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宝鸡联坛耆宿吕公元亨先生
郑鼎文
今天上午,我们一行数人,前往本县京当镇衙里村吊唁吕公元亨先生。到达后,我们随着他的三个儿子来到他家,在灵堂里上香,行三鞠躬礼,表示深切的致敬和怀念之情。
吕公元亨先生是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首任会长、宝鸡联坛耆宿,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8日寿终正寝,与世长辞,享寿八十八岁。
先生生于1938年11月,岐山县京当镇衙里村人。少怀壮志,1954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历任农技岗位,以毕生心血耕耘三农事业。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尤擅新闻报道,其精妙短文常见诸报端,以文心墨韵浸润乡邦。
2004年,先生以花甲之龄聚西岐联家,创岐山楹联诗词学会。首倡"联教先行"理念,主编《中国对联集成·岐山卷》,创办《西岐联韵》期刊,组织"周风联韵"系列活动,率众问鼎全国楹联赛事。其间更以"仕途宦海宜清淡;尘世人心须净明"之警世佳构镌刻赣南。以《联苑拾趣》《联文趣话》等著述传薪后学。三秦联坛授予他首届孙髯翁奖,"宝鸡联坛十老"殊荣实至名归。
先生为人谦和若竹,治学严谨如松。半世笔走龙蛇,千副佳联承周礼遗风;廿年呕心沥血,一支劲旅壮西府文脉。今虽鹤驾蓬莱,然其"联墨双修"之训犹在耳畔,其创办之《联颂岐伯》等典籍永存世间。
我与先生认识、交往虽迟,但“心有灵犀一点通”,交谊甚深。记得2009年春,我的拙作《凤鸣岐山》问世后,先生非常欣赏,说他怎么也写不出来。有一次他的在报社工作的儿子回家看望他。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立即打电话给我,要我带几本书送给他的儿子,让其有所了解。不久他又亲自撰稿,推介我的这本书,其文章不久发表于《宝鸡日报》。后来我又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周公演义》。他看后又很赞赏,在《宝鸡日报》发表了推介文章,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他还手把手教我写楹联,推荐我加入市省楹联诗词协会,可惜我对平仄之道始终未能掌握,只好作罢。此后我们成为好友。我每创作一本书,都要送他,他也一直鼓励我写下去。后来我发起成立岐山周文化研究会,还聘请他担任了顾问。
按他的体质,本来还可以再享天年,不幸去冬不慎摔了一跤,还做了手术,此后身体每况愈下。不过,能活到88岁的人也不多,也可以算是福寿绵长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德才兼备,还教子有方,三个儿子个个是栋梁之材,被人传为美谈。
安息吧,吕公元亨先生。

吕公元亨先生遗像
郑鼎文
今天上午,我们一行数人,前往本县京当镇衙里村吊唁吕公元亨先生。到达后,我们随着他的三个儿子来到他家,在灵堂里上香,行三鞠躬礼,表示深切的致敬和怀念之情。
吕公元亨先生是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首任会长、宝鸡联坛耆宿,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8日寿终正寝,与世长辞,享寿八十八岁。
先生生于1938年11月,岐山县京当镇衙里村人。少怀壮志,1954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历任农技岗位,以毕生心血耕耘三农事业。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尤擅新闻报道,其精妙短文常见诸报端,以文心墨韵浸润乡邦。
2004年,先生以花甲之龄聚西岐联家,创岐山楹联诗词学会。首倡"联教先行"理念,主编《中国对联集成·岐山卷》,创办《西岐联韵》期刊,组织"周风联韵"系列活动,率众问鼎全国楹联赛事。其间更以"仕途宦海宜清淡;尘世人心须净明"之警世佳构镌刻赣南。以《联苑拾趣》《联文趣话》等著述传薪后学。三秦联坛授予他首届孙髯翁奖,"宝鸡联坛十老"殊荣实至名归。
先生为人谦和若竹,治学严谨如松。半世笔走龙蛇,千副佳联承周礼遗风;廿年呕心沥血,一支劲旅壮西府文脉。今虽鹤驾蓬莱,然其"联墨双修"之训犹在耳畔,其创办之《联颂岐伯》等典籍永存世间。
我与先生认识、交往虽迟,但“心有灵犀一点通”,交谊甚深。记得2009年春,我的拙作《凤鸣岐山》问世后,先生非常欣赏,说他怎么也写不出来。有一次他的在报社工作的儿子回家看望他。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立即打电话给我,要我带几本书送给他的儿子,让其有所了解。不久他又亲自撰稿,推介我的这本书,其文章不久发表于《宝鸡日报》。后来我又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周公演义》。他看后又很赞赏,在《宝鸡日报》发表了推介文章,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他还手把手教我写楹联,推荐我加入市省楹联诗词协会,可惜我对平仄之道始终未能掌握,只好作罢。此后我们成为好友。我每创作一本书,都要送他,他也一直鼓励我写下去。后来我发起成立岐山周文化研究会,还聘请他担任了顾问。
按他的体质,本来还可以再享天年,不幸去冬不慎摔了一跤,还做了手术,此后身体每况愈下。不过,能活到88岁的人也不多,也可以算是福寿绵长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德才兼备,还教子有方,三个儿子个个是栋梁之材,被人传为美谈。
安息吧,吕公元亨先生。

吕公元亨先生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