其他的塞人国家康居、奄蔡、乌孙而言,大宛还不是最强的塞人国家。到晋朝时大宛成为中国属国,晋武帝派杨颢册封大宛的蓝庾为大宛王,也册封康居等国,中亚塞人同中国关系更加密切。司马迁时代的塞人和同族斯基泰等民族是控制从中欧到贝加尔湖附近的广大地区,贝加尔湖以西的坚昆也算是和塞人有密切关系,是白肤绿瞳,司马迁荐举的李陵的后裔是成为坚昆的首领,帅领坚昆人迁徙到大宛。现代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族就是坚昆和当地塞人融合形成的,和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