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作聪明和自以为是的标榜毫无意义。自我意识是认知的开始,也是入象的开始。
知是以不知,所以自知。不知是以知,所以自是。知不知,自知。不知知,自见自是。知也不知,不知也不知,一无所知,复归于朴。愚者自朴,智者自智,道者损智归朴。愚者,智者,道者,皆是一无所知者,何必自生分别心,这就是由朴生智之为亡为。无知保朴,知则入象,见素保朴以尊道贵德,亡为亡欲才能保朴。
无知覆盖整个宇宙,因此有知永远小于无知,贵、大、上皆是自见自是,皆是无知之贵,无知之大,无知之上。见小曰明,见大则入象。见道者是入象者,得道者是入象之执者。
咎莫大于欲得。得,贪欲之念。得者无道无德。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入象者不知其所执,入执者不知其所象。
无执则无象,无象则无知,无知则无大,无大则无贵,无贵则无求,无求则无得,无得则无失,以此则无分别心。
所谓得道者,皆是自生妄念之执迷不悟者,得者必无道。以得道制造偶像,以此得众人之所拜,皆是名利之徒。
道德存,名利不生。道德亡,仁义生,名利生,分别心自生,则产生贵大上而有所求有所得。
道亡生利,追名逐利必建德,所建之德乃下德,所修之德也是下德,实则无德,所以叫建德若偷,道德存,名利不生,道隐亡名,上德不显,所以建德者就是贼。贪欲生,道德亡,所以要建德。
修道?修德?为何要修?有所为便是贪欲所致失道失德后的行为,见素保朴自然不失道德。为何会失道德?因贪欲所致,欲生成势,势成道亡。
人们为何要积德,并且常说的积德是积阴德,为何不是积阳德,得是阳,失是阴,就是因为自身索取太多,所以修道修德以建德,才要积阴德,所以老子说这些人是贼子。此阴德和阳德,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人性本贪而求得,所以多数时候积的德都是阳德。之所以要积阴德,就是平时积的阳德太多,也就是平时得到的太多了,所以才要积阴德之失,而这种积阴德之失,又改叫做施,成了施恩而建德了。
对于“得”,王弼注解也是有大错误的,他说德者,得也。这纯属歪曲老子思想。
得者,无道无德之人也,无德才能有所得,有德则无所得。这也是两性关系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根源,皆来自人性本贪。所以要化解矛盾,必然反人性,也就是反贪欲。人际关系如果双方都没有自知之明,那就执于得而战,战则亡,亡则分。
得,贪欲之代名词,人性本贪,所以自见自是而不自知,执迷于得而有德的谬论。
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欲得。所以咎从一开始就同时产生了,祸根从一开始就有了,这就是福祸相依,悲喜同门。如果不欲得,那男人和女人就没有必要在一起,所以以道论情则情亡,以道论婚则婚亡,所追求的物质,以道论也要亡。以道论万物则万物亡,只因万物只是道之表象。所以论婚姻幸福,只有两个弱智的人结婚才是最幸福的。
表象存而道亡,表象亡而道存。求象无道,有道无象,大象无形。知我者希,责我者贵。如果没有强大内心接受本质,就不要论道了,而是论贪欲之象。
好是得,不好是失,求得就是求私欲。求私欲也就进入得而有德的谬论。夫妻关系之所以破裂,就是求得之欲反伤其身的结果,伤人伤己。所有离婚的夫妻,用这条原理都能解释得通,要么是单方过欲,要么是双方都过欲,通常都是双方过欲造成,只因人性本贪。
情感矛盾,生活矛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的根本原因,皆是求得之贪欲所致。由于人过度重视自尊和虚荣,因此很少有人认识到自己的贪欲。也不会承认自己的贪欲,只会指责对方不足,因为求得是人之本性。若能去除自身无畏的虚荣和自尊,生活也就更多点真实。
所以活在现实生活通常不能讲“道”理,只能讲表象和贪欲。但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以讲道理自恃,所讲之道理犹如德之下德,因此多数人都在建德修德。人人以讲道明理自恃,事实上有部分人讲的是贪欲。
追求不自然,才能体验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得而喜,失而悲,福祸相依,悲喜同门,悲喜都不是自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精神痛苦,体验悲喜之后,快乐和痛苦消失,体验感也消失了,没有悲喜体验感,也就回归自然了。
