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吧 关注:11,202贴子:142,409
  • 0回复贴,共1

1986年,程征在墨西哥世界杯的现场采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广褒而热情的仙人掌国度,出现了四名中国特派记者的身影:来自《中国体育报》的程征、《新体育杂志》的饶广平,以及《足球报》的严俊君和廖德营。还有一位墨籍华人郭权


他们从地球的另一端奔赴这场世界杯之约,亲眼见证了年轻时代的马拉多纳和他的“上帝之手”他们第一次见识了世界杯看台上的“人浪”,置身“报刊时代”,他们甚至需要用手写稿,再用国际长途电话“传”稿回国.....那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迎来有专业报道功底的中国记者。
万里赴约 墨西哥空乘亲驾私家车送中国记者1986年,北外西班牙语科班出身,正值而立之年的中国体育报记者程征,和另外三名中国记者同行,踏上了飞往墨西哥的旅程。“那年我30岁,但是在那里头算最年轻的。那个年代上大学晚,等工作了都是老同志了。我们大学毕业都28岁了。”行前办理墨西哥签证,因为持有世界杯正式记者证,四名中国记者幸运地享受到了“绿色通道”。上世纪80年代,出国对普通国人并不容易;但如今世界大赛持证记者的签证“硬福利”,自那时就有了。从北京起飞,经停上海、旧金山,在旧金山休息十几个小时;然后再从洛杉矶换乘前往墨西哥城的航班。“听说我们要去采访世界杯,空乘特别热情。当我们向她打听下榻酒店与机场的距离时,她不仅耐心解释有多远多远,还主动提议说,干脆下飞机后你们等我,我开车送你们。”辗转三十多个小时后,四名中国记者终于从北京飞抵墨西哥。空乘小姐很快驾驶着一台甲壳虫私家车翩然现身,如约把中国记者们送到了预订酒店,一路笑称“不绕远,顺道”。尽管没有互留名字,但东道主的盛情,给中国记者留下了美好的初印象。









荣幸亲历“上帝之手”1986年世界杯给后世留下诸多津津乐道的奇闻趣事。“
一代天骄”马拉多纳在四分之一决赛英阿大战中上演的“上帝之手”,必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我在阿兹特克体育场的看台上,目睹了马拉多纳打入英格兰队的“上帝之手”,以及稍后连过五人的“千里奔袭”。第一粒进球看台上的欢呼声浪压过了质疑的声音,也就是只有欢呼,听不到质疑。现场的大屏幕是不允许播出回放镜头的,新闻中心也没有电视录像可供参考。那时的科技水平就是这样,与今天没法相比。甚至电视台和次日的报纸上,“上帝之手”占据的时段和版面都很小,更多地被世界杯史上最伟大的进球“千里奔袭”霸占了。
至于第二粒进球,它的历史地位当时便引起轰动。在全场的欢呼和声浪中,记者们大声交换着看法,声音小了听不见。中外记者一致认可,这完全可以认定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进球,大家的意见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观众的欢呼声浪中,达到了出奇的一致。
最终,马拉多纳攻入两球。他在下半场比赛中,先是用手打进一球。而第二球是连过5人的进球,被评选为足球历史上的最佳进球,阿根廷以2-1的比分淘汰英格兰。程征老师当时在阿兹特克体育场的记者席上,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比较荣幸!我那个位置特别好,正好在上帝之手的那一侧,在主席台左侧。而且,连过5个人的那个球,也发生在那一侧。我都看见了,很清楚。”如此精彩的“世纪进球”,在程征老师的记忆中,现场看台“反应一般”,“因为特别快,没有回放。”然而,纵使没有电子大屏幕回放,没有门线技术,没有种种如今已成为世界赛场标配的高科技便利,但1986年世界杯仍然带给了中国记者们无与伦比的震撼。“
人浪那时就开始了!墨西哥观众特别热情,女球迷很疯狂。国际足联特别愿意在墨西哥比赛,球迷声音好听,整个助威的场面也好看。”后来,中国记者们但凡不在埋头写稿的,都会跟媒体席上的各国记者一样,跟着热情的观众一起做人浪,一起嗨。“热情的生命与灵魂”——这,正是继1970年之后,再次在墨西哥举行的1986年世界杯,它的口号。


IP属地:江苏1楼2025-04-10 13: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