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献一策”:《关于保护和建设南阳丰山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议》
丰山位于南阳城北,西接蒲山,东临白河,海拔225米,古为南阳名景,位居南阳九架孤山之首。丰山不高,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气很大。南阳丰山是一座充满丰厚历史文化的名山,是一座神奇之山,亟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恢复和传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南阳丰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治理,做好古树名木、竹林花草等绿色植被的恢复和重建,保护好千年古柏、丰山石狮、丰山溶洞、清泠渊等名胜遗迹,做好丰山古庙的保护和建设,恢复和打造“耕父碑”、“清泠渊”、“丰山霜钟”等石刻,按照历史原貌对丰山山体进行修复,查阅和发掘南阳丰山相关的古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建馆立院,以实物、图文、影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现南阳丰山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谋划实施好南阳丰山生态公园,建设好和打造好南阳丰山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名胜景观。
南阳丰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五大神山之一。据载:南阳丰山上有九口钟,每当霜降时节时,就会自己发出钟鸣,史称“霜钟自鸣”。《山海经》、《庄子》、《汉书》、《吕氏春秋》、《搜神记》、《淮南子》、《南都赋》等古籍,都有关于南阳丰山的记载。丰山霜钟、霜钟自鸣、白龙鱼服、北人无择、丰山之盟、雍和神、耕父神等典故成语、神话故事,均来源于南阳丰山。历史上,李白、孟浩然、元好问、张衡等文人墨客多次登临丰山,赋诗题咏,留下不朽名作。唐朝以降,丰山之盛,蔚为壮观。南阳丰山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传说和两千年的文字记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上天和远祖留给南阳人民的文化瑰宝。
丰山之巅原有庙宇,茂林修竹,山下小径蜿蜒盘升。丰山东麓有摩崖石刻“清泠渊”三字,该石窟上方原有摩崖石刻、石窟造像很多,如“耕父”碑,多为唐宋元明清的游人所题。丰山南麓原有奶奶庙大殿三间,戏台一座。庙前岩石雕刻麒麟送子一对,高数尺,现存南阳汉画馆。清泠渊位于丰山脚下,是白河回旋处的一个深潭。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山采石时,丰山发现巨大溶洞,洞内有石乳、石柱、石笋、石幔等。入霜时节,朔风乍起,风过溶洞,石壁震颤,发出钟鸣之声,这便是古代相传“丰山霜钟”、“霜钟自鸣”的来历。丰山还发现有远古时期的石刀、石斧、石铲、石錾等。《山海经》记载丰山有四奇:雍和神兽、耕父神、九尊霜钟、清泠渊。南阳丰山主要景点遗迹有:千年龟柏,丰山古庙,丰山石狮,清泠渊,庙碑,耕父碑,丰山溶洞,山泉,石窟造像,摩崖石刻等等。
附:南阳丰山相关历史文化资料
(1):《山海经》关于南阳丰山的记载: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2):东汉·刘向《说苑》关于南阳丰山的记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泠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
(3):《庄子》关于南阳丰山的记载:《庄子•让王》中记载北人无择(复姓北人,名无择)“因自投清泠之渊”的故事:舜想禅让天下与北人无择。北人无择却说:“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他奔向丰山下的清泠渊,投水自尽了。此故事在《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离俗》、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齐俗训》和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复姓》也有相似的记载。
