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没有比别人高多少
(转)
修慈悲忍辱的善行。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要谈的是第二种人,在唯识学对治的瞋恚,是对治一个修行者的瞋恚。因为修行者本身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对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会把他所知道的道理,除了照自己,也会拿来照别人,造成我相、人相的对立。
一般脾气特别大的人,个性都比较清高,放逸的人不敢有脾气,因为放逸没什么资粮。很努力修行的人,资粮力够又特别清高,烦恼欲望淡薄,就容易发脾气,看谁都是放逸的境界。佛陀告诉我们修自他交换,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他的业力。业力变现成果报的时候,都有他的位置和定位。人跟人之间,你是做母亲,你是做媳妇,你是做儿子,在一个家庭就有定位了,这是过去的业力,相逢就是有缘,过去生你们各种的缘结合在一起。
你做母亲,遇到子女跟媳妇,你要想,其实他讲一句话触恼你,不是故意要触恼你,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认为这样子做,对他能够离苦得乐,你不能苛求,因为我们也想离苦得乐,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是同理心。其实每一个人只是想追求快乐,如此而已。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位置,也可能会讲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此心相同,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没有比别人高多少,只是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扮演一个长辈的角色。
自他交换消除人我的对立,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对立的我相、人相。你假设他想伤害你,你假设他是冲着你来。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会发觉人跟人之间,只是诸法因缘生如此而已,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追求各自的快乐,如此而已,没有对立相。
佛陀大智慧,开出自他交换的法药,要你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的关系搞清楚了,其实他不是冲着你来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乐,这一点跟我们完全一样。这样你的脾气就发不起来,他只是想追求快乐,这是合理的。
-------
-------
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净界法师
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末法众生的特性,「神识飞扬」,这个神识就是第六意识。
我们第六意识,飞就是轻举,轻举不沉;扬就是浮动,轻举浮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心粗境细」,能观的心太粗重了,这个昏沉、掉举太粗重了;而所观的境界太过于复杂微细,所以「观难成就」,很难相应。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没办法;那么粗重的心,它没办法去观微细的境界。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佛陀悲悯,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就是称名的方法最简单,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佛号能够保持相续,就能够往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
这当中也有一个意思,不但是「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整个过程当中,也不容易着魔。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
我们能够志诚恳切的专注一心,就是你有魔境,有时候我们的般若智慧不够,熏习不够,这种胜解力不够,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妄,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去观它,你摄用归体,专心念佛。
古德说,如果说这个佛像的境界是真实的,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时候,你继续念佛,这个佛像会更加的清楚分明;假设这个佛像是一种虚妄境界,它不随顺于阿弥陀佛的清净法界的时候,你专心念佛,它就应该消失掉,要消失掉。
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够,你看到任何境界,赶快摄心,这个一定是你中间有打妄想,这个境界才会出现,你就不管它是什么境界了,你专心念你的佛号,如果会消失掉,这个佛像就是有问题,如果它继续存在而更加分明,那就对了。
所以说你志诚恳切的专心念佛,也是一个办法。
最后,「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就是要身心力行。这个是讲到「善识对治」,调治,这一段是针对于外在的魔境。
---------
「不随妄转」对念佛人很重要
净界法师
你应该怎样训练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转,不是等到临命终才不被外境所转。我们不相信你平常八风一吹,你的心就动摇,到你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动,不可能有这种事情,这不合乎唯识的等流性。你现在是什么心态,你临终就是什么心态。这一棵树往东边不断地生长,你把它砍断了,它肯定是往东边倒下去;它往西边发展,砍断了是往西边倒下去。净土宗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但是你能够做到“不随妄转”这样的智慧观照,对一个念佛人而言,就很重要。
经文分三大段,首先说明我们如何观察人生,才能够决定不随境界转。
举相幻化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能够把心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必须有“空、假、中”三种智慧。
【总标】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呢?“一切”指的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包括色身,包括内在的思想,就是身心世界。我们的身心世界,佛陀讲出二个譬喻来形容它:
一、浮尘:飘浮在空中的灰尘,身为一个灰尘,它自己作不了主,这个灰尘要往东、往西是“业力”的风在主导的。从“浮尘”的譬喻,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有二种相貌:
(一)、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身体就不舒服,很正常!生命本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波浪状的,起起落落,因为我们过去也不是完全造善业,也不是完全造恶业,善、恶业都混在一起,就创造一个变化的人生,所以浮尘是变化义。
(二)你没办法作主─诸法无我,它要往东或是往西你作不了主,它不会满你的愿。
二、诸幻化相。它是虚妄不实的,就好像魔术师所变现的兔子,你看魔术师他把手帕变现个兔子。它明明是手帕,但是他就是假借这幻术,把它变成一只兔子,所以兔子只是一个假象,它没有实体。
我们从“浮尘”跟“幻化相”的譬喻,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生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要能够不受生命的干扰,你必须要正确的观察人生。我们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缘和合而出生,也因为因缘别离而消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在《楞严经》当中,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人生,他习惯用的思考模式,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要问你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怎么就有你现在的色身?怎么就有你现在的思想呢?”
