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54076083595378707?spm_id_from=333.1387.0.0
锯齿虎族(Homotheriini)与刃齿虎族(Smilodontini)共同出现于上新世早期,其起源可追溯至晚中新世(Zdansky, 1924)。传统上二者与剑齿虎属(Machairodus)同归入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ntinae)。由于剑齿虎是最早被描述的剑齿类属之一,许多早期剑齿食肉动物被错误归入该属,后经厘清衍生出多个新属——部分与模式种亲缘密切,部分则无关。北美最初被Cope(1887)归为美洲剑齿虎(M. caticopis)的标本,经Martin和Schultz(1975)证实属于本土弯刀齿猫科支系猎剑虎属(Nimravides(源自欧亚移民假猫属Pseudaelurus)。该属与锯齿虎(Homotherium)相似,具长肢特征,与短腿的直刃齿掠食者巴博剑齿虎(Barbourofelis)共存于北美。这两属在Kimballian期(下Hemphillian期)约700万年前的新生代大灭绝事件中消失,随后在Hemphillian期(上Hemphillian期)被欧亚移民剑齿虎属(Machairodus)及其后裔近剑齿虎(Amphimachairodus)(A. tanneri)和刃齿虎祖先巨颏虎(Megantereon)取代(Sardella, 1998; Christiansen和Adolfssen, 2007)。至北美Blancan期(上新世)初期,新的弯刀齿猫科动物作为欧亚移民出现,最初被描述为北美特有强刃虎属(Ischyrosmilus)。
强刃虎(Ischyrosmilus)的模式种——来自加州阿斯法尔托晚上新世的壮强刃虎(I. ischyrus)(UCMP 8140,图7.14)——被发现与饕餮犬(Borophagus)共存。梅里亚姆(Merriam, 1917)在其关于强刃虎的原始论文中包含了第二个种:奥氏强刃虎(I. osborni)。舒尔茨等人(Schultz et al., 1970)将奥氏强刃虎重新归类为巴博剑虎科(barbourofelid)的巴博剑虎属(Barbourofelis),并指出其晚中新世(Clarendonian期)的地质年代比任何真正的强刃虎早约七八百万年。
梅里亚姆(1918)增加了第三个种——爱氏强刃虎(I. idahoensis(图7.1B),采集自爱达荷州西南部斯内克河弗罗曼渡口附近的3036C地点,地质年代大致相当于格兰德维尤地方动物群(最晚Blancan期)。更完整的强刃虎化石由莫比(Mawby, 1965)描述于德克萨斯州西塔峡谷(图7.1C、7.2)及上新世本森地方动物群,并命名了新种乔氏强刃虎(I. johnstoni)。莫比指出强刃虎与锯齿虎(Homotherium)的相似性,推测它们可能同属。舒尔茨和马丁(1970)从布罗德沃特地方动物群中命名了另一个种——克氏强刃虎(I. crusafonti(UNSM 25493,图7.1D)。
莫比关于强刃虎与锯齿虎同属的观点得到了R.马丁和哈克森(1974)的支持,他们在报告南达科他州德尔蒙特上新世近乎完整的锯齿虎头骨(AMNH 95297,图7.3)时认同了这一结论。库尔滕和安德森(Kurtén & Anderson, 1980)仅承认一个种(壮强刃虎I. ischyrus),丘彻(Churcher, 1984)亦持此观点,但与前人不同,他们将强刃虎属归为锯齿虎的异名。他们还提出,剑齿虎的分类历史上常在基于零碎材料的多个种与解剖结构更完整的少数种之间摇摆。
北美上新世跨越的数百万年中究竟存在多少分类多样性?所有形态差异能否轻易归入单一物种? 我们认为,至少以南达科他州头骨(Martin & Harksen, 1974)为代表的小型个体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爱达荷州头骨(IMNH 900-11862),且更接近晚锯齿虎(H. serum),应属独立物种。该头骨发现地距布罗德沃特动物群仅数百英里,地质年代相近。来自该动物群的克氏锯齿虎(H. crusafonti)正型下颌骨(UNSM 25493)与德尔蒙特头骨咬合良好,而与伯奇溪头骨(图6.3)对比显示其不同于壮锯齿虎(H. ischyrus)(图7.3)。目前,我们暂将其他Blancan期的爱氏/乔氏锯齿虎(H. idahoensis、H. johnstoni)归入壮锯齿虎(H. ischyrus)。
