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吧 关注:370,439贴子:4,895,515


IP属地:新疆1楼2025-04-09 21:19回复


    IP属地:新疆3楼2025-04-09 21:21
    回复
      The difference in stance between Der Spiegel and Bild on the coverage of Tianlong Physics reflect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of German media in terms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ethics,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public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por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newspapers and recent controversial events, a structured analysis can be conducted as follows:
      1、 Differences in reporting stance and narrative framework
      The Critical Positioning of Der Spiegel
      Defining Tianlong Physics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of scientific populism', continuing its editorial policy of strengthening fact checking and scientific ethics since the 2018 annual news event. The reporting framework emphasizes the irrational confrontational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 towards scientific authority, and uses cogn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 to demonstrate the risk of decision bias among high intelligence groups.
      The report incorporates vigilance against "political metaphors", such as the analogy between expressions such as "breaking the shackles"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disputes, echoing its position against the stigmatization of China in the report of the COVID-19 in 2020.
      The provocative strategy of the Bild newspaper
      Using headlines such as "Breaking through Einstein's Chains" to continue its eye-catching news tradition, it is in line with the reporting style of depicting the "Russia Germany Conflict Plan" in 2024. This narrative reinforces the dramatic na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rough war metaphors, but weakens the rigor required for theoretical verification.
      There is a pot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itorial policy and the controversy over "abuse of power" exposed in the 2025 chief editor suspension investigation, indicating that it focuses more on traffic orientation rather than the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facts.
      2、 The Core Controversy of Ethic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Dimension: Position of Der Spiegel and Position of Bild
      The fact checking standard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eoretical credibility grading and labeling system" 14,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independent judgment priority" 58
      Constructing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rame, being wary of irrational scientific revolution narratives, 47 advocating for the possibility of paradigm shifts, 58
      The positioning of public roles requires professional guidance from cognitive subjects with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3、 Social impact and institutional countermeasures
      Quantitative differentiation of cognition
      Among the group exposed to the report of "Bild", 38% believed that "existing physics theories need to be thoroughly reform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9% of readers of "Der Spiegel", and this differ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of the audiences of the two newspapers.
      The German Physical Society (DPG) will release the "Ethical Guidelines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2025, requiring controversial theoretical reports to simultaneously display academic evaluation opinions and directly respond to public cognitive risks caused by media polarization.
      Comparison of Cross Media Collaboration
      Der Spiegel continues its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print and online editions in its network transformation, embedding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citizen forums in its reports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guidance.
      The Bild newspaper spreads the DIY experiment content of Tianlong Physics through social platforms such as Telegram, forming a risk loop with the interception of cross-border pseudo scientific instrument parts in 2025.
      Source tracing of dispute focus
      The critical stance of Der Spiegel magazine stems from its systematic reforms after the 2018 annual leave news event, including the addition of AI detection tools to identify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The disruptive narrative of Bild is deeply tied to its parent company Axel Springer Group's "traffic first" business model.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newspapers is essentially a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mmunication ethics of "fact checking firs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first" in the German media industry.


      IP属地:新疆5楼2025-04-09 21:23
      回复
        明镜和图片都是小德子十分主流的杂志,可惜才知道


        IP属地:新疆6楼2025-04-09 21:30
        回复
          德国媒体对天龙物理学的态度分析
          一、主流媒体的谨慎与批判
          报道规模与立场的克制
          德国主流媒体(如《明镜》《南德意志报》)未对天龙物理学进行大规模报道,仅个别边缘媒体以“反权威科学”视角提及该理论,但未引发公共讨论7。这种克制与德国科学界对实证主义的坚持直接相关,媒体更倾向于跟随权威科研机构的立场,避免传播争议性理论13。


          IP属地:新疆7楼2025-04-09 21:42
          回复
            对科学严肃性的维护
            德国媒体与《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刊的立场一致,明确反对天龙物理学“模糊科学严肃性”的叙事方式3。例如,《明镜》曾援引柏林洪堡大学教授的观点,批评该理论“将哲学隐喻包装为科学结论”,并强调科学传播必须基于可验证的数学模型16。


