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吧 关注:1,200贴子:16,125
  • 4回复贴,共1

探讨伐蜀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1楼2011-01-06 14:27回复
    第二篇:灭蜀经过
    ※魏军出阵
    资治通鉴记:诏诸军大举伐汉,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
    晋书文帝传: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
    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
    三国志邓艾传: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 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
    钟会传: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 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
    绵阳通鉴:五月,魏诏诸军伐汉。魏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以廷尉卫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
    以上写到由邓艾领三万余之军由狄道以攻姜维于沓中,即【沓中】。再由诸葛绪祁山由天水出武街以绝姜维之退路。
    这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当时姜维主力军在沓中,守汉中者兵力不足,以艾和绪领军阻扰姜维回军,再由钟会以十万余的主力军攻打汉中则可以以快速的时间攻下汉中,甚至一气攻至剑阁、成都等。
    ※蜀汉怖防
    姜维传: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 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
    后主传: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
    资治通鉴记: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城中各有兵五千人。
    由以上各资料中可看到蜀汉在汉中除了姜维之前的怖防之外,则毫无守备之状态,后主在知道魏军正式攻击的时候才派张翼、廖化、董厥等人帮助守城。
    我们亦可以得知汉中的守军不多,汉中之门户汉、乐二城只有共一万兵而已。兵力悬殊不得不退守,而兵力的差距亦是汉中所失的主要原因,待会详谈。
    而姜维则在沓中备战。
    ※ 两军交战
    晋书文帝: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
    钟会传: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
    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
    姜维传: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
    资治通鉴记:钟会率诸军平行至汉中。九月,钟会使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王含于乐城,护军荀恺围蒋斌于汉城。
    钟会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大得库藏积谷。
    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
    邓艾传: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兵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
    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
    


    IP属地:福建3楼2011-01-06 14:28
    回复
      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
      当两军作好部署之后,战争随即开始。
      钟会军分为数队并进,派李辅围乐城,荀恺攻汉城,而自身攻阳安关。刘钦由子午谷出,会帅汉中。邓艾领军攻打沓中姜维,以牵制其军力。诸葛绪赴屯桥头以阻塞姜维回军。
      之后,钟会攻不下乐城,转赴阳安关。护军胡烈攻下阳安关。蒋舒开城投降,傅佥格斗而死,阳安关失守。
      阳安关为蜀军的主要据点,阳安关一失,乐、汉两城皆无用矣。
      再者,姜维得因汉中已失,关口已破,即从沓中退军,在强川口与杨欣、王颀大战,败走。
      ※蜀军回守剑阁
      绵阳通鉴:九月,姜维等退守剑阁。
      资治通鉴记: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还,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会。
      钟会传: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邓艾传: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姜维传: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绵阳通鉴:姜维列营守险于剑门,钟会攻不能克,粮道险而远,军食难继,欲引还。
      这里是伐蜀之战的一个重要之处,亦是姜维的一个出色的表现。
      当姜维知道诸葛绪把守剑阁之路时,即从孔函谷入北道装作要打攻雍州。
      诸葛绪见状以为姜维真的要攻打雍州,退军三十里。
      姜维就在这个空档的时间速回剑阁,智欺诸葛绪,逐领大军东还剑阁。
      张翼、董厥等人到汉寿,得知阳安关已失,众人便回守剑阁。
      ※偷渡阴平
      晋书文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
      资治通鉴记:冬,十月,汉人告急于吴。甲申,吴主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寿春;将军留平就施绩于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以救汉。
      邓艾进至阴平,简选精锐,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引军向白水,与钟会合。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
      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邓艾上言:「贼已摧折,宜遂乘之。若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遂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
      姜维传: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钟会传: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 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
      邓艾传: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当钟会众军攻下漩中和阳安关等地,邓艾赶姜维等退军到剑阁后,一场重要之战就此开始!
      姜维领其残军与张翼等军队在剑阁会合,随即怖防,列营守险。
      亦在同时,后主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丁封、孙异等救蜀。
      而当时邓艾进军至阴平,选出精兵想与诸葛绪合进并进江油至成都,可是诸葛绪以本次目的为牵制姜维,不应西行,故领军去跟钟会会师。
      


