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吧 关注:13,702贴子:303,475
  • 1回复贴,共1

黄可清《语音形成的历史规律:系统构造汉语上古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6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投稿论文
作者:浏阳黄可清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新的研究方法,揭示上古音系的形成、发展!本文的观点可能不会完全正确,却是突破性的积极探索。文章首先指出: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族群选择了不同的语音。游牧部落,放牧需要大声吆喝,开口大、送气的语音多。渔猎部落,围捕狩猎需要轻言细语,开口小、不送气的语音多。以殷商为代表的东夷系渔猎部落,以西周为代表的西羌系游牧部落,两者的语音体现了这种差别!然后通过发展语言学揭示:人类学习发音首先掌握的是元音,然后掌握的是辅音。辅音中最容易掌握的是鼻音和不送气的辅音,送气的擦塞音、翘舌音最难。这一特征对渔猎部落和游牧部落发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周朝统一天下后,商周语音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语音,周代上古音系基本成型。顺带证明了耒、耜、犁的传承演变,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犁!最后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西羌系语音和东夷系语音对现代方言的不同影响,以及各个方言形成的大致时期。
关键词:游牧部落;渔猎部落;发展语言学;商周语音;方言
Bstract:
Thisarticle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Chinese phonological system through a novel research approach. While theviewpoints presented herein may not be entirely accurate, they represent agroundbreaking and exploratory endeavor. The article begins by pointing outthat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dopted distinct phonetics due to their varyingmodes of production. Nomadic tribes, requiring loud shouts for herding,developed phonetics characterized by wide mouth openings and aspirated sounds.In contrast, fishing and hunting tribes, needing to speak softly duringencirclement and hunting activities, developed phonetics with narrow mouthopenings and unaspirated sounds. The Yin-Shang dynasty, representing the Dongyifishing and hunting tribes,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representing theXiqiang nomadic tribes, exhibit these phonetic differences in their respectivelanguages. Furthermore, using developmental linguistics, the article revealsthat humans first learn to produce vowels when acquiring speech, followed byconsonants. Among consonants, nasal and unaspirated consonants are the easiestto master, while aspirated affricates and retroflex consonants are the mostchallenging. This characteristic had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pronunciation offishing and hunting tribes versus nomadic tribes. After the Zhou dynastyunified the land, the combination of Yin-Shang and Zhou phonetics gave rise toa series of new sounds, marking the basic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phonological system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Additionally, the article providesevid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plow (lei, si, and li),confirming that the plow was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 Lastly, from amacro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influences ofthe Xiqiang and Dongyi phonetics on modern dialects, as well as the approximateperiods during which various dialects formed.
Keywords:
nomadic tribes; fishing and hunting tribes;developmental linguistics; phonetic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dialects
说明:本文()符号中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符号中使用的是国际音标,没使用符号标注的也是汉语拼音。
本文中使用的“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均不含贬义。
1、人类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语音
