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八正道来引导你的思想
(转)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佛教的因缘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这个生命,我们本来清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出来呢?首先他会得到一个知见,这个知见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活的经验,他可能在生活当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很大的逆境的考验,或者他曾经被骗,他就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他成长过程当中,他得到很多人的资助,他建立的人生观,他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他有幸遇到佛法的启发,他知道人性本来清净,那么他由不同的知见,经过他长时间的这样子思维消化,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引导力量,叫作胜解。.
这就是为什么人会有不同,因为他从他的人生的经验当中,他得到很多的概念,而这个概念他慢慢累积,形成他一种自我意识,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就带动他的身口意三业,他就会讲出不同的话,他会造不同的业,他从事不同的职业等等。那么这种情况他不是一天两天,他会数数的熏习,这个精进他的不断地熏习,点点滴滴的累积,所以你年纪越大,你自我意识,你所成就的思想越坚固。那么由这个思想会产生一个念头,你的一个判断力,那么最后变成一个很坚固的一种胜解的正定,这个到正定就很难改变了,那么这个正定又加强了你的思想。
所以这个八正道的公式,当然它主要是讲佛法,但是这套公式也适用于所有的众生,只是如果他是错误的,把这个正,第一个正改成邪,其它都一样。如果你一开始是邪恶的知见,你就会产生邪恶的思维,邪恶的身口意,邪恶的精进,邪恶的念头,邪恶的禅定,最后又加强你邪恶的思想。所以我们的第一因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会犯罪,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错误的思想,他才会犯罪,佛法认为是从思想去推动你的身口意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随佛出家以后,他前面几年是依止僧团,但是他后来就自己一个人住茅棚了,那么他自己在那打坐修行修了六年,功夫都没有长进,没有长进他很苦恼,他说我修了六年,我的内心我出家的时候遇到事情是起这个烦恼,现在六年后还是起这个烦恼,一点都没有长进,他就想要还俗回家了,这个大慈悲的佛陀看到这件事情,佛陀就现出另外一种行脚比丘的样子,就跑到这个住茅棚的比丘地方说:我是行脚比丘,我可不可以在你这个茅棚跟你借住几天?
这个住茅棚比丘说:欢迎。佛陀所示现的比丘就跟这个比丘两个人就住在一起了,每天陪他打坐,陪他一起吃饭等等。有一天这个佛陀所变现的比丘就跟住茅棚比丘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我们在那打坐,那个环境非常好。这个住茅棚比丘说:好啊。那么这个佛陀化现的比丘就带着这个比丘到了一个海边,然后这个地方很多的石头,他们两个就坐在两个石头上面对大海打坐。
坐着坐着,在沙滩上出现一个乌龟,乌龟在沙滩里面慢慢地走动,慢慢地走动,走动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个野犴,野犴有点像狐狸,比狐狸还小的一个动物。这个野犴看到这个乌龟就过去吃这个乌龟的肉,这乌龟看到野犴一来,就赶紧把这个六根收回去,就住在它的乌龟壳里面去了。佛陀变现的比丘就跟另外一个比丘说:你看这个乌龟很不错,乌龟有护身之铠,野犴不得其便。他说乌龟为什么没有让野犴吃掉呢?因为它知道把六根这个肉把它收起来。
这个比丘得到这个启示以后,他就知道他错了,因为他以前都是空心静坐。空心静坐就是什么都不想,空心静坐你的烦恼会一时的淡薄,但是你没有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所以你空心出来以后,你的烦恼原封不动,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诸法因缘生,我们今生的思想是很多生很多生的累积,就像流水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出改变,它就不会改变。就是说你没有创造一个改变的因缘,你今天就跟昨天一样,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的因缘,所以我们今天内心当中没有修习道法的观照,你今天跟昨天一样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
这个球它滚过来,你中间没有另外踢一个方向,它就是这个方向而已。所以这个比丘他做了一件错事,他以为说坐在那个地方,念念佛,持持咒,然后就大事已办了,那你没有去对治妄想,妄想就跟你出家的时候一样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能量它的方法必须从先圣先贤的经典里面去学习,是这个意思。
-------
关掉生死业力的开关
净界法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修行的因地,我们透过无常,透过无我,观照生灭法,外调,对外境的爱取,内调,对自我的爱取,那么最后的结果,生灭的因缘结束以后,出现不生不灭的寂灭,这个是究竟的快乐。
所以你造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这种是一种不安稳的快乐,就像一个在三界起火燃烧当中的一个快乐,这个快乐是可破坏的。那么涅槃寂静乐是不可破坏的,你得到以后,永久受用。
我们从人天的安乐要转成大乘的菩萨道,这个寂静乐是很重要的,它虽然不圆满,但是它是趋向大乘真空妙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过渡。诸位,我们要知道,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它是后后,后后一定包含前前,后后涵盖前前,它是一个一个系统上去的。
我们可能要把这个寂静的观念说一下。我们会总是觉得说,人生要去追求才会有快乐,其实你是多事了。从《楞严经》的角度,你不追求,你该有的快乐还是有,但是你是自在,叫做不随妄转即能转物,就是说,你不去追求它,它就会来追求你,是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你们听得懂吗?
