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蝌蚪吧 关注:43贴子:1,698

【藏獒世界】---送给所有爱狗的朋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NO1:                  獒的起源
獒在西方消失的标志是"莫洛塞斯"随着输入它的国家的消亡而不复存在。欧洲分裂后,这种古老的獒随着人的迁移和它自身杂交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形成了个体差异较大的地方品种,并因各个国家人文地域的差异异化为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各国的世界名犬,如英国的马斯迪夫犬(Mastiff)、意大利的拿波里顿獒(NeapolitanMastiff)、瑞士的圣伯纳(SaintBernard)、北美的纽芬兰犬(Newfoundland)、德国的洛特威犬(Rottweiler)等等。正是由于共同拥有"莫洛塞斯"的血统,所以这些后裔之间仍保留着很多相似之处。 
  公元前55年,腓尼基人将獒直接由安纳托利亚高原运至英国,它的用途依然是猎杀或战场作战。獒在英国被改良并开始大量繁殖,成为了现在英国马斯迪夫犬的前身。因此,马斯迪夫犬比起其他后裔拥有更纯正的獒的血统。




1楼2006-06-23 14:45回复
    NO2; 什么是獒
      《尔雅·释畜》中写道:狗四尺为獒。明朝詹同《出猎图》中也写道:苍鹰炎欠起若飞电,四尺神獒当人立。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略短,四尺大约就是半人高。这是獒的形。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獒,犬知人心可使者,从犬敖声。敖与獒通假,有强健、贤能有义、放浪不羁之义。这是獒的神。 据上,我们或许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凡是高大威猛、忠义而又不驯的狗就可以称为獒。 

      我们的史书中很早就有了关于獒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便有《旅獒》篇,"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这是用来警示当权者不要玩狗丧志的。《左传·宣公二年》载:"公(晋灵公)嗾夫獒焉,明(提弥明)搏而杀之。"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这种大狗已被统治阶级用作"杀手"。 

      到了汉代,人们将一种来自西部、传说曾经咬杀过人的狗称为"獒"。


    2楼2006-06-23 14:47
    回复
      .


      7楼2006-06-23 14:57
      回复
        .


        8楼2006-06-23 14:57
        回复
          .


          9楼2006-06-23 14:58
          回复
            NO6; 忠心地守护主人
              藏獒作为绝佳的护卫犬,是绝对名副其实的,它对主人的忠心也显而易见。这个看似"憨大"的家伙,其实绝顶聪明,从不做徒劳的进攻。它一般会在主人帐篷前或找个较高的地点巡视四周,时常又会混在畜群间或躲在隐蔽处,平时不常吠叫,但锐利的双眼绝不会放过任何异常情况,即使是一辆行进中的汽车经过,它也会闪电般突然跳出,冲向目标,扑咬着、尾追着汽车,直到它认为汽车出了它所能管辖的领地,才会停止追击,定定地站在高岗上,发出几声沉闷的吼叫,不知表达的是驱逐胜利后的得意还是对逃亡者的再次警告…… 
              在牧区之间赶场的牧民同样会被视为闯入"领地"的入侵者,而遭到当地藏獒甚至狗群的攻击。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只有立即下马,牵着马混在牛群中行走,因为藏獒不会轻易攻击牛群,然后让随行的藏獒去对付它们,在自家藏獒的协助下,尽快走出"危险"地带。 

              遇到有经验的高手就不一样了,他们会用随身携带的专门打狗的工具来对付藏獒的攻击。在游牧草场,极难分辨哪只藏獒是有主人的,哪只是野狗,因此在藏区没有"打狗要看主人"这一说。相反,如果能够制服来势汹汹的藏獒,它的主人还会竖起大拇指,热情地请你进帐篷小憩。


            10楼2006-06-23 14:59
            回复
              强烈推荐NO6
              它真的很忠实,太令人佩服