“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是从前生而来。”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你前生不是长这样子,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这个思想,你怎么说你从前生而来呢?如果前生创造了今生,那你应该要跟前生很相似啊!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有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人,怎么蚂蚁会把人创造出来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是从前生而来。
“你将往哪里而去?”你说:“我到来生去。”也不对!因为你来生也不是这个样子,也不是你今天这个色身、这个内心。
我们如何正确去看待人生呢?
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在某一个时空。在我们无量的过去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造过某一个业,这个业成熟后就把你的身心世界给显现出来。就像魔术师他把兔子显现出来,兔子结束以后,你说它到哪里去呢?它也没到哪里去。
比方说做梦,我们一夜之间连作了五个梦:你第一个梦,是梦到你做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梦境消失的时候,你又作了第二个梦;第二个梦作完,作第三个梦…那你说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它没从什么地方来;梦消失了它要往哪里去?它也没到哪里去。
我们人生是没有一个实体,如果它有一个来处,那人生就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因为它“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在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在过去偶然的机会,有一种业力去薰习你的真如本性,这业力把你的身心世界显现出来。等到这业力的能量消失以后,你再也找不到你的色身、你的内心世界了。我们的人生,只就在因缘当中,一个暂时的假相,它只就是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
比方说,我释净界从什么地方来?我也没从什么地方来;等我往生以后,你再也找不到我外表的色身、我现在的思想了,我又换了另外一个身心世界。
本性是空,但是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缘。所以大乘佛法在看人生,它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对于不变的体性,“我空法空”的真如是肯定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种自性执——“我执、法执”这一点是否定的。我们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个我,没有!
“空观”是破除我、法二执,但是它也要修“假观”。既然身心世界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暂时的,那我就完全放弃了,也不对!你必须“借假修真”,你为什么能够忆佛、念佛,你还得靠你这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听经,来打佛七,去积集资粮。所以,从大乘佛法来看人生,它不否定,也不肯定,叫做“即空、即假、即中”,一种“中道”思想。
--------
佛力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才是主动的
净界法师
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他永远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是主动的。这样子我们就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了,感应道交有三种力量:
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佛陀的本愿功德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存在法界当中,等待你去启发它。总而言之,这是已经成就的功德。
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这四十八种力量你要能有个代表,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这四十八种力量有一个共通的门,你只要找到这个门,你就能够入到四十八种力量,这个门就是法力。
第三个,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把这个门打开,你要有心中的忆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你内心的力量。你看诸位身上挂了很多观世音菩萨、嗡嘛呢叭咩吽的咒牌、南无阿弥陀佛的咒牌,诸位觉得那个有没有加持力?