(4):东汉·张衡《南都赋》:耕父扬光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唐代·李白《游南阳清泠泉》: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幸逢孟轲赏,不愧微子魂。唐代韩愈《上贾滑州书》:“丰山上有钟焉,人所不可至,霜既降,则铿然鸣;盖气之感,非自鸣也”。金朝·元好问《丰山怀古》: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元代王仲泽赋诗:霜清丰山白水收,翠华全在竹园头。赋诗鞍马渐真尝,载酒林泉阻胜游。野色自随人意远,夕阳应为鸟声留。仙源回首旌旗歌,一笛西风唤客愁。清代吴江沈彤《游丰山》:晨起寻丰山,登降恣幽讨。山头灌莽深,山根浅水抱。清泠杳无渊,更莫拾朱草。髣髴霜鸣钟,指点数亦少。名迹总荒芜,旧刻空文藻。延伫增感叹,去去苍烟绕。
(5):晋朝《异物志》、唐朝《历代名画记》关于南阳丰山的记载:“张衡家乡丰山脚下有一潭,潭里住一怪兽,狰狞可怕。兽常爬到水边的石头上玩,张衡来到潭边欲画兽,怪兽见他即躲进水中。后张衡听说原来这怪兽不怕人,但怕人画它。就生一计,再见兽暗用脚趾在沙地上画出怪兽的形象……”
(6):《中华历朝兴王通鉴》关于南阳丰山的记载: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喾,曾为帝女讲解丰山的故事:“次日,帝喾等又起身向南行,逾过了一座大山。只听见远远有一种声音摇荡上下,断续不绝,仿佛钟声一般。帝喾便问左右道:‘何处撞钟?’左右道:‘在前面山林之内。’帝喾道:‘前面是什么山?’左右道:‘听说是丰山。’帝喾恍然道:‘朕知道了。’就向帝女说道:‘这个钟声不是人撞而响的,是自己会响的。朕听说这座丰山上有九口钟,遇到霜降,则能自鸣。现在隆冬夜半,外边必定有霜了,所以它一齐鸣起来,这个亦是和昨日所说的磁针一样,物类自然的感应,不可解的一种道理。’帝女和常仪仔细听了一会儿,果然那个声音没有高低轻重,不像是人撞的,都说道:‘奇怪奇怪!’……”
(7):唐代乔潭《霜钟赋》:南阳丰山,有九钟焉,霜降则鸣,斯气感而应也。潭忝预少宗伯达奚公特达之遇,擢秀才甲科,庶几人间有是誉处。然南阳即公隐居之旧地也,故为《霜钟赋》,以广知音。词曰:丰山之峰,巉岩积翠之石,森爽凌寒之松,上无鸟飞,下无人踪,深杳杳以静谧,有天然之古钟。两栾神资,九乳灵化。宁失制于侈弇,岂遗音于窕摦?每虡器以自闲,常宿悬而不下,动于耳而藏于心,必高秋之良夜。于是泬寥兮日暮而天晶,萧瑟兮霜落而风清。爽气无联,前来满盈。跳然出复,铿尔有声。信不击而不考,能大鸣而小鸣。始则含胡拥郁,旋复充诎纡闲。若往若还,徘徊其间。尔其舒肆奔放,长齐远畅,乍浮空以纡馀,更触物而浏亮。入林萧萧,在水汤汤,泛滥浅濑,联绵疏篁。夜鹤怨兮弥苦,寒猿悲兮更长。馀韵舂容,随风悠扬,绕于洞庭,浮于潇湘。梧楸纷以离披,兼葭飒其苍苍。及夫夜已艾兮弥静,山无人兮月冷。初肃肃而自凄,复硠硠而虚警。其动愈出,其来甚徐,合于元化,游于太虚。转远而尽,谁知所如?卿独立以倾听,恍若失其踌躇。听不及已,想存其馀。方其寒气晓集,锵然应急,发越林峦,周流井邑。前声未尽,后韵相及。羁臣之空馆屡来,思妇之高楼偏入。莫不恍然惊梦,歔欷掩泣。夫钟之应霜也,应以无心;士之知已也,贵其知音。不鼓而鸣者其声远,不言而信者其分深。故自然之声,无假于烦手,特违之分,不资于胜口。吾欲征华钟,喻良友;怀音渊默,藏器虚受。可以适南阳,待清霜之一扣。乱曰:风籁起兮喧长簿,霜钟鸣兮动哀壑;合大块兮声无作,虽有闻兮常寂寞。
(8):清代吴江沈彤《游丰山记》:“余少时读韩史部文,知世间有所谓丰山者,人所不可至。其上有钟,霜既降,则铿然鸣。后考诸《山经》,又有所谓清泠之渊,耕父常游处者;有朱草,食之可仙;雍和之兽,赤目,赤喙,黄身,状如猿。皆在是山。而霜鸣之钟,亦且九焉。以为此奥区神皋,信非人所可至也。今年,余授经南阳太守何公官廨(xiè)。至数月,泛览图记,乃知所谓丰山者,近在城北三十五里可游览。喜甚,遂以诘。朝挈壶载笔,从弟子积庆骑而往。至则与其山人披灌莽、履攒石、走危蹊,升降环周,冀得尽探其胜。而按眺所及,无有深谷、灵岩可以发奇卉、宿异兽。山之东,石壁峭竖,鑱(chán)其上曰‘清泠渊’,然浅水环之而已。壁间多洞穴,形广圆,若钟。悉数之,亦不得九,其感霜鸣与否,竟莫有闻者。余甚惑焉。或以为传记之言夸诞不足信;或以为地理神物潜见有时,古今安得尽同?是二说者,盖皆有之。不然,岂果为神山,人终不可至。而兹非真耶?俯仰踌躇,中心惘惘。虽然,余自具区而来,北济大江,望金陵诸山。逾(yù)淮浮河,西瞻邹峄(yì)。径泗水,过菏泽,南绝河汴,迆(yǐ)西涉颍汝。入首山,渡嗤水,行方城之下。舟车所历,皆号称诡异、幽奇之境,曾不得有流连弥日者。今斯游也,迎日而出,踏月而返,纵心搜讨,不为事牵。闻见不相应,则朋侪(chái)论辩,对酒往复,赋诗伸怀,较曩者道路时,其亦可谓乐亦。是以不容不记雍正元年四月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