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
唐峪水(即浑水)在峡中蜿蜒曲折,淙淙流过。峡越向前越窄,崖也显得越高,两旁绝壁宛如两面巨剑,劈入云空。在悬崖峭壁处举眼眺望,可见西壁山腰的奇特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北岳最负盛名的悬空寺。此寺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观,缀于主峰翠屏山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傍崖而栖,如挂半空,宛如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画,紧贴在崖壁上。上载危峰,下临深谷,楼阁高悬,分外壮观,分外惊险!站在谷底仰望,好似玉宇琼楼;登上楼台俯瞰,又如置身缥缈仙境。“金门寺院神仙府,海市蜃楼隐山中。”千百年来,都倍受人们推崇。悬空寺下南侧的峭壁厉岩上,刻有大如方半的两个巨字:“壮观”。笔力流畅遒劲,又不失潇洒俊秀,为唐朝大诗人李白,当年游恒山时兴之所至,泼墨淋漓的“文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面对悬空寺,忍不住叹曰:“天下巨观也!”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望之如蜃吐重台。”历代赞赏悬空寺的诗篇不胜枚举,浩如烟海。明人王湛初对之作了这样的描绘:“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莫讶星枢近,应知帝座通。恒河沙作观,大地总成空。”诗人写出了恒山诡怪难测的神奇魅力和壮丽景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些都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悬空寺的特色。
据《恒山志》记载,神奇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已度过了1400多个春秋。全寺的整个构思极为精巧,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绝后。寺门坐北朝南,自南而北,由低到高,由三组建筑群组成:前面一组以三官殿为中心;中间一组突出三圣殿;后面一组的主体为三教殿。进入山门,钟鼓楼迎面而立。楼的下层向外一面,都用砖砌成墙,开有月宫式圆窗,显得玲珑别致。经过一院落空地,前面就是三宫殿,这里也是正殿,为一座两层楼阁。由北前行,先后是两座三层三檐九脊瓦顶的悬空楼阁。前者为三圣殿,后者就是三教殿,两者之间相隔数丈,中间架有悬空栈道相通。栈道之上,又建有重檐式阁楼两层。寺内共有殿宇40间,像是一条美丽的彩虹凌空排开,悬挂在危崖峭壁上面。入寺登山,只见楼阁上下重叠,高低错落,前后有致,曲折迷离。楼阁相望,有的以栈桥凌空飞渡,有的却以暗道悄悄沟通。时而面临绝壁,忽又重见殿宇。扶栏探视,下临深渊,令人惊心动魄。多么奇特的建筑!身临其境,畅游其间,真是其乐无穷。
这鬼斧神工的奇迹昭示着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悬空寺到底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据说,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岩石层面的曲折凹凸,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洞眼,将悬梁插入洞眼中,然后再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楼阁。同时,又利用力学原理,竖立起几十根碗口粗细、长短不一的木柱,支撑着上面的建筑物。表面上看似惊险异常。实则安稳得很,经受住了漫长的自然界变幻的考验。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石碑,记载着当年修建悬空寺的“实况”:工匠们都用一根粗大的绳索系捆在腰际,再挽一个圈蹬在脚下,把绳头结在上层山崖上,人却悬荡在半山腰进行“高空作业”。
仰望这一个世间奇绝的高空建筑,游人常会油然而生一种惊奇的疑问:偌大的一座悬空寺,竟然能以小小的木柱支撑千百年,风吹日蚀,岿然不动,安然无恙,到底是怎样的一股“神力”在起作用呢?建筑学家们反复研究分析,都认为这和悬空寺择地而建,设计精巧,技艺精湛,以及历代的高度重视与维修有关。悬空寺位于深山峡谷的小盆地中,其全部建筑都高挂在峡谷西侧翠屏山的石崖中间。石崖略呈弧形,而悬空寺则刚好建在弧形的凹陷处,这样的位置十分有利。周围的高山护卫着它,像抱着自己襁褓中的爱婴,既免受狂风的侵蚀,又少被烈日曝晒,严冬基本上见不到阳光,盛夏时节日照也不过4小时左右。更为奇妙的是,石崖上方突出的部分成为一道天然顶篷,晴日遮阳,天下大雨时寺前滴成一片奇丽的珠帘。它又地处山腰之中,离地面有数十米的高度,峡谷中汹涌上跃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先人们卓绝的智慧与才能,使悬空寺建于一块“风水宝地”上,而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它得以免遭自然的损害。同时,悬空寺独特的内容与造型,素来为人们所关注,便它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所以,悬空寺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聪明、勤劳的美好品德。
毫无疑问,悬空寺必然会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处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这恰好是形容悬空寺超一流建筑艺术的铭文,也表达了人们游览悬空寺后叹服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