我们为什么在三界里面弄得焦头烂额,活得很不自在,其实你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业力,那占一半而已。我们去执着它,弄得我们很被动,所以我们变成被动式,我们现在变成心随境转,其实境是不能主导我们,是我们自己去攀缘它。
所以《楞严经》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那么自在呢?为什么佛陀的心到了厕所的时候,他能够把厕所的臭味转成甘露呢?阿难尊者问说为什么?佛陀说,我不为它所转,所以它要听我的,它就被我所动。为什么佛陀在受马麦的痛苦的时候,那个马麦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为什么?他同样有一颗心,我们也有一颗心,为什么他那个心能够做如此的操作?为什么我们转不过来?
我们内心的功能,跟佛陀的功能从潜在的功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操作,我们的内心操作错误。我们把内心用来攀缘,结果弄得自己很被动,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搞得全身是业障,这是我们的错误的思考。
所以我们现在要导正我们的错误,就是说当你不求的时候,你的人生慢慢慢慢你开始可以去主导外面了。你去求外境的时候,那就是外境来掌控你了。所以我们人生只有两种情况,看是人生来掌控你,还是你在掌控人生,这两种情况而已,看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这两种的差别在于你对外境的追求,你求得多,你人生就越被动,你就越不自在。所以这个人生是有规则的,你的心就是说,你操作错误你的心就充满了业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确,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如果我们把心当作一台机器的话,其实这个机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的很好,万德庄严。但是我们操作错误的时候,把自己弄得六道轮回了。其实同一台机器,我们的功能一点都没有减少,所以我们成佛之道就是说,当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们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是马上能够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出必有因,因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不迷,不取,不动,他安住在寂静,我们多事,我们去取,然后又创造另外一层业力,然后就生死轮回了。所以这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很重要,它可以把整个生死业力的开关把它关掉。
------
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净界法师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你住在五阴再来调伏五阴,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你就很难修行了。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没什么进步,方法错误!
所谓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解脱的因缘,它当然是往解脱道走。所以这个根本问题,你一旦错了,正如《楞严经》说的:你住在一个五阴的假相来修行,你是虚妄性的。就好像你用沙去煮,它一辈子不可能煮成饭。
五阴身心是生灭性的、是轮回性的,轮回性的东西,你能够修出菩提性出来吗?不可能嘛!
你要产生菩提的果,你必须找到菩提的真因。所以,你如果找不到你的真实心性,那你不可能产生菩提性出来,因为你的因都没有找到,你怎么会有结果出来呢?
《楞严经》的重点,只有一句话,就是让你把心带回家。
外面不是不能去,五阴不是不能面对,但是你要先把心安定了,安住在一念心性,你才有资格谈到面对五阴。你没有找到家之前,你没有资格谈五阴的对治跟调伏。
《楞严经》它是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菩萨一定是先找到你真实的本来面目,安住在不生灭心,观察你自己的生命,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的,那是假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生命,这时候你就掌握了整个《楞严经》的修学了。这个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改变你的心态!
