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观音岩
历史背景:
观音岩道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由江西广昌人罗公致福建立,最初名为“凤桑观”。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因罗公致福治愈惠帝重病而被赐号“真人”,道观更名为“泰源观”。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著名道士陶弘景扩建道观,增设“三清殿”。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慧锷僧人将观音佛像供奉于此,道观再次更名为“观音岩”。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道观达到全盛,拥有九殿、七亭、一楼、一阁、三洞。
南宋时期,道观毁于兵火,但在明朝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由冯翊真人重建。
清朝乾隆帝下江南时,曾亲笔御书“根不染尘”,留下墨宝。
尽管历经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道观依然保留了南北城门等古迹。
如今,在宗教政策的支持下,观音岩道观已恢复修葺,成为集自然风景、历史古迹、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历史背景:
观音岩道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由江西广昌人罗公致福建立,最初名为“凤桑观”。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因罗公致福治愈惠帝重病而被赐号“真人”,道观更名为“泰源观”。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著名道士陶弘景扩建道观,增设“三清殿”。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慧锷僧人将观音佛像供奉于此,道观再次更名为“观音岩”。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道观达到全盛,拥有九殿、七亭、一楼、一阁、三洞。
南宋时期,道观毁于兵火,但在明朝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由冯翊真人重建。
清朝乾隆帝下江南时,曾亲笔御书“根不染尘”,留下墨宝。
尽管历经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道观依然保留了南北城门等古迹。
如今,在宗教政策的支持下,观音岩道观已恢复修葺,成为集自然风景、历史古迹、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