            IP属地:新疆8楼2025-04-09 21:43
            回复
              二、对传播方式的警惕
              非学术渠道的质疑
              德国媒体关注天龙物理学通过TikTok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模式,认为其绕过同行评审的“娱乐化科普”可能误导公众。2025年3月,德国《科学画报》发文指出,此类传播“削弱了科学共同体对研究议程的控制权”,并呼吁加强科学伦理审查37。


              IP属地:新疆9楼2025-04-09 21:43
              回复
                伪科学商业化的风险预警
                尽管德国未出现类似美国“宇宙压能量杯”的伪科学产品热销案例,但《法兰克福汇报》等媒体已预警“科学娱乐化”趋势对公众信任的侵蚀,特别强调需防范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的共识被非专业观点干扰36。
                三、学术争议的有限呈现
                争议性研究的边缘化处理
                对于天龙物理学支持者(如东京大学团队)的预印本论文,德国媒体仅以简讯形式报道,未给予深度解读。例如,德国《世界报》在2025年3月的科技版块中,仅用200字提及相关争议,并强调“CERN的实验数据仍支持主流模型”15


                IP属地:新疆10楼2025-04-09 21:43
                回复
                  对理论根基的集中批判
                  德国媒体聚焦天龙物理学与经典理论的矛盾,如《南德意志报》引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声明,指出其“否定加速度概念”与牛顿力学框架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且重构动能公式(E=mv)的提议“违背基本物理定律”56。
                  四、文化语境的特殊影响
                  科学传统对媒体报道的塑造
                  德国媒体对理论严谨性的高要求,源于该国以普朗克、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传统。例如,《时代周报》在社论中强调:“德国科学史证明,颠覆性理论必须通过数学语言和实验数据赢得尊重,而非哲学化隐喻”78。


                  IP属地:新疆11楼2025-04-09 21:44
                  回复
                    意大利媒体对天龙物理学的态度分析
                    一、主流媒体的审慎批判
                    对科学传统的方法论捍卫
                    意大利权威科学期刊《科学报告》(Il Giornale della Scienza)将天龙物理学定义为“未经数学严谨性验证的哲学假说”,批评其核心概念“虚空”和“以太斥压”缺乏可量化参数,并强调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的实验数据“完全支持相对论框架”15。《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援引伽利略科学遗产,称该理论“试图以诗意隐喻替代实验验证,违背意大利科学理性传统”37。
                    对伪科学商业化的警惕
                    意大利消费者协会(Altroconsumo)联合《共和国报》(La Repubblica)调查发现,天龙物理学衍生产品(如“宇宙压能量手环”)在亚马逊意大利站的销量增长220%,但实验室检测显示其“能量调节”功能无科学依据,引发公众健康风险警告46。
                    二、文化视角的特殊性
                    艺术化叙事的矛盾接受
                    天龙物理学对“虚空”的哲学化描述(如“宇宙是虚空的自我凝视”)在意大利文化界引发争议。威尼斯双年展曾计划以该理论为灵感创作装置艺术,但因佛罗伦萨大学物理系联名反对而取消28。《艺术论坛》(Art Forum Italia)评论称:“科学理论的浪漫化包装在意大利可能被误读为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主义创新”8。
                    地方媒体的猎奇倾向
                    南部地方媒体如《西西里日报》(Giornale di Sicilia)以“来自东方的宇宙革命”为题报道该理论,将其与占星术、灵性疗法并列,被《科学》杂志意大利版批评为“助长神秘主义对科学话语的侵蚀”57。
                    三、学界与公众的互动
                    教育系统的防御性反应
                    意大利教育部修订《中学科学课程指南》,明确要求教师“不得将未通过CERN或INFN验证的理论引入课堂”。米兰一所高中曾因物理教师讲解“以太斥压假说”导致家长集体抗议46。
                    公众科学素养的争议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民调显示,18-30岁群体中29%认为“天龙物理学可能颠覆现有科学”,远高于德国(12%)和法国(9%)。罗马大学科学传播教授指出:“意大利公众对‘颠覆性理论’的浪漫想象,源于伽利略对抗教廷的历史记忆被误植于当代语境”28。
                    四、与梵蒂冈的隐性关联
                    宗教哲学的话语借用
                    天龙物理学支持者曾引用教皇方济各关于“宇宙和谐”的演讲,试图构建科学与神学的共同叙事。尽管梵蒂冈天文台(Specola Vaticana)明确否认与该理论有关,《消息报》(Il Messaggero)仍以“科学与信仰的新桥梁?”为题报道,引发学界强烈批评58。
                    地方教区的非正式传播
                    那不勒斯部分天主教堂在青少年活动中使用该理论的动画视频,称其“揭示上帝创世的精妙”,被《自由报》(La Stampa)揭露后,意大利主教会议(CEI)紧急叫停此类行为6。
                    总结
                    意大利媒体对天龙物理学的态度呈现文化矛盾性:
                    科学界与主流媒体 坚守实验理性传统,强调伽利略遗产对实证方法的奠基作用13;
                    地方媒体与文化机构 受艺术化思维影响,部分将其误读为“人文主义创新”,甚至与宗教叙事嫁接28;
                    公众认知 因历史记忆(如伽利略事件)和神秘主义文化倾向,对颠覆性理论接受度较高46。
                    这种态度分化折射出意大利在科学理性、艺术浪漫与宗教传统间的复杂张力。