知是以不知,所以自知。不知是以知,所以自是。知不知,自知。不知知,自见自是。知也不知,不知也不知,一无所知,复归于朴。愚者自朴,智者自智,道者损智归朴。愚者,智者,道者,皆是一无所知者,何必自生分别心,这就是由朴生智之为亡为。无知保朴,知则入象,见素保朴以尊道贵德,亡为亡欲才能保朴。
无知覆盖整个宇宙,因此有知永远小于无知,贵、大、上皆是自见自是,皆是无知之贵,无知之大,无知之上。见小曰明,见大则入象。见道者是入象者,得道者是入象之执者。
咎莫大于欲得。得,贪欲之念。得者无道无德。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入象者不知其所执,入执者不知其所象。
无执则无象,无象则无知,无知则无大,无大则无贵,无贵则无求,无求则无得,无得则无失,以此则无分别心。
所谓得道者,皆是自生妄念之执迷不悟者,得者必无道。以得道制造偶像,以此得众人之所拜,皆是名利之徒。
道德存,名利不生。道德亡,仁义生,名利生,分别心自生,则产生贵大上而有所求有所得。
道亡生利,追名逐利必建德,所建之德乃下德,所修之德也是下德,实则无德,所以叫建德若偷,道德存,名利不生,道隐亡名,上德不显,所以建德者就是贼。贪欲生,道德亡,所以要建德。
修道?修德?为何要修?有所为便是贪欲所致失道失德后的行为,见素保朴自然不失道德。为何会失道德?因贪欲所致,欲生成势,势成道亡。
人们为何要积德,并且常说的积德是积阴德,为何不是积阳德,得是阳,失是阴,就是因为自身索取太多,所以修道修德以建德,才要积阴德,所以老子说这些人是贼子。此阴德和阳德,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人性本贪而求得,所以多数时候积的德都是阳德。之所以要积阴德,就是平时积的阳德太多,也就是平时得到的太多了,所以才要积阴德之失,而这种积阴德之失,又改叫做施,成了施恩而建德了。
对于“得”,王弼注解也是有大错误的,他说德者,得也。这纯属歪曲老子思想。
得者,无道无德之人也,无德才能有所得,有德则无所得。这也是两性关系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根源,皆来自人性本贪。所以要化解矛盾,必然反人性,也就是反贪欲。人际关系如果双方都没有自知之明,那就执于得而战,战则亡,亡则分。
得,贪欲之代名词,人性本贪,所以自见自是而不自知,执迷于得而有德的谬论。
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欲得。所以咎从一开始就同时产生了,祸根从一开始就有了,这就是福祸相依,悲喜同门。如果不欲得,那男人和女人就没有必要在一起,所以以道论情则情亡,以道论婚则婚亡,所追求的物质,以道论也要亡。以道论万物则万物亡,只因万物只是道之表象。所以论婚姻幸福,只有两个弱智的人结婚才是最幸福的。
表象存而道亡,表象亡而道存。求象无道,有道无象,大象无形。知我者希,责我者贵。如果没有强大内心接受本质,就不要论道了,而是论贪欲之象。
好是得,不好是失,求得就是求私欲。求私欲也就进入得而有德的谬论。夫妻关系之所以破裂,就是求得之欲反伤其身的结果,伤人伤己。所有离婚的夫妻,用这条原理都能解释得通,要么是单方过欲,要么是双方都过欲,通常都是双方过欲造成,只因人性本贪。
情感矛盾,生活矛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的根本原因,皆是求得之贪欲所致。由于人过度重视自尊和虚荣,因此很少有人认识到自己的贪欲。也不会承认自己的贪欲,只会指责对方不足,因为求得是人之本性。若能去除自身无畏的虚荣和自尊,生活也就更多点真实。
所以活在现实生活通常不能讲“道”理,只能讲表象和贪欲。但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以讲道理自恃,所讲之道理犹如德之下德,因此多数人都在建德修德。人人以讲道明理自恃,事实上有部分人讲的是贪欲。
追求不自然,才能体验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得而喜,失而悲,福祸相依,悲喜同门,悲喜都不是自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精神痛苦,体验悲喜之后,快乐和痛苦消失,体验感也消失了,没有悲喜体验感,也就回归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