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不相信它的力量,它就没有力量。 你说这个是什么法王加持的,我跟你讲,这个法王加持的,你不忆念他的存在,你每天做功课的时候不拿来加持一下,久了它就没有力量。
你不忆念他?我们讲一句话,所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都是存在的,但是它永远都是被动的,它不会主动的救拔你。你要知道这个观念,你不释出一种力量,他不会产生回应的。
所有的外力,连佛陀也不例外,他力量再怎么大,他不可能主动救拔你,不可能!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念佛的人就知道,你一定要释放一定的心力,你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回应。
------
除了念佛外,调伏烦恼也是非常重要
净界法师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人,穷尽一生地努力修学,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临终的正念。所以古人常说,千念万念,为的就是要达到临终的正念。因为我们必须在临命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的状态,然后把佛号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感应道交。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虽然念佛,但是内心产生了贪念,产生了颠倒,这样就没办法往生。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往生与否,除了念佛以外,你内心那种正念的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那么,从这样的目标来看,我们平常的修学,除了念佛以外,这个调伏烦恼就变成非常重要。从净土宗的修学者来看,我们可以把调伏烦恼分成三种人:
一种是强力压制的修学者。就是我们有烦恼,但没关系,我们安住在佛号,透过对佛号专注的念力来调伏我们的烦恼,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当然,刚开始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子只是在事相上的专注的“止”,没有观行,这样会有问题。
因为你这个烦恼是无始劫熏习所成,所以它是一个很熟悉的强大的势力;我们念佛法门是今生才修学,很生疏的,你怎么去抗拒烦恼呢?你作不了主的。所以古人说,在事相上修学是修道多辛苦,你花了很多精神体力,效果并不好。所以这个强力的压制,刚开始是可以,但是不是一个究竟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善巧对治。这个人慢慢地知道无常无我的道理,观察我们心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从无常无我的观照当中开始去对治它,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那么这种方法当然比第一个好多了,它有理观的成分。
但是从《楞严经》的角度,从圆顿止观来看,这样的对治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因为我们只知道从烦恼的作用、从烦恼的枝末上对治,我们不知道烦恼的“根”在哪里。就是这个草你把它除过以后,下过雨以后,经过几天,它又长出来了,效果也不好。
第三种是从根本上拔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是在面对烦恼的时候,我们处理的方式是不同。要以本经来说,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所以我希望我们修《楞严经》的人,遇到烦恼你要逆向操作,你不要跟着它走,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你要照这个烦恼的“根”。烦恼,
因为它是一个没有根本的东西,所以你一照它,它就怕了。你要顺着它走,它的势力就越来越大。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会得到一个答案: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烦恼是没有自体的,它只是清净的本性中显现的一个假相,一种如梦如幻的假相而已。
所以,当我们能够正念真如的时候,再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不是“断”烦恼,叫做“转”念念佛。先用正念真如的止观,来照见烦恼的体性是毕竟空的,然后再用佛号把烦恼转到佛号去。就是一个“转”字,你连断都不要断,因为它不真实。
所以这个就是后来历代祖师所强调的禅净双修,先用禅观的力量把烦恼的根照破,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把这个烦恼的势力转过来。从根本上的破坏,从作用上的转变。
所以这个大家要体会一下。我们待会讲到〈念佛圆通章〉、讲到“耳根圆通”的时候,这怎么样能够会通,怎么禅净双修,这个详细的观念我们到那个地方再详细地说明。
总而言之,本经的禅观,是有助于我们达到临终的正念,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转)
修慈悲忍辱的善行。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要谈的是第二种人,在唯识学对治的瞋恚,是对治一个修行者的瞋恚。因为修行者本身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对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会把他所知道的道理,除了照自己,也会拿来照别人,造成我相、人相的对立。
一般脾气特别大的人,个性都比较清高,放逸的人不敢有脾气,因为放逸没什么资粮。很努力修行的人,资粮力够又特别清高,烦恼欲望淡薄,就容易发脾气,看谁都是放逸的境界。佛陀告诉我们修自他交换,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他的业力。业力变现成果报的时候,都有他的位置和定位。人跟人之间,你是做母亲,你是做媳妇,你是做儿子,在一个家庭就有定位了,这是过去的业力,相逢就是有缘,过去生你们各种的缘结合在一起。
你做母亲,遇到子女跟媳妇,你要想,其实他讲一句话触恼你,不是故意要触恼你,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认为这样子做,对他能够离苦得乐,你不能苛求,因为我们也想离苦得乐,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是同理心。其实每一个人只是想追求快乐,如此而已。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位置,也可能会讲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此心相同,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没有比别人高多少,只是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扮演一个长辈的角色。
自他交换消除人我的对立,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对立的我相、人相。你假设他想伤害你,你假设他是冲着你来。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会发觉人跟人之间,只是诸法因缘生如此而已,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追求各自的快乐,如此而已,没有对立相。
佛陀大智慧,开出自他交换的法药,要你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的关系搞清楚了,其实他不是冲着你来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乐,这一点跟我们完全一样。这样你的脾气就发不起来,他只是想追求快乐,这是合理的。
-------
-------
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净界法师
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末法众生的特性,「神识飞扬」,这个神识就是第六意识。
