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庸小说的男主人公,杨过和令狐冲应该是非议最多的两位,喜欢他们的人,欣赏他们的任性肆意,潇洒不羁;不喜欢他们的人,批评他们自私自利,责任感低。那么杨过和令狐冲的性格究竟该如何评判呢?我们不妨从传统文化入手,来探讨其为人与处世原则。
北大的陈平原先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将金庸武侠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儒家之侠阶段(陈家洛、袁承志、胡斐、郭靖),主打入世与建功立业——道家之侠阶段(杨过、令狐冲),主要强调出世思想,追求自由意志和个体解放——佛家之侠阶段(段誉、虚竹,萧峰),体现了人生无常,因果轮回,以及普世慈悲等佛家理念。可以说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戳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人接受的大部分都是儒家思想(大部分还是为了便于统治被更改过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而对道家的很多概念则普遍存在排斥和误解,因此杨过和令狐冲不被所有人接受,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杨过和令狐冲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道家的理念呢?我们不妨从几点来看,首先:杨过和令狐冲都有对于社会普世价值观的践踏。杨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要娶自己的师父为妻,这在南宋末年,程朱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可谓是大不敬,“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和父是同等的,故此在世人眼里,杨过和小龙女的感情等同于乱伦,甚至在今天,如果你们的子女跟一个年轻的老师谈恋爱,我相信大部分家长也是不能接受的。而令狐冲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率领群豪大张旗鼓接任盈盈,不惜与正派为敌,同样为人诟病。那么道家是如何来看待这些世俗的规矩和制度的呢?庄子在《胠箧》一文中指出:“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普世价值最终成了不善人用来控制善人的工具和手段,是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背叛。因此,道家讲的德和儒家讲的德出现了本质的分歧,儒家的德是人在社会中更合理的处世方式的总结,道家的德则是天德,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要符合天的行为,才算是有德。所以风清扬在教导令狐冲时才会说:“好,好!你说这话,便不是假冒为善的伪君子。大丈夫行事,爱怎样便怎样,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什么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都是放******!”此言与《道德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概念是相符的
杨过和令狐冲第二点问题,是浪漫主义至上原则,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浪漫主义做过如下定义“以审美来代替功利”,什么是功利?简单说就是结果论。杨过和令狐冲的行为明显带有不以结果为导向的倾向,他们为了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内心,完全可以放弃金钱,地位,成败,名声,甚至性命。例如杨过在大胜关阻止了金轮法王打击中原武林的企图,明明可以做到功成名就,但为了与小龙女的爱情,可以毅然决然放弃这些。令狐冲身受重伤时,平一指劝他戒酒、戒斗,戒色,以延长数年之命,令狐冲却慨然道:“人生在世,会当畅情适意,连酒也不能喝,女人不能想,人家欺到头上不能还手,还做什么人?不如及早死了,来得爽快。”甚至与杨过秉性相投的小龙女,当黄蓉劝诫她不要与杨过在一起,否则会被人看不起时,小龙女却一笑道:“别人瞧我不起,那打什么紧?”这话说得黄蓉一怔,只觉她这句话与自己父亲倒气味相投,当真有我行我素、普天下人皆如无物之概;想到此处,不禁点了点头,心想似她这般超群拔类的人物,原不能拘以世俗之见。在道家眼里,所有功利的观念,都是对人自身的束缚,庄子在《山木》中讲了一个寓言,世人皆以成材,有用为美,但一颗树却以不成材免遭砍伐,天年得终,因此人处世应该秉承如下原则,“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杨过和令狐冲第三点问题,是缺乏社会责任感。虽然杨过有过大胜关阻止金轮法王打击中原武林的企图,有过襄阳城下杀蒙哥,击退蒙古入侵的壮举,但襄阳城破后,他并没有选择像郭靖一样以身殉国,而是与小龙女携手归隐,过自己的小日子。令狐冲也一样在消解了武林纷争,野心家合并五岳剑派的企图后,与任盈盈隐居西湖梅庄,从此不问世事。对道家之人来讲,个人价值的实现,远比社会价值来得重要,因为外部事物的走向是自然的产物,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应当顺应自然,只追求内心的平和快乐。庄子的《大宗师》中有一句名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讲的是两条鱼在干涸时以唾沫相互救助,此举看似道德高尚,实则是违背自然的无奈之举。庄子主张回归“江湖”般的自由生态,消解人为的道德绑架式责任。
