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吧 关注:1,536贴子:4,853
  • 0回复贴,共1

序 赵敏俐(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健顺试图从音-义、音-诗、音-乐三个方面阐释吟诵在中国文化中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不仅从学理上回答了古诗文为什么要吟诵,吟诵“九法”的要义;反过来,也从一个新的角度、亦即声音的角度来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语言、文学与音乐。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文学、语言学和音乐学等学科理论体系之建立,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关注是不够的。目前,这几个学科都有人在这方面进行反思。而吟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三者综合在一起的切入点。由于吟诵是汉诗文的独特传统,它展现了汉语雅言的原生的活态,它影响了汉诗文文体形式的生成,它和音乐有特别紧密的结合,所以对于吟诵的研究,客观上对于汉语、汉文、汉族音乐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健顺从研究吟诵的角度入手,发现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如汉语的音义关系对于西方现代语言学“任意性原则”的突破;汉诗的读法对作品含意理解的影响;上古汉语“四声”与“五音”的对应关系。健顺在这些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如健顺推测,上古汉语有音高型声调特征,“汉语音乐基本上不像西方音乐那样具有脱离语言的独立意义,因此器乐曲的传统非常弱,歌曲的传统非常强。”这些看法,都与现代主流的观点和研究结论不全相符。对健顺所提出的这些观点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可能也要假以时日,但是他的研究进一步启示我们,吟诵这一文化现象所以存在于漫长的古代社会,它所以成为一种综合了语言、文学和音乐的文化表现形态,必有其重大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健顺所以如此热衷地研究和传承吟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理想。吟诵作为中国古代的读书方式,有加强记忆、激发兴趣、正音识字、深化理解、开启创作等功能,它的教育学意义,当代学者已经多有阐述,这也是健顺这些年所以坚持在中小学开展吟诵的原初动力,因为它的确可以有效地补充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之不足,提高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有助于解决当下古诗文教学效率不高的老大难问题。在推广吟诵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他认为,古诗文是优秀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精神的表达。学习古诗文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读书识字、学习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而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而通过吟诵法来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词汇、意象、内容、情感,有助于培养人的精神品格。就这样,他把最初的吟诵教育理想纳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更高的人生理想中来。正是有这样的崇高理想,健顺十几年来投身其中而乐此不疲。他把传承吟诵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不惧任何困难勇往直前,他是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 健顺曾经是我教过的本科学生,以后我又做过他的博士后合作导师,现在我们则是同事,共同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但是在传承和推广中华吟诵方面,他却远远走在了我的前面。他是一个为理想和信念而执着的人。走在了这条路上,他便义无反顾。这部著作,包含了他多年学习研究吟诵的心血。写完之后,他先拿给我看,并让我作序。我先睹为快,多有所获,也深受启发,于是把我的阅读心得略述如上。我期望他继续努力,在吟诵的研究和传承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8 20: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