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50贴子:207,076
  • 0回复贴,共1

编写地方志需要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承载着记录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重任,对于资政、育人、存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编写地方志是一项严肃且意义重大的工作,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志书的质量和价值。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
编写地方志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正如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准确把握重大事件,鉴别历史资料,科学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例如,在记述历史事件时,要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二)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编写地方志的灵魂所在。要充分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客观记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地方志要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就必须如实记录历史和现状,让读者能够从志书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决策提供参考。比如,在记载当地工业发展时,既要记录成功的企业和项目,也要如实反映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在编写过程中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地方志也要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是地方志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例如,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丰富地方志的表现形式,提高其可读性和传播力。

(四)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
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文化工程,关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只有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编写地方志,才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志书。从资料收集、内容编纂到审核校对,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确保志书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二、严守志体
(一)记述真实,避免妄加分析
志书的记述要真实,是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妄加分析。在一些方志初稿中,存在将志书写成史体的情况,即记述事件时先分析背景和条件,再记发展过程,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然而,志书与史书有明确的区别,史书重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而志书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系统资料。所以,志书应如实记录事件本身,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反映规律,但不总结规律
志书要反映事物的规律,但不应专门去总结规律。只需以科学的方法,把各行业各事物的原本始末记述清楚,规律便寓于记事之中。研究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专门学科、专门论著的任务。例如,在记载当地农业发展时,详细记录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技术应用等情况,读者自然能够从中发现农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三)只记事业本身,不作专业知识介绍
编写地方志只需把每一行业、每项事业的发展脉络记述清楚即可,不必作专业知识介绍。即使是非常专业的行业,如电影志,也只需记录电影行业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代表人物等,而无需对电影制作的专业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可以使志书更加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四)重在自身行业或事业记述,少记间接关系事物
志书应重点记述自身行业或事业的情况,对于有间接关系的事物要少记或不记。这样可以保证志书内容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避免内容过于繁杂。比如,在编写教育志时,应主要记录本地教育机构、教育政策、教育成果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与教育间接相关的文化活动等可以适当简略记载。

(五)写出事物的动态,避免静态记录
志书要写出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把事物记成死的静态的东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记录事物的动态变化,才能让读者了解事物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例如,在记载城市建设时,要记录城市规划、建筑施工、人口变迁等方面的动态过程,展现城市的发展变化。
(六)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
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可以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在记述事物时,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情况,又要从微观上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详细描述。例如,在记载当地经济发展时,既要统计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等宏观数据,又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剖析,以点带面,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
三、采用史笔
(一)文字表述用史笔
文字表述采用史笔是对新方志编者的最基本要求。语言要简明、准确、流畅,文字要精练、朴实、无华。“辞达而已矣。”志书的文字应简洁明了地表达内容,避免冗长、复杂的表述。同时,要确保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使用模糊、歧义的词汇。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记录,不夸大、不缩小。

(二)秉笔直书,直言记载史实
史笔也称秉笔直书,是史志家直言记载史实的一种笔法。历代修志多推崇“秉笔直书”,如元杨敬德在《赤城元统志序》中提出志书的记载应坚持“直笔”,以求能够“传信”。编写地方志要如实记录历史和现状,不虚美,不隐恶,更不能按主观需要剪裁客观事实。真实性是志书代代传承接续的基础。例如,在记载当地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时,要如实记录灾害的发生时间、范围、损失等情况,为后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四、遵循其他相关原则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时空界限明确;事以类从,类为一志;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述而不论。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横排门类可以使志书的内容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查找和阅读;纵述史实则能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脉络。

(二)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要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三)存真求实,确保质量
存真求实是志书编纂的核心原则之一。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只有保证志书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发挥其资政、育人、存史的作用。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对资料进行严格的考证和核实,确保资料来源可靠。

(四)越境不书与生不立传
严格限制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记述,但也不要绝对化。对于一些与本地有密切关联的跨区域事件或人物,可以适当进行记述。同时,修志一般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即不为在世的人立传。这是为了保证人物传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因人物尚在人世而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编写地方志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严守志体、采用史笔以及其他相关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地方志,为地方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彰往而察来”,一部优秀的地方志能够让后人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成为地方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见证。


IP属地:河南1楼2025-04-09 12: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