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既是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网络活动活跃的时期。随着线上祭扫、网络社交等场景增多,网络安全风险也随之攀升。网警蜀黍特地准备了一份清明节网络安全指南,帮助大家提升防范意识,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典型案例

QING MING
01
编造谣言博流量
某网民为吸引关注,编造“清明期间某陵园发生群体性事件”等虚假信息并发布至社交平台,引发社会恐慌。该网民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者可处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面临刑事责任。

02
“代祭扫”服务诈骗
某网民花费500元请人“代祭扫”,结果对方发来的是网上盗用的视频,实地核实发现墓地无人祭扫。
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发布“代烧纸钱、代献花、代磕头”服务,收取费用后,要么敷衍了事(如PS照片、用旧视频冒充),要么直接拉黑受害者。

03
钓鱼短信/电话
某网民在清明节收到“祭扫预约”短信,点击链接后银行卡被盗刷数万元。
不法分子冒充“民政局”“公墓管理处”发送短信,称“您的祭扫预约未成功,点击链接确认”。点击后进入钓鱼网站,诱导输入银行卡号、验证码,导致资金被盗。



清明期间网络安全风险提示

清明

警惕“钓鱼”陷阱,保护个人信息

- 线上祭扫时,选择正规平台,避免点击不明链接填写个人信息;
- 谨防假冒“纪念活动”的诈骗邮件或短信,切勿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
抵制网络谣言,理性发声

- 对“清明禁忌”“灾害预警”等未经核实的信息,要通过官方渠道查证;
- 不转发、不扩散敏感内容,发现谣言及时举报。
强化设备防护,防范漏洞攻击

- 定期更新手机、电脑系统及软件,修复安全漏洞;
- 公共WiFi下避免进行支付或登录敏感账户,防止数据被窃取。


文明上网,共筑清朗空间

QING MING

清明寄哀思,安全不可忘。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以法律为盾、以理性为矛,共同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让传统节日更显文明与庄重。若发现网络违法行为,请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或通过“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反映。

素材丨山西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