北大的陈平原先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将金庸武侠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儒家之侠阶段(陈家洛、袁承志、胡斐、郭靖),主打入世与建功立业——道家之侠阶段(杨过、令狐冲),主要强调出世思想,追求自由意志和个体解放——佛家之侠阶段(段誉、虚竹,萧峰),体现了人生无常,因果轮回,以及普世慈悲等佛家理念。可以说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戳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人接受的大部分都是儒家思想(大部分还是为了便于统治被更改过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而对道家的很多概念则普遍存在排斥和误解,因此杨过和令狐冲不被所有人接受,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杨过和令狐冲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道家的理念呢?我们不妨从几点来看,首先:杨过和令狐冲都有对于社会普世价值观的践踏。杨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要娶自己的师父为妻,这在南宋末年,程朱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可谓是大不敬,“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和父是同等的,故此在世人眼里,杨过和小龙女的感情等同于乱伦,甚至在今天,如果你们的子女跟一个年轻的老师谈恋爱,我相信大部分家长也是不能接受的。而令狐冲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率领群豪大张旗鼓接任盈盈,不惜与正派为敌,同样为人诟病。那么道家是如何来看待这些世俗的规矩和制度的呢?庄子在《胠箧》一文中指出:“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普世价值最终成了不善人用来控制善人的工具和手段,是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背叛。因此,道家讲的德和儒家讲的德出现了本质的分歧,儒家的德是人在社会中更合理的处世方式的总结,道家的德则是天德,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要符合天的行为,才算是有德。所以风清扬在教导令狐冲时才会说:“好,好!你说这话,便不是假冒为善的伪君子。大丈夫行事,爱怎样便怎样,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什么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都是放******!”此言与《道德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概念是相符的
杨过和令狐冲第二点问题,是浪漫主义至上原则,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浪漫主义做过如下定义“以审美来代替功利”,什么是功利?简单说就是结果论。杨过和令狐冲的行为明显带有不以结果为导向的倾向,他们为了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内心,完全可以放弃金钱,地位,成败,名声,甚至性命。例如杨过在大胜关阻止了金轮法王打击中原武林的企图,明明可以做到功成名就,但为了与小龙女的爱情,可以毅然决然放弃这些。令狐冲身受重伤时,平一指劝他戒酒、戒斗,戒色,以延长数年之命,令狐冲却慨然道:“人生在世,会当畅情适意,连酒也不能喝,女人不能想,人家欺到头上不能还手,还做什么人?不如及早死了,来得爽快。”甚至与杨过秉性相投的小龙女,当黄蓉劝诫她不要与杨过在一起,否则会被人看不起时,小龙女却一笑道:“别人瞧我不起,那打什么紧?”这话说得黄蓉一怔,只觉她这句话与自己父亲倒气味相投,当真有我行我素、普天下人皆如无物之概;想到此处,不禁点了点头,心想似她这般超群拔类的人物,原不能拘以世俗之见。在道家眼里,所有功利的观念,都是对人自身的束缚,庄子在《山木》中讲了一个寓言,世人皆以成材,有用为美,但一颗树却以不成材免遭砍伐,天年得终,因此人处世应该秉承如下原则,“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杨过和令狐冲第三点问题,是缺乏社会责任感。虽然杨过有过大胜关阻止金轮法王打击中原武林的企图,有过襄阳城下杀蒙哥,击退蒙古入侵的壮举,但襄阳城破后,他并没有选择像郭靖一样以身殉国,而是与小龙女携手归隐,过自己的小日子。令狐冲也一样在消解了武林纷争,野心家合并五岳剑派的企图后,与任盈盈隐居西湖梅庄,从此不问世事。对道家之人来讲,个人价值的实现,远比社会价值来得重要,因为外部事物的走向是自然的产物,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应当顺应自然,只追求内心的平和快乐。庄子的《大宗师》中有一句名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讲的是两条鱼在干涸时以唾沫相互救助,此举看似道德高尚,实则是违背自然的无奈之举。庄子主张回归“江湖”般的自由生态,消解人为的道德绑架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