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吧 关注:9,773贴子:191,690
  • 0回复贴,共1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第十章(节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尽管生员名额的增加确实不多,然而卖官鬻爵却很盛行。这种办法始于明朝,曾为清朝早期的统治者广泛采用,到19世纪初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又大肆推行。起初采取这种做法是为了使官员来源多样化和保持平衡,可是后来政府的动机就完全是出于财政目的。为了便于卖官,官价往往打九折。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总数达53.4万名,而在太平军起义之前还只是35.5万名。[lbk]lbk[rbk]5[lbk]rbk[rbk]1860年以后,通过捐官途径的四品到七品地方官多于通过科举的正常途径得官的人数。
——————————分割线—————————
在文人阶层内部,各等级文人的增加也不平衡。在太平军起义之前,110万名有功名和官衔的人当中有12.5万名,即11%,至少是贡生或贡生以上,因此这些人属于真正的上层。有功名和官衔的总人数的32%,即35万人,是捐纳者;在更有影响的官员和有官衔的人当中,这个比例高达50%。太平军起义以后,145万有功名和官衔的人当中有20.4万人,即14%,至少是贡生,他们属于上层绅士。其中53万人的地位,即总数的36%,是新近捐纳的。在官吏和有官衔的人当中,捐纳的比例高达66% 。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8 11: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