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吧 关注:45,312贴子:3,256,264
  • 8回复贴,共1

太爱谢瑶环了,找不到饭,只能自己写小说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百度贴吧


IP属地:浙江1楼2025-04-04 18:56回复
    谢瑶环的艺术形象,据说源于明末清初间署名西冷狂者写的通俗小说《载花船》,内容讲的是武曌篡唐称天后时敕遣宫娥尹若兰女扮男装,改名进贤,假称司礼太监,“总督天下兵马、钱谷、盐铁、屯漕、学校、水利等事,兼访隐逸遗贤,募招技勇”,实际上则是叫她给物色面首,以满足个人淫欲。想不到尹若兰步历到河南卫辉府,和云问书生于楚邂逅订交,结为伉俪,后来经过种种曲折,终于以夫荣妻贵的大团圆结束。
    清乾隆年间寒儒李芳桂又创作剧本《万福莲》,成为碗碗腔传统剧目。叙唐武则天时,谢瑶环巡查天下,行至普乐庵前,适逢观音大会,谢瑶环便装游会,遇袁华骂武则天,遂将其带入按院,以礼相待。萧九三之妹萧慧娘,姿色美丽,曾许与秀才龙象乾为妻。龙象乾游学未归,萧九三欲卖妹与张宏为婢。萧慧娘知后逃走,途遇大雨,与龙象乾相聚于小庙中,被其兄告于谢瑶环堂下。谢瑶环斥责萧九三不义、张宏蛮横,将慧娘仍判归龙秀才,却将龙订婚之物万福莲收为已有。一晚,谢瑶环在后堂与丫环于观音前许愿,被袁华听见,又拾去万福莲,袁华遂与谢结为丝萝。张宏怀恨在心,即入京告知其二叔父,上奏武则天,谓谢瑶环通匪。武则天差人捉拿谢瑶环。谢瑶环闻知大惊,告于袁华,袁华藉此劝谢共同联络孙天豹谋反。龙象乾授吴县知县后,战服孙天豹。谢瑶环以袁为质,去县衙说服龙象乾投降,袁华等遂逼武则天退位。
    上世纪60年代秦腔移植了碗碗腔,名《女观察》。田汉根据秦腔剧本改编成为京剧《谢瑶环》,令该剧名扬天下(杜近芳主演)。此后评剧花淑兰移植该剧,首次提出向田老征询能否大团圆结局。因田汉未预明确回绝,评剧《谢瑶环》得以"善终“。后京剧再演该剧,都以团圆辞隐为终。国剧嘛,(我都怀疑是为了配合国家强调要鼓励兼吏清吏,保证他们生受殊荣死得善终,而不是那么惨的结局,所以把手从现实伸向虚构,从当代导向古代杜撰人物了。至于其他剧种的移植都是这之后的事了,又不知为了什么,大都照搬京剧(非田汉原作原意)那个烂尾


    IP属地:上海2楼2025-04-05 08:52
    收起回复
      续2楼,倒不是说评剧花淑兰版能冠临危遇救并加封大团圆结局京剧李维康及后辈旦角弟子们就不能也照改,我的意思是,花淑兰改,是评剧对该剧首次移植,姑不论改结局后成败失得,毕竟是移植他剧。但京剧李维康及后人们的改,则是在田老剧本很完善且杜近芳演绎得非常成功的基础上多生枝节了,所以花淑兰版剧情我固不认可,京剧自李维康版及之后的就更令我弃剧。
      其实田老的剧本逻辑前后呼应,也只有谢瑶怀为国尽忠,抗争至死,最后一场袁行健弃官,泪洒碑台,才能更好的突显主题与人物。所谓悲剧,宛如让人心头缺失一块,但若能重来,以谢瑶环与袁行健的信念坚守,二人必然还会明知不可为而为,明知困局而义无反顾,一个死得悲壮,所谓舍生取义,义不容辞,一个此后生有何趣,但前途茫茫,纵暗夜独行还会承爱侣未竟之志。他们的情感是建立的同仇同志,真正的生死之交死生相托,这样的情逾生死却甫相恋一夜恩情便成永别,这样的布局才能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慑。同时也因为谢瑶环与袁郎才得订盟又为国家分手,最终生死异途,何其令人唏嘘。田老在情节安排上,正是因后面有推进安排二人连临终一面都没见到,所以前面花园的月下盟誓携袖香衾才更显得情节上张弛有度,一喜一悲,一极悲一巨悲,更能带动台上演员台下观众的情绪。后来改成的大团圆,花园那场显得就没必须那么急着私度鹊桥了,才相认才订情就那么猴急吗?真是大大削弱艺术成就。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对大团圆的一些原因了。我不反对改,但我反感改得这样不成功还因为领导喜欢,因为迎合政策需要而强行吹捧,漠然妍媸不分。
      前段时间看了前两年新拍的吉剧电影《大唐女巡按》,直接把袁行健从人物到相关情节都删得一干二净,我从片头看到尾,真的没男主角,实在要有的话,也就恶蛋武宏算是戏份多一些的男角了。谢瑶环成为一心搞事业的大女主,就是斗豪强拯民生,这姐铁人一个,除了鸾仙,既没百姓基础,也没侠士相辅,改成剧情线真的好单薄。


      IP属地:上海3楼2025-04-05 1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