              11楼2006-06-23 15:00
              回复
                NO7; 西方人与藏獒(图12) 
                  藏獒在当代拥有"中国神獒"的美誉,但无论是在近代还是现代,最早发现它的价值并将它推广至世界各地的,却都是西方人。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对藏獒有详细的描述,他形容藏獒"体高如驴,吼声如狮,凶猛无比",他是第一位将藏獒诉诸文字的西方人。他离开中国返回欧洲时曾带走两只幼獒,可惜的是都死在了航海的途中。 

                  18世初,英国人最早开始了对藏獒的培育,并按其理想的标准进行品种改良、选育定型,甚至建立起血统档案。达尔文曾在他的《动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专门提到这种生长在喜马拉雅山麓的黑色巨獒。 

                  1873年,英国犬协会正式将藏獒命名为TibetanMastiff。 

                  19世纪末,英国驻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历任总督多次将这种他们自称是"来自西藏如狮子般勇猛、极其强壮的大狗"献于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 

                  1947年,第一只藏獒被冒险家巴利·毕肖普(BarryBishop)带至美国。 

                  20世纪中叶,外界对藏獒的寻访以美国人最具代表性,特别是中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众多美国寻访者将大量品质优秀的藏獒从西藏经印度、尼泊尔运出,带至美国本土。


                12楼2006-06-23 15:01
                回复
                  NO8; 纯种藏獒(图14) 
                    藏獒是生存在青藏高原这块特殊地理区域的稀世犬种。 
                    动物学家把世界上的动物划分为六个大区系,即古北区、东洋区、澳洲区、新北区、新热区及非洲区。中国的青藏高原传统上被划分在古北区和东洋区内,但近几年来,很多学者提出青藏高原以其世界上独特的动物区系应被列为第七个动物地理区。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甘肃南部、川西北高原以及滇西北高原的整个地区,位于北纬25度到40度之间,平均海拔4000多米,藏北高原海拔更是在5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的"屋脊",地球的"第三极",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候反复无常,雪线以上终年覆盖着冰雪,大自然赋予这块土地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但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很多特有的物种,动物学家经过多年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后认为,越是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动物的特有品种比例就越大,同一品种也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其中也包括了几大家畜。藏獒便是生存在青藏高原这块特殊地理区域上的稀世犬种。


                  13楼2006-06-23 15:02
                  回复


                    14楼2006-06-23 15:03
                    回复
                      NO9; 藏獒的核心产区(图15) 
                        虽然藏獒在以上五省区均有广泛分布,但不同的气候及海拔,造成了各地藏獒个体特征的很大差异。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交通便捷、人类活动频繁,有些地区的藏獒已经掺杂了其他地方犬种的血统。严格来说,纯种藏獒还是有其核心产区的。 
                        原则上,纯种藏獒的核心产区多在海拔3000米-4000米之间的高原河曲地区,这些地区有着十分利于藏獒生长的环境,具备着诸如高海拔、低气压、强辐射、气候寒冷湿润、性成熟晚、生长期长、食物丰富等必要条件。这里大多是山大沟深的远乡僻壤。对外界的人来说,来到这里,不但食宿交通极为不便,更要跋山涉水,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甚至会威胁到外来者的生存。有些核心产区,除了身手矫健、剽悍善骑的牧民,外界人是很难到达的。况且,即使在核心产区,藏獒也并非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所以,想见到一只优秀的纯种藏獒,绝非易事。


                      15楼2006-06-23 15:03
                      回复
                        NO10; 藏獒毛色非常漂亮
                          头部 
                          纯种藏獒给人最初的也是最深的印象,便是它那大而有力的方型"硕头"。头面额宽,眼小呈杏核状,吻短而粗,嘴角略垂,鼻宽唇厚,舌大牙利,犬齿近寸,耳根较低并呈心形下垂。 

                          躯干 

                          颈粗有力,颈下有垂,似与肩部连为一体。肩胛突出,腰平且直,四肢粗壮。尾根高,尾大而侧卷至背脊。从侧面看形体比例为正方形。 

                          被毛 

                          藏獒应属长毛品种,但在低海拔地区又变异为中、短毛品种。藏獒的被毛最突出的特征是长毛品种的鬣毛形似渔夫的蓑衣,雨雪无法浸湿其内层被毛。自头顶部至肩胛披长鬃毛,从正面看形似"雄狮"。面毛短滑,耳面及耳廓附长毛,四肢的毛质平滑,脚肚稍有羽状饰毛。全身被毛松厚,分为内、外二层,内层绒毛短而密,外层身毛长10厘米-15厘米。尾毛长20厘米-30厘米,婆娑如球,卷至背上。 

