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担任太史公: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资料,是基础,没有历史资料历史学者就是在制造空中楼阁。但是历史学者比历史资料更重要,有史识和正确史观的历史学者是重中之重。研究某个历史课题首先要用正确史观认识当时的历史环境,然后才能用史识去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在西汉历史环境中,研究司马迁的经历和担任太史公的经历,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汉武帝即位后反对黄老学,建元元年刚即位就要封禅、建明堂、改服色推行儒术,这是反对崇尚黄老的外戚窦太后集团,在首次较量中汉武帝失败了。太史公在此前称为太史令,只是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员,在汉武帝时才提升为太史公,并且按照春秋制度,朝位在丞相之上。司马迁父子被任命为太史公是汉武帝为削弱丞相、外戚权力采取的措施,古代迷信盛行,汉武帝本人也非常迷信对天地崇尚,汉武帝提高天官太史令为太史公是借重神权加强皇权。在东汉甚至皇帝自称代表神权,制造图谶管理国家,因此西汉太史公代表的神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可想而知。太史公作为天官提升是与西汉一系列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很多新的职务,包括太史公、大司马、司直、司隶、刺史、中书令等,把大农令也改称大司农,仅从这些官职名称上,就能体现他对司马氏的尊重,就像汉武帝提拔很多寒微的人才与外戚对抗,提升中下级职务的太史令,利用神权让司马氏执政,也有利于汉武帝统治。他对外戚招揽门客的态度用卫青的话是切齿痛恨,汉武帝即位长期受外戚制约才有这样的感受,他受权臣丞相的制约也严重,不要以为封建社会是皇帝专权就能为所欲为。他也受过丞相公孙弘等的制约,被迫改变自己的初衷,这就是汉武帝要设立太史公,让天下计书先上报宫廷的太史公,再上报丞相的原因,卫宏《汉旧仪》设立太史公这个职位的内容在《隋书》等也有记载。汉武帝能加强皇权是借重神权获得,太史公司马迁具体怎样执政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可是也可以从太史的职权,以及《汉书》中国家管理制度上了解。萧望之传等和《晋书》都记载了汉武帝是在游宴后宫时设立中书尚书制度,由宦官处理中书朝政。早期的宦官尚书是刑人,在太史公选拔尚书时,就要求和御史同样都是能诵九千字和通六体,就像《后汉书》记载的这时宦官中有士人参与,尤其是司马迁选拔的尚书,都是有学问、才能的士人,比如张安世,《晋书》记载司马迁在宫中领导尚书处理国家政务,汉武帝任命他兼任中书令,是借神权处理政务,削弱丞相,从寒微文士选拔的公孙弘权势已经下降,可依然能制约汉武帝,因此他才让太史公执政,在宫中先受理计书。司马迁早年参加过平定西南的战争,从秦朝地图看他平定昆明、邛都等是现代云南大部和四川西部,司马迁有军政经验,担任太史公、中书令几乎取代了丞相地位,是实际的丞相。太史公在西汉的地位尽管史料缺乏,可是从他的属官尚书的地位就能推测,在西汉汉武帝以后尚书甚至能直接指责九卿,盖宽饶告卫尉差遣自己,尚书责卫尉。皇帝甚至直接让尚书去审判、指责丞相、御史大夫。丞相黄霸荐举史高任太尉,尚书受命问责黄霸。天下计书依然要先上报宫廷中书令、尚书和领尚书事的官员,封事由中书令直接负责,领尚书事的都无权过问。司马迁担任的太史公、中书令是世官,子孙直到汉宣帝时才罢免。《史记》记载的宫廷秘事,都是司马迁在宫中耳闻目睹,真实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面貌,具有宝贵的史学价值,不同于后世很多神化皇权天命历史。在司马迁领导的中书尚书系统是决策机构,丞相领导的九卿负责执行,因为司马迁太史公的身份,汉武帝是用让丞相百官执行天命(太史公代表神权)的形式,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宫廷,强化自己权力。汉宣帝时期虽然废黜太史公为令,不再用司马氏,也仅是把中书尚书权力从司马氏手中夺到皇帝手中,汉宣帝废黜太史公,也丧失了汉武帝时用神权强化皇权的作用。太史公朝位在丞相上,俸禄二千石,比丞相三公低,封建社会不能用俸禄高低评价权势,皇帝连一文俸禄都没有,也不能说地位低。包括太史公在内汉武帝新设立的官职有很多,俸禄都不高,权势却很大,翟方进任司直二千石,却率九卿迎接丞相,仅次于二公,尚书仅六百石,却能代表皇权。刺史早先也仅有六百石,却能管二千石的郡守。北军中候也六百石,还不如校尉司马的一千石高,却掌管了五营校尉。司直这个职务没有在百官志中记载,司直是武帝时设立,东汉废除不常置,也是为了削弱丞相权力设置。太史公司马迁家族在汉宣帝时被废黜后,一度遭到迫害,新朝时与周公、孔子、伊尹、皋陶的后代都被封子爵,列辅佐名臣。司马迁在西汉就是被尊敬推崇的人物,也可见太史公地位在西汉的影响力,尽管太史公领导的中书尚书系统中仅记载了名臣张安世等,但也能体现中书尚书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