锯齿虎族(Homotheriini)与刃齿虎族(Smilodontini)共同出现于上新世早期,其起源可追溯至晚中新世(Zdansky, 1924)。传统上二者与剑齿虎属(Machairodus)同归入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ntinae)。由于剑齿虎是最早被描述的剑齿类属之一,许多早期剑齿食肉动物被错误归入该属,后经厘清衍生出多个新属——部分与模式种亲缘密切,部分则无关。北美最初被Cope(1887)归为美洲剑齿虎(M. caticopis)的标本,经Martin和Schultz(1975)证实属于本土弯刀齿猫科支系猎剑虎属(Nimravides(源自欧亚移民假猫属Pseudaelurus)。该属与锯齿虎(Homotherium)相似,具长肢特征,与短腿的直刃齿掠食者巴博剑齿虎(Barbourofelis)共存于北美。这两属在Kimballian期(下Hemphillian期)约700万年前的新生代大灭绝事件中消失,随后在Hemphillian期(上Hemphillian期)被欧亚移民剑齿虎属(Machairodus)及其后裔近剑齿虎(Amphimachairodus)(A. tanneri)和刃齿虎祖先巨颏虎(Megantereon)取代(Sardella, 1998; Christiansen和Adolfssen, 2007)。至北美Blancan期(上新世)初期,新的弯刀齿猫科动物作为欧亚移民出现,最初被描述为北美特有强刃虎属(Ischyrosmilus)。
强刃虎(Ischyrosmilus)的模式种——来自加州阿斯法尔托晚上新世的壮强刃虎(I. ischyrus)(UCMP 8140,图7.14)——被发现与饕餮犬(Borophagus)共存。梅里亚姆(Merriam, 1917)在其关于强刃虎的原始论文中包含了第二个种:奥氏强刃虎(I. osborni)。舒尔茨等人(Schultz et al., 1970)将奥氏强刃虎重新归类为巴博剑虎科(barbourofelid)的巴博剑虎属(Barbourofelis),并指出其晚中新世(Clarendonian期)的地质年代比任何真正的强刃虎早约七八百万年。
梅里亚姆(1918)增加了第三个种——爱氏强刃虎(I. idahoensis(图7.1B),采集自爱达荷州西南部斯内克河弗罗曼渡口附近的3036C地点,地质年代大致相当于格兰德维尤地方动物群(最晚Blancan期)。更完整的强刃虎化石由莫比(Mawby, 1965)描述于德克萨斯州西塔峡谷(图7.1C、7.2)及上新世本森地方动物群,并命名了新种乔氏强刃虎(I. johnstoni)。莫比指出强刃虎与锯齿虎(Homotherium)的相似性,推测它们可能同属。舒尔茨和马丁(1970)从布罗德沃特地方动物群中命名了另一个种——克氏强刃虎(I. crusafonti(UNSM 25493,图7.1D)。
莫比关于强刃虎与锯齿虎同属的观点得到了R.马丁和哈克森(1974)的支持,他们在报告南达科他州德尔蒙特上新世近乎完整的锯齿虎头骨(AMNH 95297,图7.3)时认同了这一结论。库尔滕和安德森(Kurtén & Anderson, 1980)仅承认一个种(壮强刃虎I. ischyrus),丘彻(Churcher, 1984)亦持此观点,但与前人不同,他们将强刃虎属归为锯齿虎的异名。他们还提出,剑齿虎的分类历史上常在基于零碎材料的多个种与解剖结构更完整的少数种之间摇摆。
北美上新世跨越的数百万年中究竟存在多少分类多样性?所有形态差异能否轻易归入单一物种? 我们认为,至少以南达科他州头骨(Martin & Harksen, 1974)为代表的小型个体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爱达荷州头骨(IMNH 900-11862),且更接近晚锯齿虎(H. serum),应属独立物种。该头骨发现地距布罗德沃特动物群仅数百英里,地质年代相近。来自该动物群的克氏锯齿虎(H. crusafonti)正型下颌骨(UNSM 25493)与德尔蒙特头骨咬合良好,而与伯奇溪头骨(图6.3)对比显示其不同于壮锯齿虎(H. ischyrus)(图7.3)。目前,我们暂将其他Blancan期的爱氏/乔氏锯齿虎(H. idahoensis、H. johnstoni)归入壮锯齿虎(H. ischy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