你过去喜欢布施,你还去布施;你过去喜欢放生,你还去放生,统统没有关系。但是你站在一个一念心性的角度来修布施,一念心性的角度来持戒,所有的功德,变成菩提性而不是轮回性,比较大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楞严经》整个修学,其实就是改变一个菩萨的心态。你的心态改变了,你整个生命因缘,就完全改变;你心态不改变,你就很难修行,因为你本质错了,你本质是虚妄性的,你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不可能!
--------
修行人有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净界法师
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
我们希望这一念心不贪求世间五欲的境界,专心来忆念这个佛号,这件事情是很困难的,非常的困难,这件事情是深深地违背我们过去的习气。我们这一念的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本性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念心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我们无量劫在生死中打滚,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这种业力的熏习,就构成各式各样的烦恼。拢总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都是爱着世间的五欲乐,爱着财色名食睡,这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有时候坐下来,凭良心讲,内心当中的等流性,我们要放纵自己的心情,就是这种境界,爱着财色名食睡。
但是我们要转变,要把这种思想转变,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开始要厌弃三界的生死,追求无上菩提,这就是要转变的。这个转变,印祖讲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刚开始在对治那个烦恼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个钢骨,所以修行人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藕断丝连是一个好人,你在世间能够做好人,但是你面对烦恼的时候,你就是想要断它,但是又不忍心断,这样你一辈子修没办法成就。你看看祖师大德的传记,看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尊者阿迦曼传、密勒日巴尊者传,每一个祖师修行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祖师都是有钢骨的,面对烦恼的时候,就是这种境界——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烦恼不能断,要它断。
我们一定要训练这一念心要有一个决断力,就是“精进”。意思是说一意断恶修善,勇悍为性。什么叫精进呢?当然每天拜很多佛也是精进,但是根本来说,你面对烦恼的时候能够勇悍为性,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这个就是精进。你那个意志力,一点都不能动摇的,一点都没有任何人情夹杂在内心里面,这是一个钢骨,这是一个原则。
怎么能成就这样子呢?印祖就讲出一个办法: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要能够成就这个钢骨,印光大师说,“死”字。印光大师的佛堂,他在一个佛像旁边安一个死字。把这个死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这是譬喻把死这件事情,经常地放在眼前,提醒自己!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转)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佛教的因缘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这个生命,我们本来清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出来呢?首先他会得到一个知见,这个知见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活的经验,他可能在生活当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很大的逆境的考验,或者他曾经被骗,他就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他成长过程当中,他得到很多人的资助,他建立的人生观,他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他有幸遇到佛法的启发,他知道人性本来清净,那么他由不同的知见,经过他长时间的这样子思维消化,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引导力量,叫作胜解。.
这就是为什么人会有不同,因为他从他的人生的经验当中,他得到很多的概念,而这个概念他慢慢累积,形成他一种自我意识,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就带动他的身口意三业,他就会讲出不同的话,他会造不同的业,他从事不同的职业等等。那么这种情况他不是一天两天,他会数数的熏习,这个精进他的不断地熏习,点点滴滴的累积,所以你年纪越大,你自我意识,你所成就的思想越坚固。那么由这个思想会产生一个念头,你的一个判断力,那么最后变成一个很坚固的一种胜解的正定,这个到正定就很难改变了,那么这个正定又加强了你的思想。
所以这个八正道的公式,当然它主要是讲佛法,但是这套公式也适用于所有的众生,只是如果他是错误的,把这个正,第一个正改成邪,其它都一样。如果你一开始是邪恶的知见,你就会产生邪恶的思维,邪恶的身口意,邪恶的精进,邪恶的念头,邪恶的禅定,最后又加强你邪恶的思想。所以我们的第一因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会犯罪,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错误的思想,他才会犯罪,佛法认为是从思想去推动你的身口意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随佛出家以后,他前面几年是依止僧团,但是他后来就自己一个人住茅棚了,那么他自己在那打坐修行修了六年,功夫都没有长进,没有长进他很苦恼,他说我修了六年,我的内心我出家的时候遇到事情是起这个烦恼,现在六年后还是起这个烦恼,一点都没有长进,他就想要还俗回家了,这个大慈悲的佛陀看到这件事情,佛陀就现出另外一种行脚比丘的样子,就跑到这个住茅棚的比丘地方说:我是行脚比丘,我可不可以在你这个茅棚跟你借住几天?