                          可以清楚地看到此犬有着藏獒的双层被毛及其鬣毛。 

                          这匹藏獒的"菊花尾"已是难得一见了。 

                          藏獒的毛色非常漂亮,按稀有程度依次分为:豹斑、青色、金色、棕红、白色、黄色、麻黄色、黑色及黑黄色。前四种现已很难再见到。黑黄色品种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品种,其中主色为黑色,仅在吻部、眼眉、脚部及四肢内侧呈现黄斑,俗称"铁包金"。这诸多毛色品种都共有一个特征,即在胸口有一菱形白斑的"护胸毛",护胸毛越小越好。 

                          藏獒在毛色上没有绝对的标准,只由个人喜好而己。藏区的牧民偏爱黑色系品种,因为它混在牦牛中很难被发现。外界的藏獒爱好者则根据藏獒毛色、毛量以及长短,形象地将藏獒分为狮型(所有毛色的长毛品种)、虎型(短毛黑黄色品种)、熊型(专指黑色短毛品种)、雪獒(专指纯白色品种)。


                        16楼2006-06-23 15:05
                        回复
                          NO12; 藏獒与人 
                            在中国西部的亘古荒原上,藏獒与人类在单纯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已经共同生活了上万年。在广袤的山野及草原间,它们不受锁链的羁绊,自由自在地追捕着猎物。藏獒祖先那种半家畜、半野生式的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在延续着。 
                            藏獒祖先被驯化的过程就是史前人类驯化犬的过程。由于犬类具有比其他野生动物更易接近人的特性,野生獒开始被人豢养。豢养的动机同样是人类想利用野生獒对其他野兽天生的警戒心及极强的攻击力,来阻挡大型猛兽对人类栖息地的侵袭,同时也利用野生獒狩猎的本能来帮助人追逐猎物。 

                            高海拔牧区 

                            这里环境恶劣,这里的牧民们过着几近原始的游牧生活,生存所需的物资相对短缺,因此藏獒在生存上并非完全依赖于人。他们之间应该更近似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牧民们因藏獒的勇猛、剽悍而获得一定的安全感,而藏獒在牧民的帐篷外获得一席生息之地,缓解了残酷自然环境的强大压力。在这里,藏獒与人共同捍卫着自身的生存与繁衍。


                          18楼2006-06-23 15:11
                          回复
                            NO13; 藏獒只认可一个主人 
                              狗儿只要听到主人那熟悉的声音响彻山野时,便会不顾一切地疾奔而归。 
                              只认可一个主人 

                              支配着藏獒的三个最强烈的行为意识是:食物意识、领地意识、等级意识。 

                              狗仍然保留着远古时期群居动物的等级意识,藏獒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等级意识决定着藏獒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 

                              藏獒通常只认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因为在藏獒眼中,在这个大集体里,它的地位只比其认可的头领(主人)低,它也只会服从这个人的命令。它与其他家庭成员则是同等的地位,可以和睦相处,除非有意激怒它,它才会龇牙咧嘴以示警告。如果藏獒认同自己的地位低于所有家庭成员,那么它就会服从于任何一个人。但事实上藏獒是永远不会这样认为的。 

                              藏獒的主人意识并不完全取决于食物的给予,食物纽带能建立的仅仅是可亲近的相互信任的关系而已。藏獒只忠于它认可的主人。很多由藏区移居到别处的成年藏獒,经常因思乡心切而精神不振,并且不会真正认同新饲养者为新主人,至死都眷念旧主。有些极其烈性的藏獒,始终不容"新主人"触其脖颈,因此与主人反目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19楼2006-06-23 15:14
                            回复
                              世上最忠实,勇敢的朋友  DDDDDDDD


                              20楼2006-06-23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