我们第六意识,飞就是轻举,轻举不沉;扬就是浮动,轻举浮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心粗境细」,能观的心太粗重了,这个昏沉、掉举太粗重了;而所观的境界太过于复杂微细,所以「观难成就」,很难相应。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没办法;那么粗重的心,它没办法去观微细的境界。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佛陀悲悯,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就是称名的方法最简单,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佛号能够保持相续,就能够往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
这当中也有一个意思,不但是「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整个过程当中,也不容易着魔。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
我们能够志诚恳切的专注一心,就是你有魔境,有时候我们的般若智慧不够,熏习不够,这种胜解力不够,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妄,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去观它,你摄用归体,专心念佛。
古德说,如果说这个佛像的境界是真实的,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时候,你继续念佛,这个佛像会更加的清楚分明;假设这个佛像是一种虚妄境界,它不随顺于阿弥陀佛的清净法界的时候,你专心念佛,它就应该消失掉,要消失掉。
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够,你看到任何境界,赶快摄心,这个一定是你中间有打妄想,这个境界才会出现,你就不管它是什么境界了,你专心念你的佛号,如果会消失掉,这个佛像就是有问题,如果它继续存在而更加分明,那就对了。
所以说你志诚恳切的专心念佛,也是一个办法。
最后,「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就是要身心力行。这个是讲到「善识对治」,调治,这一段是针对于外在的魔境。
---------
「不随妄转」对念佛人很重要
净界法师
你应该怎样训练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转,不是等到临命终才不被外境所转。我们不相信你平常八风一吹,你的心就动摇,到你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动,不可能有这种事情,这不合乎唯识的等流性。你现在是什么心态,你临终就是什么心态。这一棵树往东边不断地生长,你把它砍断了,它肯定是往东边倒下去;它往西边发展,砍断了是往西边倒下去。净土宗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但是你能够做到“不随妄转”这样的智慧观照,对一个念佛人而言,就很重要。
经文分三大段,首先说明我们如何观察人生,才能够决定不随境界转。
举相幻化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能够把心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必须有“空、假、中”三种智慧。
【总标】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呢?“一切”指的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包括色身,包括内在的思想,就是身心世界。我们的身心世界,佛陀讲出二个譬喻来形容它:
一、浮尘:飘浮在空中的灰尘,身为一个灰尘,它自己作不了主,这个灰尘要往东、往西是“业力”的风在主导的。从“浮尘”的譬喻,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有二种相貌:
(一)、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身体就不舒服,很正常!生命本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波浪状的,起起落落,因为我们过去也不是完全造善业,也不是完全造恶业,善、恶业都混在一起,就创造一个变化的人生,所以浮尘是变化义。
(二)你没办法作主─诸法无我,它要往东或是往西你作不了主,它不会满你的愿。
二、诸幻化相。它是虚妄不实的,就好像魔术师所变现的兔子,你看魔术师他把手帕变现个兔子。它明明是手帕,但是他就是假借这幻术,把它变成一只兔子,所以兔子只是一个假象,它没有实体。
我们从“浮尘”跟“幻化相”的譬喻,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生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要能够不受生命的干扰,你必须要正确的观察人生。我们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缘和合而出生,也因为因缘别离而消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在《楞严经》当中,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人生,他习惯用的思考模式,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要问你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怎么就有你现在的色身?怎么就有你现在的思想呢?”
“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是从前生而来。”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你前生不是长这样子,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这个思想,你怎么说你从前生而来呢?如果前生创造了今生,那你应该要跟前生很相似啊!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有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人,怎么蚂蚁会把人创造出来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是从前生而来。
“你将往哪里而去?”你说:“我到来生去。”也不对!因为你来生也不是这个样子,也不是你今天这个色身、这个内心。
我们如何正确去看待人生呢?
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在某一个时空。在我们无量的过去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造过某一个业,这个业成熟后就把你的身心世界给显现出来。就像魔术师他把兔子显现出来,兔子结束以后,你说它到哪里去呢?它也没到哪里去。
比方说做梦,我们一夜之间连作了五个梦:你第一个梦,是梦到你做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梦境消失的时候,你又作了第二个梦;第二个梦作完,作第三个梦…那你说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它没从什么地方来;梦消失了它要往哪里去?它也没到哪里去。
我们人生是没有一个实体,如果它有一个来处,那人生就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因为它“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在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在过去偶然的机会,有一种业力去薰习你的真如本性,这业力把你的身心世界显现出来。等到这业力的能量消失以后,你再也找不到你的色身、你的内心世界了。我们的人生,只就在因缘当中,一个暂时的假相,它只就是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
比方说,我释净界从什么地方来?我也没从什么地方来;等我往生以后,你再也找不到我外表的色身、我现在的思想了,我又换了另外一个身心世界。
本性是空,但是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缘。所以大乘佛法在看人生,它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对于不变的体性,“我空法空”的真如是肯定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种自性执——“我执、法执”这一点是否定的。我们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个我,没有!