这个住茅棚比丘说:欢迎。佛陀所示现的比丘就跟这个比丘两个人就住在一起了,每天陪他打坐,陪他一起吃饭等等。有一天这个佛陀所变现的比丘就跟住茅棚比丘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我们在那打坐,那个环境非常好。这个住茅棚比丘说:好啊。那么这个佛陀化现的比丘就带着这个比丘到了一个海边,然后这个地方很多的石头,他们两个就坐在两个石头上面对大海打坐。
坐着坐着,在沙滩上出现一个乌龟,乌龟在沙滩里面慢慢地走动,慢慢地走动,走动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个野犴,野犴有点像狐狸,比狐狸还小的一个动物。这个野犴看到这个乌龟就过去吃这个乌龟的肉,这乌龟看到野犴一来,就赶紧把这个六根收回去,就住在它的乌龟壳里面去了。佛陀变现的比丘就跟另外一个比丘说:你看这个乌龟很不错,乌龟有护身之铠,野犴不得其便。他说乌龟为什么没有让野犴吃掉呢?因为它知道把六根这个肉把它收起来。
这个比丘得到这个启示以后,他就知道他错了,因为他以前都是空心静坐。空心静坐就是什么都不想,空心静坐你的烦恼会一时的淡薄,但是你没有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所以你空心出来以后,你的烦恼原封不动,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诸法因缘生,我们今生的思想是很多生很多生的累积,就像流水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出改变,它就不会改变。就是说你没有创造一个改变的因缘,你今天就跟昨天一样,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的因缘,所以我们今天内心当中没有修习道法的观照,你今天跟昨天一样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
这个球它滚过来,你中间没有另外踢一个方向,它就是这个方向而已。所以这个比丘他做了一件错事,他以为说坐在那个地方,念念佛,持持咒,然后就大事已办了,那你没有去对治妄想,妄想就跟你出家的时候一样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能量它的方法必须从先圣先贤的经典里面去学习,是这个意思。
-------
关掉生死业力的开关
净界法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修行的因地,我们透过无常,透过无我,观照生灭法,外调,对外境的爱取,内调,对自我的爱取,那么最后的结果,生灭的因缘结束以后,出现不生不灭的寂灭,这个是究竟的快乐。
所以你造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这种是一种不安稳的快乐,就像一个在三界起火燃烧当中的一个快乐,这个快乐是可破坏的。那么涅槃寂静乐是不可破坏的,你得到以后,永久受用。
我们从人天的安乐要转成大乘的菩萨道,这个寂静乐是很重要的,它虽然不圆满,但是它是趋向大乘真空妙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过渡。诸位,我们要知道,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它是后后,后后一定包含前前,后后涵盖前前,它是一个一个系统上去的。
我们可能要把这个寂静的观念说一下。我们会总是觉得说,人生要去追求才会有快乐,其实你是多事了。从《楞严经》的角度,你不追求,你该有的快乐还是有,但是你是自在,叫做不随妄转即能转物,就是说,你不去追求它,它就会来追求你,是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你们听得懂吗?
我们为什么在三界里面弄得焦头烂额,活得很不自在,其实你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业力,那占一半而已。我们去执着它,弄得我们很被动,所以我们变成被动式,我们现在变成心随境转,其实境是不能主导我们,是我们自己去攀缘它。
所以《楞严经》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那么自在呢?为什么佛陀的心到了厕所的时候,他能够把厕所的臭味转成甘露呢?阿难尊者问说为什么?佛陀说,我不为它所转,所以它要听我的,它就被我所动。为什么佛陀在受马麦的痛苦的时候,那个马麦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为什么?他同样有一颗心,我们也有一颗心,为什么他那个心能够做如此的操作?为什么我们转不过来?