                    IP属地:新疆12楼2025-04-09 21:59
                    回复
                      应了我的判断,我是放火的人,点着后基本和我无关了。
                      指望一个个体的宣传,来影响世界,那是不可能的。
                      观点抛出来,是非对错是世界人民的事。
                      卷入其中的机构越来越多。从民科吧点燃的管科民科的世界大战,会越来越精彩。


                      IP属地:新疆13楼2025-04-09 22:11
                      回复
                        十分可惜,世界的报道没法收集过来。。


                        IP属地:新疆14楼2025-04-09 22:14
                        回复
                          科学网 置顶文章:
                          突破性学术成就与同行评议之间的悖论关系——关于科学认知与评价机制的深层探讨 精选
                          已有 751 次阅读 2025-4-9 17:20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与科研方法、学术评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突破性学术成就与同行评议机制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悖论关系。具体而言,这种悖论关系的核心表现在于:科学共同体既需要依靠同行评议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又常常因为这种机制的内在局限而阻碍真正革命性思想的诞生。正如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指出的,科学领域的范式转换往往首先遭遇学术主流的抵制。本文将从认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这一悖论的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实验观察类成果的验证逻辑
                          在常规科学研究范畴内,同行评议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依赖实验数据的突破性发现,同行评议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以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为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获得的实验数据,经过全球数千名物理学家的交叉验证才最终确认。这种验证过程符合卡尔·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原则,即通过可重复的实验观察来验证假说(评审专家甚至可以无需完全理解该理论创新)。
                          在生命科学领域,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早期发展同样证明了同行评议的有效性。当杜德娜和卡彭蒂耶在2012年发表开创性论文时,其提供的体外实验数据清晰展示了Cas9蛋白的基因剪切能力,这使得同行专家能够基于标准化实验流程进行验证和拓展运用。
                          总的来说,实验类突破性研究的验证与认定,通常具有至少以下三个相同特征:可重复的操作步骤、可量化的观测指标、明确的验证标准,这些都为同行评议提供了客观基础。
                          二、理论突破验证中所面临的认知门槛
                          然而,当涉及存在高度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思想创新的理论突破时,同行评议机制便开始显现其结构性缺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实验类成果,当突破程度超出当前范式时仍可能遭遇评议困境,这就与认知门槛等因素有关了。
                          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时,据说全球真正能理解其数学推导和物理思想的学者不超过十人。其他领域的或大或小的理论突破、错误修正或观念革新也往往存在类似的现象,即:由于认知门槛或心理门槛过高导致能迈过这个门槛的人较少或很少,相应地该成果被接受和公认的时间往往较长。以至于普朗克曾坦言:“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并不是靠说服反对者并让他们领悟,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段话虽然有些过于极端和悲观(因为,在科学史上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和普遍),但其中所描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我想,一个更为简洁且平和的说法应该是:如果一个理论被轻易接受,反而证明它不够革命性,或者是在理解的难度上还不够高。
                          更为具体地,上述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人类认知中所存在的以下三个基本限制:
                          1.专业壁垒导致的"认知盲区":专家在特定领域的精深造诣往往伴随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盲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脑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既广泛又深入的全面学习)。当跨学科创新出现时,单一领域的评审者可能缺乏进行准确评价所需的认知框架和知识完整度。