游牧民族在放牧的时候,需要大声喊叫,才能让同伴听见;而狩猎民族正好相反,他们在狩猎的时候需要轻言细语的交流。------两者的不同导致了他们语音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的元音有:a [a]、 o [o]、 e [ɤ]、 i [i]、 u [u]、 ǖ[y]。
这六个元音可以分为两组:
a [a] o [o] e [ɤ]
u [u] ǖ[y] i [i]
其中
a [a] 和 u [u]开口大,能够发出大音量的声音
o [o]和 ǖ[y] 开口适中,发出的音量适中
e [ɤ]和 i [i] 开口小,发出的声音音量小
环地中海型暗白人种,包括雅利安人,他们的语音中a [a]的发音比较多;而从事渔猎的日耳曼人 e [ɤ]的发音比较多; 而 o [o]的发音兼而有之, o [o] 的开口大小介于a [a]和 e [ɤ] 之间。
中国西羌系的牧羊人,o [o] 和 u [u]的发音比较多,东夷系的渔猎部落, i [i]的发音比较多,ǖ[y]的开口大小介于 i [i] 和 u [u]之间。
但是印欧语系转向了表音文字,需要很多发音才能表达,所以就混合使用了。再加上民族迁徙、融合,这种差别不明显了。
殷墟甲骨文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台、余,读音yi。台,上面是一条蛇,下面是“口”,“口”在甲骨文中可释为:人、口、丁。意为:以蛇为图腾的人,自称为台(yi)。“台”为殷墟甲骨文最早的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台”假借后转音为(tai),衍生字“怡“反而读本字的原始音。《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yi的发音就是模仿鸟叫声!发语词“隹”也是象形一只鸟,最初读音也是模仿鸟叫声读yi或vi 。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读音yu。这可能是一种复杂精美的兵器,可能是戟的一种,供指挥员使用。因为(yi)发音量太小,当狩猎和打仗号召众人进攻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出yu的声音。
西周有音无字,第一人称发音长时读作 wu ,发音短时读作 o,于是将“吾”“我”两字读成wu 或 o ,“吾”字的造字法源于五进制,以五为极限多数,下面的“口”字甲骨文释为“人、口、丁”。其中发音拉长形成平声就是 wu ,发音短促形成仄声就是 o 。由于宾语发声短,所以作宾语时用“我”(o)。由于西周一统天下,西周的读音被继承下来。周代后来打破了单复数区分,台、余,读音变作yu。语音分化变多是必然的,同音字太多不方便交流。可能是 yi 发音量太小,不方便拉长发声,所以改作 yu 。同样,西方语言里的 e或er 的发音,通常是下咽的深喉音。
2、从发展语言学看语音的形成
根据发展语音学的规律,小孩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首先掌握的是元音,然后掌握的是辅音。辅音中最容易掌握的是鼻音,其次是不送气的辅音,送气的擦塞音、翘舌音最难。
(注:本表格从网络下载)
首先z、c、s、zh、ch、sh 是近代音系才有的。ng 在古音和方言中可以作为声母, 例如:五 (ngu)。
汉字古音里只剩下b、p、m、f、d、t、n、l、g、k、h、j、q、x作为声母。从发展语音学的实践来看,婴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首先掌握的都是鼻音和不送气的辅音:b、m、d、n、g、j;后掌握送气的辅音:p、f、t、l、k、h、q、x。
因为不送气的声母更容易掌握,小孩学讲话,经常将送气的音读成不送气的声母。
Pao----bao
fu----wu bu
tuo----duo
lei---nei
Hao---ao
qi----ji
xi---ji
期、西、栖
这一点完全可以和历史语音学相互印证,比如:期,上古音读ji ,后来才演变为qi 。虎,上古音wu,后来演变为hu。卜,读bu/bo,后来的衍生字扑、朴、仆,读pu,bo音衍生出po。
但是,不送气的辅音做声母发音量小,送气的辅音做声母发音量大。人类最初都是食物采集者,随着生产方式变化产生了游牧业和渔猎业。游牧部落需要大声传话,越来越多使用送气的声母。
渔猎民族浊(鼻)音多:m n ng
游牧民族清音多: f
(现代蒙古语是斯拉夫化的蒙古语,不符合这个规律)
塞音里面:
渔猎民族不送气的多 b d g j
游牧民族则送气的多 p t k q x
例如:卜,渔猎读 bu,游牧读po,二者结合可能产生出: pu bo。羌,渔猎读 jiang ,游牧读 kong kiong。行,渔猎读yin 或 ying,游牧读 hang ,二者交叉融合出读音: xing(普通话) hiang(闽南)。
伏羲氏创立的五行太阳历,最早应该读hang ,桁、航二字继承了这个读音。篙、皋(gao)继承了渔猎的读音,考、犒(kao)继承了游牧的读音。
3、商周语音的形成
中国上古时代地理特征,和生产方式分布:
以水而论,是以荥阳泽为中心,大禹治水就是从荥阳泽引黄河北上,从天津和沧州之间分九河入海。以山而论,是嵩山以为中心;以道路交通而论,是以三门峡为中心,西到潼关、东至渑池。因为这一段黄河在枯水期可以徒步过去,在没有发明船的时代成为跨越黄河的交通要道!
西羌系是游牧部落,生活在西北地区。夏代位于汾河下游的最早进入农耕社会,随后伊洛地区、关中地区也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东夷系是渔猎部落,生活的区域从东北到江西浙江北部,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商代晚期以蛇为图腾的伊洛、南阳地区的部落也是源自东夷系,只不过开始农耕化。
殷商是属于东夷系,西周是属于西羌系,西周一统天下后必然使这两个族系融合,其中包括语音的融合。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的读音“ni”就是这两系语音融合的结果。
尔、女、汝、你
尔,殷商第二人称代词,读音(yi),阴入声。殷商自称“台”时读平声(yi),称呼别人“尔”读阴入声(yi)。第三人称代词则用其(ji)。
周人第二人称代词读(nu),由于周人有音无字,只好借用殷商读音相近的“女”字,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后来衍生出“汝”字,但是相当长时间内,仍然读作(nu)。
(nu)和(yi)两个读音反切,就得出了普通话读音(ni)你。
粤语第二人称发音(nui),是(nu)和(ni)反切出来的,而闽南语仍保留古音(nu)。
而且,殷商很多读yi的字,周人都读作nu。
大禹治水形成的大禹(yi)泽,周人读作大禹(nu)泽,后来就演变成大陆泽。
戮,从戈,声符是戈(ji),戟字继承了戈字的原始音,而戮字采用了西羌系的读音。还有武字也是从戈,继承了西羌系读音。
“麓”字读音源自西羌系,而“麗”字读音源自东夷系。
两个耒并在一起就是耜,把耜放在地下,插根斜木,斜木上安装辕,加上把手,就演变成原始的高辕犁。耒、耜、犁的原始读音都是(li)。犁字继承类耒字的原始音(li),耒的读音在部分方言和普通话里演变成了(lei),耜在中古音系演变成(xi),近代音系转变为(si)。西方学者认为,西亚人发明了木犁传到中国,中国再发明了铁犁,这是多么的荒谬!耒、耜、犁,传承演变,一脉相承,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犁!
