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54254968996888580?spm_id_from=333.1387.0.0
北美冰河时期的大型锥齿猫科动物包括:狮的亲属——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大型北方亚种——奥古斯塔美洲豹(P. onca augusta)、似猎豹的杜氏惊豹(Miracinonyx trumani)、美洲狮(Puma concolor),以及三种剑齿虎。其中,目前仅美洲狮仍分布于墨西哥-美国边境以北地区,尽管美洲豹偶尔也会出现在亚利桑那州南部(Lange, 1960)。其余类群均已灭绝。
美洲狮是专门捕食鹿类的掠食者。鹿作为中型草食动物,在更新世末期的森林栖息地繁盛一时,至今仍存活于世。那些已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同样是特化掠食者,但其猎物更为庞大——包括马、骆驼、野牛,可能还包括象类。在这些大型猎物中,唯有野牛在北美免于绝迹;马类灭绝后由人类重新引入。现存的野牛种群体型较其更新世祖先更为娇小,且更适应开阔草原环境。
对大型猫科动物而言,缺乏树木的草原即使不能说是完全无法生存,至少也是极难施展传统猎杀策略的栖息地——它们惯用的潜行接近继而突袭的狩猎方式在此难以奏效。野牛本可作为合适的猎物,但由于缺乏地面掩护,大型猫科动物实际上难以接近。正是在这样的生态背景下,更新世末期北美大型猫科动物种群的灭绝不仅变得可以解释,而且显得合乎情理。
直到最近,北美更新世地层中仅确认存在两种剑齿虎。其中之一——致命刃齿虎(Smilodon fatalis)——已从拉布雷亚沥青坑出土的数千件标本中得以确认。对大多数人而言,刃齿虎堪称剑齿食肉动物的原型:它那细长的上犬齿与粗壮短肢的骨架,令科学家与奇幻作家都为之着迷。与它同期但极少在同一地点出现的,是一种体型更纤细、四肢更修长、上犬齿较短而宽的剑齿虎,被鉴定为晚锯齿虎(Homotherium serum)。在这两种动物的完整骨架被描述前,学界对它们的区分曾存在严重混淆。
最初,北美的晚齿虎材料曾被科普(Cope, 1893)以"恐刃虎(Dinobastis)"之名发表。该定种主要依据一枚比刃齿虎更短且锯齿更粗糙的上犬齿。随着德克萨斯州弗里森汉洞窟完整骨架的发现(Meade, 1961; Rawn-Schatzinger, 1992),研究者终于证实恐刃虎与刃齿虎存在显著的骨骼差异。库尔滕(Kurtén, 1963)提出:刃齿虎与晚齿虎代表剑齿虎类中两种不同的适应类型,可分别建立刃齿虎族(Smilodontini)与锯齿虎族(Homotheriini)。丘彻(Churcher, 1966)则指出弗里森汉洞窟的Dinobastis serus实为晚齿虎,并建议将锯齿齿虎归入独立的锯齿虎亚科(Homotheriinae),而刃齿虎与巨颏虎(Megantereon)共同构成刃齿虎亚科(Smilodontinae)。
库尔滕(1963)为锯齿虎族创造了现今广为使用的"弯刀齿虎"称谓,刃齿虎族则对应"马刀齿虎"。他未曾预料这些术语会被推广到其他剑齿食肉动物——但马丁(Martin, 1980)恰恰这样做了。他认为"马刀齿虎"实际代表一种适应类型或生态型(White, 1984; White and Keller, 1984),可用于归类多个分类学上无关联的剑齿食肉动物;"弯刀齿虎"亦同理。马丁还指出,这些命名标准应涵盖颅后骨骼、颅骨及牙齿的共有特征。由于北美早更新世第三种剑齿虎(属于晚齿虎族但显著区别于典型弯刀齿虎)的发现,该范式后续被修正(Martin et al., 2000; Naples et al., 2002)。
北美冰河时期的大型锥齿猫科动物包括:狮的亲属——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大型北方亚种——奥古斯塔美洲豹(P. onca augusta)、似猎豹的杜氏惊豹(Miracinonyx trumani)、美洲狮(Puma concolor),以及三种剑齿虎。其中,目前仅美洲狮仍分布于墨西哥-美国边境以北地区,尽管美洲豹偶尔也会出现在亚利桑那州南部(Lange, 1960)。其余类群均已灭绝。
美洲狮是专门捕食鹿类的掠食者。鹿作为中型草食动物,在更新世末期的森林栖息地繁盛一时,至今仍存活于世。那些已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同样是特化掠食者,但其猎物更为庞大——包括马、骆驼、野牛,可能还包括象类。在这些大型猎物中,唯有野牛在北美免于绝迹;马类灭绝后由人类重新引入。现存的野牛种群体型较其更新世祖先更为娇小,且更适应开阔草原环境。
对大型猫科动物而言,缺乏树木的草原即使不能说是完全无法生存,至少也是极难施展传统猎杀策略的栖息地——它们惯用的潜行接近继而突袭的狩猎方式在此难以奏效。野牛本可作为合适的猎物,但由于缺乏地面掩护,大型猫科动物实际上难以接近。正是在这样的生态背景下,更新世末期北美大型猫科动物种群的灭绝不仅变得可以解释,而且显得合乎情理。
直到最近,北美更新世地层中仅确认存在两种剑齿虎。其中之一——致命刃齿虎(Smilodon fatalis)——已从拉布雷亚沥青坑出土的数千件标本中得以确认。对大多数人而言,刃齿虎堪称剑齿食肉动物的原型:它那细长的上犬齿与粗壮短肢的骨架,令科学家与奇幻作家都为之着迷。与它同期但极少在同一地点出现的,是一种体型更纤细、四肢更修长、上犬齿较短而宽的剑齿虎,被鉴定为晚锯齿虎(Homotherium serum)。在这两种动物的完整骨架被描述前,学界对它们的区分曾存在严重混淆。
最初,北美的晚齿虎材料曾被科普(Cope, 1893)以"恐刃虎(Dinobastis)"之名发表。该定种主要依据一枚比刃齿虎更短且锯齿更粗糙的上犬齿。随着德克萨斯州弗里森汉洞窟完整骨架的发现(Meade, 1961; Rawn-Schatzinger, 1992),研究者终于证实恐刃虎与刃齿虎存在显著的骨骼差异。库尔滕(Kurtén, 1963)提出:刃齿虎与晚齿虎代表剑齿虎类中两种不同的适应类型,可分别建立刃齿虎族(Smilodontini)与锯齿虎族(Homotheriini)。丘彻(Churcher, 1966)则指出弗里森汉洞窟的Dinobastis serus实为晚齿虎,并建议将锯齿齿虎归入独立的锯齿虎亚科(Homotheriinae),而刃齿虎与巨颏虎(Megantereon)共同构成刃齿虎亚科(Smilodontinae)。
库尔滕(1963)为锯齿虎族创造了现今广为使用的"弯刀齿虎"称谓,刃齿虎族则对应"马刀齿虎"。他未曾预料这些术语会被推广到其他剑齿食肉动物——但马丁(Martin, 1980)恰恰这样做了。他认为"马刀齿虎"实际代表一种适应类型或生态型(White, 1984; White and Keller, 1984),可用于归类多个分类学上无关联的剑齿食肉动物;"弯刀齿虎"亦同理。马丁还指出,这些命名标准应涵盖颅后骨骼、颅骨及牙齿的共有特征。由于北美早更新世第三种剑齿虎(属于晚齿虎族但显著区别于典型弯刀齿虎)的发现,该范式后续被修正(Martin et al., 2000; Naples et al.,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