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吧 关注:12,767贴子:73,834
  • 0回复贴,共1

诸子人物志——公孙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前250年),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家学派核心思想家,以“白马非马”“离坚白”等命题著称。其学说聚焦名实关系之辩,开创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系化研究之先河。《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其中《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构成其逻辑哲学的主体框架。
公孙龙思想体系以“审名实”为方法论基础。在《白马论》中,他通过“马者所以命形,白者所以命色”的范畴划分,论证“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的命题,揭示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逻辑矛盾。这种对共相与殊相关系的辨析,实质是通过语义分析解构日常语言中的概念混淆,其逻辑严密性可与古希腊麦加拉学派相颉颃。
“离坚白”理论进一步展现其认识论立场。公孙龙在《坚白论》中提出“视不得其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感觉器官的差异性导致属性认知的分离性。此说虽被荀子批评为“惑于用实以乱名”,却客观上触及西方哲学中“qualia”(感受质)问题的雏形,体现战国时期抽象思辨的深度。
公孙龙学说的认识论突破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将语言分析引入哲学讨论,确立“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模型;其二,揭示概念实体化导致的逻辑悖论,如《通变论》中“二无一”命题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辩证考察;其三,构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符号哲学体系,预示现代语义学的某些基本特征。
在战国思想谱系中,名家学说因过度关注逻辑形式而遭实用性质疑。《庄子·天下》篇指其“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史记》亦载邹衍批评公孙龙“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然其理论价值在汉代以降逐渐显现:魏晋时期欧阳建《言尽意论》吸收其名实观,宋明理学“理一分殊”命题亦隐含对其逻辑遗产的转化。
思想史维度观之,公孙龙的贡献在于:第一,确立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分析范式,其命题建构方式直接影响后期墨家《墨辩》体系;第二,推动哲学讨论从伦理实践向概念思辨转型,为稷下学宫“辩士”群体提供方法论基础;第三,其极端化论证策略客观上暴露语言符号的局限性,促使儒家提出“正名”理论加以回应。现代学者通过非经典逻辑模型重构其命题系统,揭示其学说在多值逻辑领域的超前性。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8 02: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