商周汉语第三人称“其”,和相关字:厥、渠、箭、矢、疾、失、其,古音(ji)。根据甲骨文字形,应当是箕的本字,是竹藤制的容器。甲骨文转借为代词,后来又转借为虚词。衍生字“基”读本字古音,衍生字“期”则随本字转变读音。
厥字出现较晚,音义皆从“屰”而来,如“逆”字也是从“屰”。作为代词属于同声假借,原始音也是(ji)。后世习惯,读平声写定为其,读仄声写定为厥。此字用于翻译形成新的读音,例如“突厥”。形成突厥民系的一支“铁勒”,读音近似“te lie”;唐代翻译时,突厥民系自称应该近似“tu ki”或“tuli”,与今“土耳其”近似,所以选用近似、发音为(ji)的“厥”对应翻译。后来东部突厥民系语音转变,发音如土库曼斯坦之“土库”,所以代表的老赣语(萍乡浏阳话为代表),读厥为(kuo),这就是唐代以后突厥化的影响。
后来“渠”字同声转借为第三人称代词,吴方言读音(qu),粤语读音(kui)。
箭、矢古音同为(ji),读音拉长时读为平声,写定为“矢”;读声缩短时读成入声,写定为“箭”。“矢”中古音读(xi),近代音系转变为(shi)。箭的读音转变为(jian)。
古病字写作“疒”,“疒”字从“片”。“疾”专指受箭矢外伤的病,读音从矢,读(ji)。
失,是从矢转借而来的。失,纵也。——《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中古音(xi),近代音系(shi)。
4、现代方言和古音的传承关系
《尚书·康诰》记载:周公派康叔去朝歌学习法律。康叔学成归来后,担任周朝的大司寇。由此可见,虽然周灭了商,但是商的文化影响力更强。而今天的方言中,很多都是继承了东夷系开口小的语音。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一些殷商残部分两个方向逃走,一路逃往胶东半岛,有些可能出海;一路逃往北京方向,从古北口逃往东北。所以东北也是开口小的东夷系语音。
闽南语,接近于东晋、南朝语音!
吴方言和湘方言接近于唐代语音,隋唐源自鲜卑,继承了东夷系开口小语音。
北宋时期的北方语音,已经西羌化,不送气的音变成送气的,开口小的变成开口大的。例如“羌”,东夷系读jiang,西羌系可能读kong,结合可能衍生出kiong、kiang、jiong、qiong。北宋灭亡后,大量北方难民涌入江西,直接形成了赣方言。所以现在的赣方言与湘、闽地区方言格格不入,呈现大开口、送气音多的特征。当然,现代沪昆线、京九线附近的赣方言,受官话影响很大,南昌、吉安城里话还保留着吴方言的影响。
粤语开口大、送气多的语音可能是秦始皇大军和官吏百工带来的!秦人虽然出自东夷系,但是长期在天水养马,被同化了。那种开口小、送气少、音量小的东夷系语音,肯定不适合游牧生活!当然,现在的广府话受到官话影响,以及潮汕、客家话的影响。
现代汉语的:zhi chi shi zi ci si 这些读音,都是从上古、中古音系的 ji qi xi 演变来的!这一组读音:客家话转到近代音系,新湘方言、中北部吴方言也转到近代音系。但是客家话的声调、语感更接近近代音系,所以在南方,客家人的普通话学得最好!
至于北狄和南蛮的语音,只能到少数民族中去寻找了……


IP属地:湖南1楼2025-04-02 09:56回复
    投稿只是表明一种态度,大概率不会入选!
    ——现代的上古音系研究之路,是被高本汉带偏了!不管是所谓京派、海派、台湾那边,都是在高本汉的灶台上做饭,现在你要倒他们的灶、砸他们的锅,肯定让人难以接受!
    完全从中古音系往上推导上古音系,这条路从根本上就错了,况且这个中古音也是拟出来的。清代以前的粤语和现在的广府话都大不相同,现代广府话实际是粤语被清代官话强奸的结果!广府话里居然有平分阴阳,“扑街”发阴平声,这在南方方言中绝对是奇葩!三百年差别尚且如此之大,从南朝推的商周汉,其谬也远矣!他们所理解上古音系,也就只到汉代吧!
    我不赞成拟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有确切的证据去拟音,这是不严谨的!而且,古代各地读音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诗经》里同一个字,卫风和秦风中的读法可能不一样,你按照一个音去读,可能有一边就不押韵了!
    我们应该继承传统音训,结合历史语言学、发展语言学,参考方言、中古音系、近代音系、其它语种,进行研究!关键是,文字功夫在字外!例如:
    两个耒并在一起就是耜,把耜放在地下,插根斜木,斜木上安装辕,加上把手,就演变成原始的高辕犁。耒、耜、犁的原始读音都是(li)。犁字继承类耒字的原始音(li),耒的读音在部分方言和普通话里演变成了(lei),耜在中古音系演变成(xi),近代音系转变为(si)。西方学者认为,西亚人发明了木犁传到中国,中国再发明了铁犁,这是多么的荒谬!耒、耜、犁,传承演变,一脉相承,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犁!


    IP属地:湖南2楼2025-04-04 06: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