“空观”是破除我、法二执,但是它也要修“假观”。既然身心世界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暂时的,那我就完全放弃了,也不对!你必须“借假修真”,你为什么能够忆佛、念佛,你还得靠你这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听经,来打佛七,去积集资粮。所以,从大乘佛法来看人生,它不否定,也不肯定,叫做“即空、即假、即中”,一种“中道”思想。
--------
佛力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才是主动的
净界法师
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他永远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是主动的。这样子我们就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了,感应道交有三种力量:
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佛陀的本愿功德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存在法界当中,等待你去启发它。总而言之,这是已经成就的功德。
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这四十八种力量你要能有个代表,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这四十八种力量有一个共通的门,你只要找到这个门,你就能够入到四十八种力量,这个门就是法力。
第三个,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把这个门打开,你要有心中的忆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你内心的力量。你看诸位身上挂了很多观世音菩萨、嗡嘛呢叭咩吽的咒牌、南无阿弥陀佛的咒牌,诸位觉得那个有没有加持力?
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不相信它的力量,它就没有力量。 你说这个是什么法王加持的,我跟你讲,这个法王加持的,你不忆念他的存在,你每天做功课的时候不拿来加持一下,久了它就没有力量。
你不忆念他?我们讲一句话,所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都是存在的,但是它永远都是被动的,它不会主动的救拔你。你要知道这个观念,你不释出一种力量,他不会产生回应的。
所有的外力,连佛陀也不例外,他力量再怎么大,他不可能主动救拔你,不可能!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念佛的人就知道,你一定要释放一定的心力,你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回应。
------
除了念佛外,调伏烦恼也是非常重要
净界法师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人,穷尽一生地努力修学,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临终的正念。所以古人常说,千念万念,为的就是要达到临终的正念。因为我们必须在临命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的状态,然后把佛号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感应道交。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虽然念佛,但是内心产生了贪念,产生了颠倒,这样就没办法往生。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往生与否,除了念佛以外,你内心那种正念的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那么,从这样的目标来看,我们平常的修学,除了念佛以外,这个调伏烦恼就变成非常重要。从净土宗的修学者来看,我们可以把调伏烦恼分成三种人:
一种是强力压制的修学者。就是我们有烦恼,但没关系,我们安住在佛号,透过对佛号专注的念力来调伏我们的烦恼,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当然,刚开始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子只是在事相上的专注的“止”,没有观行,这样会有问题。
因为你这个烦恼是无始劫熏习所成,所以它是一个很熟悉的强大的势力;我们念佛法门是今生才修学,很生疏的,你怎么去抗拒烦恼呢?你作不了主的。所以古人说,在事相上修学是修道多辛苦,你花了很多精神体力,效果并不好。所以这个强力的压制,刚开始是可以,但是不是一个究竟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善巧对治。这个人慢慢地知道无常无我的道理,观察我们心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从无常无我的观照当中开始去对治它,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那么这种方法当然比第一个好多了,它有理观的成分。
但是从《楞严经》的角度,从圆顿止观来看,这样的对治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因为我们只知道从烦恼的作用、从烦恼的枝末上对治,我们不知道烦恼的“根”在哪里。就是这个草你把它除过以后,下过雨以后,经过几天,它又长出来了,效果也不好。
第三种是从根本上拔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是在面对烦恼的时候,我们处理的方式是不同。要以本经来说,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所以我希望我们修《楞严经》的人,遇到烦恼你要逆向操作,你不要跟着它走,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你要照这个烦恼的“根”。烦恼,
因为它是一个没有根本的东西,所以你一照它,它就怕了。你要顺着它走,它的势力就越来越大。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会得到一个答案: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烦恼是没有自体的,它只是清净的本性中显现的一个假相,一种如梦如幻的假相而已。
所以,当我们能够正念真如的时候,再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不是“断”烦恼,叫做“转”念念佛。先用正念真如的止观,来照见烦恼的体性是毕竟空的,然后再用佛号把烦恼转到佛号去。就是一个“转”字,你连断都不要断,因为它不真实。
所以这个就是后来历代祖师所强调的禅净双修,先用禅观的力量把烦恼的根照破,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把这个烦恼的势力转过来。从根本上的破坏,从作用上的转变。
所以这个大家要体会一下。我们待会讲到〈念佛圆通章〉、讲到“耳根圆通”的时候,这怎么样能够会通,怎么禅净双修,这个详细的观念我们到那个地方再详细地说明。
总而言之,本经的禅观,是有助于我们达到临终的正念,这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