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头闭壳龟吧 关注:4,567贴子:24,422
  • 3回复贴,共1

这是要变异了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13 22:47回复
    这种性状在三线身上越来越常见.。没想到这两年金头也见到不少这样子的。
    我推测是遗传瓶颈(基因池窄化):
    人工繁育过程中,很多人是从一两对亲龟反复出苗
    特别是某些大棚或工作室,为了控成本、追数量、抢批次、造成了明显的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下降,导致壳色素生成相关的遗传基因表达开始“退化”或“断裂”。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4-13 23:33
    回复
      另外其实很多人工繁育选择不严格,尤其高闭们由于价高很多缺陷龟都会被保护好至繁殖,而野外有缺陷的个体往往活不过幼年,人工环境中这类个体能活下来看似是好事,但会把缺陷基因传给下一代。坏的东西只是在延后且逐步积累.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4-14 00:05
      回复
        当然在没有证实之前一切结论式看法都是带有偏见的.
        这里整理一下之前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笔记内容,希望有人来打破我的偏见.
        龟的色素细胞来自胚胎时期的神经嵴细胞,这些细胞会:在背部形成后;沿特定路径向身体表面、四肢、壳甲等位置迁移;并在目标区域定居、增殖并开始合成黑色素。所以色素分布依赖这几个阶段:前期迁移到位、中期稳定增殖、后期持续表达与维护。
        而这类龟在幼龟初生颜色正常,随着生长,背甲边缘开始褪色变白,逐渐蔓延到整个背甲,最后有些全白、有些中间保留黑块。
        这说明色素是在个体生长过程中被逐步“剥夺”,不像白化那样一出生就全白,也不像“局部缺陷”那样只影响几个甲片。这是一种随生长推进的渐变型色素缺失,提示我们,这不是单一基因的功能性缺失,而是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或维持机制出了问题。
        推测的生物学机制:
        1. 色素细胞“分化完成”但“存活维持能力不足”
        幼龟壳板发育早期,色素细胞分化成功,所以出生颜色正常;但之后某些维持相关基因(比如 MITF 的下游、Bcl2 家族)功能减弱;随着壳体扩大,边缘色素细胞逐渐衰退或凋亡,无法跟上生长,形成“向内褪色”的外观。
        2. 色素细胞无法在边缘区域持续增殖或定植
        神经嵴细胞迁移没问题,但边缘区由于信号(如 Kit、Endothelin)不足,色素细胞增殖/分布密度跟不上壳板增长速度;所以壳边长出来的新甲板先天没色素,逐渐向中心形成“白色浪潮”。
        3. 表观遗传调控导致基因沉默(尤其在边缘区域)某些个体可能有区域性甲基化异常或色素相关基因的“时序性沉默”;表现为:出生表达正常,几个月后基因被沉默(例如 TYR、TYRP1),不再产生黑色素。
        4. 色素通路的功能性逐步下降(酶效率或转录因子表达递减)
        比如 TYR 或 DCT 的表达量随时间下降;
        结果:边缘新生区域色素合成减少或缺失,出现“边缘变白”→“向中心推进”。
        推测最根本的可能原因是:
        人工繁育中近亲繁殖 + 长期隐性遗传堆积 +缺乏针对性选育,导致色素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系统性弱化”。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4-14 0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