我们内心的功能,跟佛陀的功能从潜在的功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操作,我们的内心操作错误。我们把内心用来攀缘,结果弄得自己很被动,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搞得全身是业障,这是我们的错误的思考。
所以我们现在要导正我们的错误,就是说当你不求的时候,你的人生慢慢慢慢你开始可以去主导外面了。你去求外境的时候,那就是外境来掌控你了。所以我们人生只有两种情况,看是人生来掌控你,还是你在掌控人生,这两种情况而已,看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这两种的差别在于你对外境的追求,你求得多,你人生就越被动,你就越不自在。所以这个人生是有规则的,你的心就是说,你操作错误你的心就充满了业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确,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如果我们把心当作一台机器的话,其实这个机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的很好,万德庄严。但是我们操作错误的时候,把自己弄得六道轮回了。其实同一台机器,我们的功能一点都没有减少,所以我们成佛之道就是说,当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们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是马上能够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出必有因,因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不迷,不取,不动,他安住在寂静,我们多事,我们去取,然后又创造另外一层业力,然后就生死轮回了。所以这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很重要,它可以把整个生死业力的开关把它关掉。
------
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净界法师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你住在五阴再来调伏五阴,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你就很难修行了。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没什么进步,方法错误!
所谓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解脱的因缘,它当然是往解脱道走。所以这个根本问题,你一旦错了,正如《楞严经》说的:你住在一个五阴的假相来修行,你是虚妄性的。就好像你用沙去煮,它一辈子不可能煮成饭。
五阴身心是生灭性的、是轮回性的,轮回性的东西,你能够修出菩提性出来吗?不可能嘛!
你要产生菩提的果,你必须找到菩提的真因。所以,你如果找不到你的真实心性,那你不可能产生菩提性出来,因为你的因都没有找到,你怎么会有结果出来呢?
《楞严经》的重点,只有一句话,就是让你把心带回家。
外面不是不能去,五阴不是不能面对,但是你要先把心安定了,安住在一念心性,你才有资格谈到面对五阴。你没有找到家之前,你没有资格谈五阴的对治跟调伏。
《楞严经》它是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菩萨一定是先找到你真实的本来面目,安住在不生灭心,观察你自己的生命,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的,那是假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生命,这时候你就掌握了整个《楞严经》的修学了。这个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改变你的心态!
你过去喜欢布施,你还去布施;你过去喜欢放生,你还去放生,统统没有关系。但是你站在一个一念心性的角度来修布施,一念心性的角度来持戒,所有的功德,变成菩提性而不是轮回性,比较大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楞严经》整个修学,其实就是改变一个菩萨的心态。你的心态改变了,你整个生命因缘,就完全改变;你心态不改变,你就很难修行,因为你本质错了,你本质是虚妄性的,你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不可能!
--------
修行人有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净界法师
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
我们希望这一念心不贪求世间五欲的境界,专心来忆念这个佛号,这件事情是很困难的,非常的困难,这件事情是深深地违背我们过去的习气。我们这一念的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本性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念心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我们无量劫在生死中打滚,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这种业力的熏习,就构成各式各样的烦恼。拢总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都是爱着世间的五欲乐,爱着财色名食睡,这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有时候坐下来,凭良心讲,内心当中的等流性,我们要放纵自己的心情,就是这种境界,爱着财色名食睡。
但是我们要转变,要把这种思想转变,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开始要厌弃三界的生死,追求无上菩提,这就是要转变的。这个转变,印祖讲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刚开始在对治那个烦恼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个钢骨,所以修行人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藕断丝连是一个好人,你在世间能够做好人,但是你面对烦恼的时候,你就是想要断它,但是又不忍心断,这样你一辈子修没办法成就。你看看祖师大德的传记,看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尊者阿迦曼传、密勒日巴尊者传,每一个祖师修行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祖师都是有钢骨的,面对烦恼的时候,就是这种境界——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烦恼不能断,要它断。
我们一定要训练这一念心要有一个决断力,就是“精进”。意思是说一意断恶修善,勇悍为性。什么叫精进呢?当然每天拜很多佛也是精进,但是根本来说,你面对烦恼的时候能够勇悍为性,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这个就是精进。你那个意志力,一点都不能动摇的,一点都没有任何人情夹杂在内心里面,这是一个钢骨,这是一个原则。
怎么能成就这样子呢?印祖就讲出一个办法: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要能够成就这个钢骨,印光大师说,“死”字。印光大师的佛堂,他在一个佛像旁边安一个死字。把这个死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这是譬喻把死这件事情,经常地放在眼前,提醒自己!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