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上线稍有些晚,给大伙道个歉。
花这么多时间,主要是因为我去了趟五台山的寺院建筑群采风取材去了,那边的寺庙有众多中式纹饰图案,以及较早的山纹甲胄天王像。有这些现实雕塑、古建文物做展示,相信观感一定会提升许多,也算是弥补了我黑神话当时没能跑去“线下考古”的遗憾。
另外一方面是本篇文章中所涉及文献参考的皆出自古籍并有当页配图,有故宫博物馆的影印件,也有出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东京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收藏件。毕竟这次皮肤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多,引用货真价实的古籍我想这是做科普、解析的重要一环。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论据有确凿出处,这也是为守望社区起到些许正面作用,至少能让社区里的一些谣传、和错误科普无处遁形。
【神兽皮肤】-雾子·白泽/设计师: Yiming Liu


起源:
说到最早的妖兽精怪专门记载,大伙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我猜十有八九都是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的《山海经》,里面记载着上古地理、历史、动物、植物、医学、宗教等内容。大家听闻最多的应该是书里记载的无数奇珍异兽,放到今天来看《山海经》仿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既然是奇书,那相应的也自然会有相关的奇闻,在网上流传着一个谣言,说《山海经》中有一个叛徒,因为知道所有鬼神的秘密,并将其告密给了人类,所以最后将它逐出了《山海经》,而这个叛徒就是“白泽”。
说起这则谣言也是好笑,神鬼们有那么大的能耐,既然有叛徒告密你们不上去干一架,反倒是像小孩似的幼稚地排挤别人,真把神鬼当傻子了哈?话又说回来,那《山海经》中到底有没有白泽呢?
一种说法是《山海经》中之所以看不到白泽,可能是因为与白泽相关记录最早是出自古本《山海经》,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例如清代的《御定渊鉴类函》中关于白泽的记载就引自古本(秦汉)《山海经》,原文载:
“东望山有兽名白泽,能言语,王者有德,明照幽远则至。”
意为:东望山住着一只会说话的神兽,名为白泽。如果君王贤明有德行,圣明的光辉能照亮世间每个角落,白泽就会现身。

当然,这个说法学界内也有不少人质疑的,他们认为该内容并非引用古本的《山海经》,而是借鉴自明朝胡文焕版本的《山海经图》,内容可以说一模一样。

抛开这些学界争论,汉代的《瑞应图》应该是白泽最早的出处,后世人们在文献记载中可能间接地借鉴、扩展了白泽的传说,比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极言》写道“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意思就是想要弄清楚鬼神怪异之事,就得牢牢记住白泽说的那些话。

所以白泽到底说了些什么东西?南梁朝的《宋书·符瑞》、唐朝的《开元占经》卷一一六、还有北宋的《云笈七签》卷一百还有《册府元龟》卷二十二,都记载了相似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传说黄帝巡狩,在海滨遇到了一只异兽,它不仅会说话,还向黄帝详细介绍了天下鬼神之事,并将自古以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千万种妖怪的信息都告诉给了黄帝,甚至还包括消灭它们的方法。因此,黄帝命人将这些妖怪、内容绘成图册,以示天下,最后亲自写文章祭祀它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中提到的“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并不是一个实数,而是古人认为“故天有万一千五百二十星,地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即星与物各有所主”(阳爻192*36+阴爻192*24=11520),以此代表万物。再结合前面出自《周易·系辞》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可以说白泽早就与玄学、数术产生了联系。

而文中那本黄帝命人绘制的图册,相传它就是《白泽精怪图》(白泽图),目前现存的残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或许是将白泽所说退治妖怪的方法都记录成册,所以《白泽图》在后来也有了一层“辟邪”的功效,《抱朴子·登涉》记载:
“道士常带天水符、及上皇竹使符、老子左契、及守真一,思三部将军者,鬼不敢近人也。其次则论《百鬼录》,知天下鬼之名字,及《白泽图》、《九鼎记》,则众鬼自却。”

《白泽精怪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此之后,白泽身上的“辟邪”属性变得更强,传说古代有一种以白泽为造型的“白泽瓷枕”,对古人来说这款枕头的主要用途就是驱邪避魅,《旧唐书》卷三十七亦有记载:
“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权倾人主,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