      IP属地:福建4楼2011-01-06 14:29
      回复
        明显可见,邓艾的任务是『与维相缀连』和『令不得归』,即是说他只是牵制姜维的主力军,使钟会更易攻破汉中并且入蜀。
        而诸葛绪亦明白到他们此行是阻拦姜维回防,如今失败了,不应自行主张西行,应该进军与钟会会合。
        而钟会则统领十万大军由关中向汉中进发。可见之,钟会的任务是攻城掠地,最终目标当然是成都。
        看起来,真正的伐蜀统帅真的好象是【钟会】。
        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看看邓艾在出征之前的说话。
        晋书文帝: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邓艾认为伐蜀之时机还未到,但为何在阴平时又可以一眼看破,偷渡而过呢?
        其实,这是一场三人把戏!
        邓艾说不是入蜀的时机,那司马昭正好给他一个牵制姜维的工作,使蜀汉的人认为邓艾此行主要是牵制姜维,任务完成与否,亦会领军和钟会会合。
        那正在使蜀汉人松懈,使邓艾有偷袭的机会。
        如果真的是去牵制姜维的话,邓艾所领之三万军亦未免少了点。虽然诸葛绪亦有领兵,但只是去抄姜维的后路而已。
        邓艾正是为了作偷渡之行,故不领大军出发。不然以邓艾当时的地位、名望,不会只领三万军而已。
        另外,司马昭是一个非常小心和聪明的人。
        晋书文帝: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在派出钟、邓二人伐蜀后,深知钟会为人,亦率领十万之军随后而出至长安。
        然而知道钟会虽反,终难成事,此等智能、先见之明,确实难见。
        那他会不知道蜀道之难,比登天更难的道理吗?
        他会认为邓艾一定可以牵制姜维吗?
        他会肯定钟会必破剑阁以进成都吗?
        他没有可能做这一个轻率的决定。
        他派邓艾去牵制姜维后,正好可领军到阴平,而在这个时候,邓艾顺势上书请求从阴平以偷袭成都。
        邓艾不是上书给钟会,而是上书给司马昭,这不难相信他们是早有预谋。
        而诸葛绪引军至剑阁亦是想吸引剑阁守军的注意力,或者是他根本不知道司马昭的安排。
        但钟会私下收编诸葛绪的军队则是意料之外,可能是他想试试强攻剑阁,独领战功。
        司马昭这招偷袭更是高明之举!
        以邓艾偷渡阴平至涪城,直达成都,如姜维分兵救之,则剑阁难守。
        如不分兵救兵,则成都危矣!
        此实乃两难之计谋!
        司马昭明白到剑阁易守难攻,蜀汉据险而守亦不是一时三刻可以攻下;如果吴军援至,则有被反攻之势。
        我们可以明白到,钟会军真正的用意是牵制剑阁之守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以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
        这才是真正的伐蜀计划!
        真正的伐蜀统帅名为钟会,实为邓艾。
        真是兵者,诡道是也!
        


