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端:常规产品,却突然违规】
这是一款外观设计颇具时尚感的手机壳,在平台上被不少用户称为“海莉同款”。产品上架后一段时间销量稳定,却突然接到了平台的商品监管通知。平台判定该商品存在“未填写资质证号”的问题,随即做出商品下架处理。商家初步查看时一头雾水——这只是一个手机壳,何来资质证号一说?
【转折:背后附带唇膏,惹出麻烦】
问题的关键,出现在手机壳背面附带的唇膏配件上。虽然整体仍然是3C配件类目,但平台在排查中,将商品整体性质判定为“化妆品类目”。依据该类目的要求,该商品必须上传相应资质编号,否则即为违规。
但事实上,这款商品的核心功能始终是手机壳,唇膏只是附带设计,并不构成单独售卖。商家第一时间发起了申诉,结果却是“秒失败”。平台并未接受商家的解释,系统认定逻辑已经“锁死”。
【高潮:沟通反馈中的细微转机】
在初步申诉失败后,商家并未放弃,通过平台的反馈渠道进行了深入沟通,并对商品的性质进行了事实澄清。平台在复核中发现,此类设计在市面上存在一定普遍性,而多数并未被归类为化妆品。最终,监管决定被撤销,商品恢复正常。
【结尾:类似产品,排查风险高】
这一案例也反映出一个普遍问题——此类“跨界设计”产品,在平台排查中往往被误判为其他类目,极易触发合规风险。一旦进入系统排查通道,即便只是配件设计,也可能被整体归类进高要求类目,商家需对此类“细节”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