《旧唐书》.明叶石君校本
以上种种案例都标明,白泽的“辟邪”特性是由民间文化与道教观念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形象:
我前一篇文章介绍过禅雅塔貔貅皮肤的形象考证,再往前我还写过中国龙与亚种日本龙形象的发展演化,这些神兽、瑞兽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多种动物元素融合到一起的,所以关于它们的本体之争,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假设学说。

笔者写的日本龙文化研究
白泽也是如此,关于它的原型最出名的主要有“龙”、“狮”、“虎”与“牛”这四大假说,甚至它们还会一同出现。




这点在“白泽旗”上有明显体现,据《三才图会》记载,宋制的白泽旗还多以双角的龙首为主,到了元朝则变成了虎首。明朝虽称采用的宋制,但是“虎首”特征还是比较明显。而狮子与牛则是特征元素比较多,比如狮子的鬃毛,牛的偶蹄,在白泽的相关图画上都能找到,起的是次要作用。
说到白泽的形象还有一件趣事,起初白泽的传说传入日本后,形象差异并不大,日本还是仿照着《三才图会》中白泽的形象来画的,比如这本《和汉三才图会》中收录的白泽形象。

《和汉三才图会》
可是后来日本的白泽画像开始慢慢变味,常见形象开始变成头顶宝珠,六角(头上两只,身上四只)、九眼(额头多出一只眼,身上两侧各多出三只眼)的造型。比如日本江户时代画家福原五岳(ふくはら ごがく)所绘的《白泽避怪图》(白沢避怪図),还有笔者手中的日本江户时代画家鳥山石燕(とりやま せきえん)所绘的《百鬼夜行》中的白泽图,上述这些特点尤为明显。

福原五岳, 白沢避怪図

鳥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遺
所以大家如果看到长有九眼、六角、头顶宝珠的白泽造型,不用怀疑,它就是日本那边“神佛习合”后,根据佛教信仰重新二创的形象。
这篇文章上线稍有些晚,给大伙道个歉。
花这么多时间,主要是因为我去了趟五台山的寺院建筑群采风取材去了,那边的寺庙有众多中式纹饰图案,以及较早的山纹甲胄天王像。有这些现实雕塑、古建文物做展示,相信观感一定会提升许多,也算是弥补了我黑神话当时没能跑去“线下考古”的遗憾。
另外一方面是本篇文章中所涉及文献参考的皆出自古籍并有当页配图,有故宫博物馆的影印件,也有出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东京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收藏件。毕竟这次皮肤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多,引用货真价实的古籍我想这是做科普、解析的重要一环。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论据有确凿出处,这也是为守望社区起到些许正面作用,至少能让社区里的一些谣传、和错误科普无处遁形。
【神兽皮肤】-雾子·白泽/设计师: Yiming Liu


起源:
说到最早的妖兽精怪专门记载,大伙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我猜十有八九都是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的《山海经》,里面记载着上古地理、历史、动物、植物、医学、宗教等内容。大家听闻最多的应该是书里记载的无数奇珍异兽,放到今天来看《山海经》仿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既然是奇书,那相应的也自然会有相关的奇闻,在网上流传着一个谣言,说《山海经》中有一个叛徒,因为知道所有鬼神的秘密,并将其告密给了人类,所以最后将它逐出了《山海经》,而这个叛徒就是“白泽”。

说起这则谣言也是好笑,神鬼们有那么大的能耐,既然有叛徒告密你们不上去干一架,反倒是像小孩似的幼稚地排挤别人,真把神鬼当傻子了哈?话又说回来,那《山海经》中到底有没有白泽呢?
一种说法是《山海经》中之所以看不到白泽,可能是因为与白泽相关记录最早是出自古本《山海经》,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例如清代的《御定渊鉴类函》中关于白泽的记载就引自古本(秦汉)《山海经》,原文载:
“东望山有兽名白泽,能言语,王者有德,明照幽远则至。”
意为:东望山住着一只会说话的神兽,名为白泽。如果君王贤明有德行,圣明的光辉能照亮世间每个角落,白泽就会现身。