        IP属地:福建7楼2011-01-06 14:30
        回复
          第四篇:汉中之事
          此篇主旨是要指出汉中对蜀汉政权之重要以及蜀汉守备汉中之方法。
          ※汉中地形
          形成汉中的地形主要是秦岭和大巴山脉。
          秦岭西抵陇山,东连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有此山领,汉中地势极为险峻,易守难攻,常为蜀汉政权所有,乃巴蜀之门户。
          秦岭高峻险拔,足以为关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浑厚绵长,足以为四川北面屏障。几条谷道穿越山岭,成为南北通行的孔道,险阻重重亦是汉中为巴蜀立国之本,无汉中即无蜀,这句说话是有其道理的。
          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信道。
          它们分别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1)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今陕西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处,谷道全长六百六十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自请率奇兵五千出子午谷以袭长安,诸葛亮未准。后来钟会攻蜀,子午谷是其进兵路线之一。
          2)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陕西褒城北十里,北口曰斜谷,在今陕西郿县西南三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七十里。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夺占汉中,曹操统兵来争,即由斜谷进临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后以补给困难而退兵。蜀魏在关陇一带对峙,双方都曾由褒斜道进兵。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陇西,而以赵云率偏师,扬言出斜谷取郿,牵制曹魏关中之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统大军出斜谷,屯兵渭南。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真攻蜀,也曾由斜谷进兵;景元四年(263年),钟会统兵伐蜀,大军由褒斜、傥骆、子午诸道并进。  
          3)傥骆道南口曰傥谷,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越秦岭主峰一段,盘山路曲折回旋八十余里,共八十四盘,行军不易,易受阻塞。三国后期,魏蜀双方都曾试图由骆谷道进兵,但均为对方守险所扼止。钟会伐蜀时,骆谷是其进兵路线之一。
          ※守备汉中
          魏延传记: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而魏延、王平守备汉中的方法是以重兵塞住汉中盆地北方的入口,兵多将挡,水来土掩。
          这个做法固然是可以防御敌军来攻,但每次都是据险而守,得不到什么特大的收获,往往仅能把敌军击退而已。
          而姜维则提议一个大胆的方案。
          姜维认为前者守备汉中的方法,不能为自军带来巨大的收获。
          姜维则改变防御汉中的战略。
          先是大开汉中北方的入口门户,重兵镇守汉中盆地的南方出口阳安关,引诱敌军深入阵地。
          屯兵阳安关前的汉、乐二城以作守备。
          汉城即沔阳,今陜西省勉县,在汉中西三十公里;乐城即成固,今陜西省成固县,在汉中东三十公里。溯汉水西上,依序是乐城、汉中、汉城、再来就是阳安关。
          又在外围的汉寿、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等地设围,遥遥坚守,以游军袭击攻关不克的敌人。等到敌退之时,诸围众军之兵齐出,力求给敌人最大的损伤。
          此计大大能提升了给敌人最大的伤害,以汉、魏两军的差距,此计不失为一个进取消耗敌人力量的方法。
          但是如果守军兵力弱小,或者统帅能力其差,这计比魏延、王平的方法差太远。
          因为这计是放敌军入深地,如给以包围之势,如果兵力差距过大,则白白把先前能据险而守的优势,改为让敌人深入重地。
          如果以魏延、王平的方法,即使统帅之能力差,仍然能据险而守;但如果以姜维之方法,则统帅指挥的能力特别重要。
          汉军失守汉中正是由于姜维之主力远在沓中,回守之时又因邓艾和诸葛绪的阻拦而延误行程,终使阳安关在兵力差距和主帅能力等原因以至失守,无奈回军剑阁。
          以姜维北伐而言,以姜维的战术才能,若专守汉中的话,此策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防御方案,它实际上是将蜀汉攻关中时“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的不利形势交给魏军来承受。
          但姜维对魏用兵的重点却远在陇西,其兵力不能集中在汉中,如用坚守之阵还可御敌,但今撤掉秦岭谷口的诸围守兵便是失策。
          华阳国志卷六:刘备初定益州,曹操即率大军入汉中讨张鲁。刘备部属黄权恐曹操趁势侵蜀,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
          最后,由此可以观之,汉中和巴蜀的关系是唇齿相依,无汉中即蜀土不立。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川一:巴蜀之根本实在汉中。未有汉中不守而巴蜀可无患者也。故昔人谓东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汉中。
          历代攻蜀,从汉中入剑阁灭蜀者居多,汉中失,即剑阁不可久持,此实为唇亡齿寒之势!汉中实乃各代蜀汉政权之门户
          


          IP属地:福建8楼2011-01-06 14: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