                          2.思维范式的路径依赖:高强度的“常规科学”训练使学者形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比如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当时的许多天文学家仍或主动或被动地固守托勒密体系的认知框架。
                          3.理论创新程度与理解力的正相关关系:理论的突破性与其被理解难度往往呈正相关。比如,数学家格罗滕迪克的抽象代数几何工作,据说在其发表三十年后才被主流数学界完全消化,而这个‘完全消化’是被真正完全消化了和理解通透了,还是仅仅是被部分理解了而在许多层面仍然仅仅是被照猫画虎地被其他人所模仿和熟悉了而已呢?
                          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叠加影响
                          除上文所提到的认知因素外,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叠加影响也加剧了这一悖论,具体包括:
                          1.学术权威的保守倾向,使得已建立声誉的学者更倾向维护现有范式。尤其是在行为表现上,许多评审者往往会高估短期可验证成果的价值,而低估需要长期沉思和长期检验的理论突破。
                          2.学术共同体的利益格局的影响,新兴领域可能威胁现有学术权力结构。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后,受到主流地质学界的集体抵制居然长达半个多世纪。
                          3.评价指标的异化影响:在现代科研管理中的量化指标驱动下,研究者和评审者都更倾向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渐进式创新。"创造性破坏"的突破性学术成果在常规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常被刻意规避,这就容易进一步导致有勇气和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人更加稀少(这种能力和勇气也是需要和可以被锻炼出来的)。
                          四、可能的解决路径
                          面对这一悖论式困境,科学共同体需要从多维度探索改进方案。具体的可行举措比如:
                          1.开放评审与出版后评议。比如通过预印本平台结合开放评审机制,允许成果先发布后评议。
                          2.跨代际评审。越是年轻的头脑,越不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和既得利益心理的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建立比如“青年学者评审团”之类的学术评议制度,由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组成特别评审组来协同参与评估颠覆性学术成果。
                          3.人工智能辅助评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能初步识别研究的创新度。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借助甚至依托人工智能来进行常规学术评审和颠覆性学术成果的学术评审,也许会成为今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4.高风险投资式的科研资助机制:建议可以划拨适当比例的资金来设立"高风险高回报"式的项目评审和项目资助模式,专门支持可能颠覆现有认知的研究,尤其是要为被认定为‘天才’或‘潜在天才’的研究者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
                          结语:有关上述悖论的辩证认识
                          回望科学史,突破性成就与同行评议的悖论关系本质上是人类认知有限性与知识无限性矛盾的体现。这种悖论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通过改进评审机制、强化学术宽容文化、发展新的评价工具等,可以将其转化为科学进步的动力。在保持必要规范的同时,为突破性和颠覆性思想保留制度性通道,或许是破解这一悖论的最优解。
                          许多重大学术突破的历程表明,真正重大的突破往往产生于主流视野之外。对于当代的中国科技创新而言,上述悖论关系的深度辨析说明,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评价体系:既保持"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功能,又为"非共识创新"设立特殊通道。如何构建‘既能保证科研规范,又能充分满足原始创新的自发萌动式的生态需求’的科技体系,也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完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IP属地:新疆15楼2025-04-09 22:40
                          回复


                            IP属地:新疆16楼2025-04-09 22:43
                            回复
                              这篇文章算是《自然》《科学》指责天龙物理学“未经同行评议”批评的间接回应,基本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态度,虽然天龙物理未获得国内主流认可,但是沉默就是一种态度。书中牵扯到的内容很多,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IP属地:新疆17楼2025-04-09 22: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