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动机吧 关注:19,982贴子:472,462
  • 5回复贴,共1

请教各位大佬一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雀尾螳螂虾一拳打出100多公斤打击力,是自身体重的1700-2500倍,应该远高于其摄取、消化、吸收的能量,是不是说明能量守恒定律是错误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3 08:50回复
    那是因为使用的不是传统的物理学表述。
    一般所谓的打多少斤力,对应的是物理学中的冲量的概念。


    IP属地:广东2楼2025-04-03 13:28
    回复
      打击力的单位不应该是公斤吧,我记得公式好像是 L=kmv,还要考虑速度,单位是雷。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4-03 19:12
      收起回复
        关键是螳螂虾的拳头还没有碎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06 16:24
        回复
          关于雀尾螳螂虾的攻击力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关系,需结合生物学特性和物理原理综合解释:
          ---
          1. 力量数据与能量来源的误解
          - 数据差异:不同研究对雀尾螳螂虾的打击力描述存在差异。例如:
          - 搜索结果提到其瞬间冲击力可达60-150公斤,而自身体重仅约60克(0.06公斤)。
          - 若按“自身体重2500倍”计算,其攻击力应为150公斤(0.06×2500=150),与现有数据一致。
          - 能量守恒的适用性:能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是“能量总量不变”,而非“瞬时输出不能超过代谢摄入”。生物体的能量利用存在储存与释放机制,并非仅依赖实时代谢供能。
          ---
          2. 生物学机制:能量储存与释放
          - 弹性势能原理:雀尾螳螂虾的“弹簧式攻击结构”是其核心机制。其攻击肢的肌肉和甲壳结构类似“弓弦”,通过缓慢蓄力(储存弹性势能),再瞬间释放能量。
          - 能量效率:一次攻击的能量消耗极低。例如,若攻击力为150公斤(约1500牛顿),攻击距离假设为0.05米(5厘米),则单次攻击能量约为75焦耳(1500N×0.05m)。以60克体重计算,其基础代谢率足以支持多次攻击的累积能量消耗。
          ---
          3. 物理现象的辅助增强
          - 气穴效应:雀尾螳螂虾的攻击不仅依赖物理冲击,还会产生气穴现象(空化效应)。气泡破裂时的冲击波和高温(约6700℃)能造成二次伤害。这一现象由水压变化引发,并非直接来自其代谢能量。
          - 瞬时高温的局限性:虽然气泡破裂温度极高,但热量总量极低且被海水快速吸收,不会显著改变整体能量守恒。
          ---
          4. 进化适应与能量分配
          - 攻击结构的优化:雀尾螳螂虾的甲壳含高浓度矿物质,兼具硬度和缓冲结构,可反复使用5万次以上。
          - 蜕皮机制:通过周期性蜕皮修复攻击肢损伤,避免长期能量浪费在组织修复上。
          ---
          结论
          雀尾螳螂虾的“高比例打击力”是生物学结构与物理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其能量来源包括代谢积累(长期能量摄入)和弹性势能储存(短期高效释放),符合物理学规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06 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