当然,这个说法学界内也有不少人质疑的,他们认为该内容并非引用古本的《山海经》,而是借鉴自明朝胡文焕版本的《山海经图》,内容可以说一模一样。

抛开这些学界争论,汉代的《瑞应图》应该是白泽最早的出处,后世人们在文献记载中可能间接地借鉴、扩展了白泽的传说,比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极言》写道“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意思就是想要弄清楚鬼神怪异之事,就得牢牢记住白泽说的那些话。

所以白泽到底说了些什么东西?南梁朝的《宋书·符瑞》、唐朝的《开元占经》卷一一六、还有北宋的《云笈七签》卷一百还有《册府元龟》卷二十二,都记载了相似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传说黄帝巡狩,在海滨遇到了一只异兽,它不仅会说话,还向黄帝详细介绍了天下鬼神之事,并将自古以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千万种妖怪的信息都告诉给了黄帝,甚至还包括消灭它们的方法。因此,黄帝命人将这些妖怪、内容绘成图册,以示天下,最后亲自写文章祭祀它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中提到的“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并不是一个实数,而是古人认为“故天有万一千五百二十星,地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即星与物各有所主”(阳爻192*36+阴爻192*24=11520),以此代表万物。再结合前面出自《周易·系辞》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可以说白泽早就与玄学、数术产生了联系。

而文中那本黄帝命人绘制的图册,相传它就是《白泽精怪图》(白泽图),目前现存的残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或许是将白泽所说退治妖怪的方法都记录成册,所以《白泽图》在后来也有了一层“辟邪”的功效,《抱朴子·登涉》记载:
“道士常带天水符、及上皇竹使符、老子左契、及守真一,思三部将军者,鬼不敢近人也。其次则论《百鬼录》,知天下鬼之名字,及《白泽图》、《九鼎记》,则众鬼自却。”

《白泽精怪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此之后,白泽身上的“辟邪”属性变得更强,传说古代有一种以白泽为造型的“白泽瓷枕”,对古人来说这款枕头的主要用途就是驱邪避魅,《旧唐书》卷三十七亦有记载:
“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权倾人主,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

《旧唐书》.明叶石君校本
以上种种案例都标明,白泽的“辟邪”特性是由民间文化与道教观念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形象:
我前一篇文章介绍过禅雅塔貔貅皮肤的形象考证,再往前我还写过中国龙与亚种日本龙形象的发展演化,这些神兽、瑞兽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多种动物元素融合到一起的,所以关于它们的本体之争,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假设学说。

笔者写的日本龙文化研究
白泽也是如此,关于它的原型最出名的主要有“龙”、“狮”、“虎”与“牛”这四大假说,甚至它们还会一同出现。




这点在“白泽旗”上有明显体现,据《三才图会》记载,宋制的白泽旗还多以双角的龙首为主,到了元朝则变成了虎首。明朝虽称采用的宋制,但是“虎首”特征还是比较明显。而狮子与牛则是特征元素比较多,比如狮子的鬃毛,牛的偶蹄,在白泽的相关图画上都能找到,起的是次要作用。
说到白泽的形象还有一件趣事,起初白泽的传说传入日本后,形象差异并不大,日本还是仿照着《三才图会》中白泽的形象来画的,比如这本《和汉三才图会》中收录的白泽形象。

《和汉三才图会》
可是后来日本的白泽画像开始慢慢变味,常见形象开始变成头顶宝珠,六角(头上两只,身上四只)、九眼(额头多出一只眼,身上两侧各多出三只眼)的造型。比如日本江户时代画家福原五岳(ふくはら ごがく)所绘的《白泽避怪图》(白沢避怪図),还有笔者手中的日本江户时代画家鳥山石燕(とりやま せきえん)所绘的《百鬼夜行》中的白泽图,上述这些特点尤为明显。

福原五岳, 白沢避怪図

鳥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遺
所以大家如果看到长有九眼、六角、头顶宝珠的白泽造型,不用怀疑,它就是日本那边“神佛习合”后,根据佛教信仰重新二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