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之家吧 关注:638贴子:14,073

细数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悲壮忠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部分内容转的
图自己配的
开始直播



IP属地:广东1楼2012-07-28 12:16回复
    1.关龙逢
       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据史书记载, 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饮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 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 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每一个人都完爆倭国- -。


    IP属地:广东4楼2012-07-28 12:17
    回复


      


      IP属地:广东6楼2012-07-28 12:21
      回复
        4. 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周显王十 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
        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 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 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 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 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将商鞅入此列有些牵强,因为他主要是因他国之事而被杀的,但考虑他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又惨死于秦君之手,故忝之。

        


        IP属地:广东7楼2012-07-28 12:22
        回复
          6.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是居(今中国南部安徽省桐城南)人,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
          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纳。刘邦后来赴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 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最后刘邦逃脱。
          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东北),项羽 胜利在望时,没想到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遇事不再和他商议,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但走到半路就病死了。没有了范增的辅佐,项羽终 于兵败,自刎于乌江。    范增是唯一一个没有死在帝王刀下的人,但西楚霸王项羽从初期叱咤风云,英雄无敌的辉煌,到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这种对比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清楚范增之与项羽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为项羽的英雄末路感到扼腕叹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范增的怀才不遇,恨铁不成钢的心境。所以与其说范增是病死的,不如说是项羽伤透了“亚父”的心,被活活气死的。

          


          IP属地:广东9楼2012-07-28 12:24
          回复
            8.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 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 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10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 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 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 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 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 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关至狱 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 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 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行刑的日期长达7日之久!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方孝孺的死也比较特别,他侍奉于一个贤明的君王,却死在另一个伟大的君王之下,在同样都是朱姓的明朝,这样的结果很难让人判断他的行为是否正确?说愚忠不对,说刻板不准,但他为了气节和信仰被“灭十族”,而且全部是凌迟处死,让人明白什么叫“士为知己者而死”的内涵。

            


            IP属地:广东11楼2012-07-28 12:26
            回复


              


              IP属地:广东13楼2012-07-28 12:27
              回复
                诸位稍等一下0.0


                IP属地:广东15楼2012-07-28 12:28
                回复
                  诸位久等了我继续


                  IP属地:广东16楼2012-07-28 13:06
                  回复
                    11.杨涟
                    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代著名谏官。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天启四年,联合上疏劾魏忠贤,被其诬陷下狱,在狱中遭遇人渣许显纯的严刑拷打,刑法如下:
                    许显纯想让杨涟死,还顺带想诬陷杨涟,于是每五天拷打一次,致杨涟下颌脱落,牙齿打掉,杨涟仍然没有招供,只有愤怒的咒骂,于是许显纯用钉子做的钢刷,沾上盐水,在杨涟身上刷来刷去,几次下来,杨涟体无完肤,史料有云:皮肉碎裂如丝
                    然后杨涟“骂不绝口”
                    而后,杨涟用被打的近乎残废的手写下了两千字的绝笔遗书(很牛逼的毅力)
                    天启五年(1625)七月,许显纯用铜锤砸杨涟的胸膛,几乎砸断了杨涟的所有肋骨,但是杨涟依然没有死
                    于是许显纯用上了布袋压身,也就是晚上用布袋压住犯人,基本上天亮就死,毫无痕迹
                    杨涟依然没死
                    后来,许显纯把钉子钉入了杨涟的耳朵
                    杨涟还是没有死
                    最后,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杨涟的头顶
                    这一次 杨涟死了
                    和杨涟一起死的,还有东林党人魏大忠等人,史称“六君子之狱”


                    IP属地:广东19楼2012-07-28 13:14
                    回复
                      13.文天祥
                      这个 大家都知道 但我还是想介绍一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
                      咸淳十年(1274)七月,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不知为何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蒙元,
                      文天祥塑像妄图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连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佑元年(洋历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归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蒙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蒙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汉族人的楷模。

                      


                      IP属地:广东21楼2012-07-28 13:21
                      回复
                        最后一位,隆重介绍
                        邓世昌!


                        IP属地:广东22楼2012-07-28 13:22
                        回复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在黄海与日寇海战中为国捐躯。民族英雄。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其后人多为仁人志士,


                          IP属地:广东23楼2012-07-28 13:23
                          回复
                            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1867年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管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IP属地:广东24楼2012-07-28 13:23
                            回复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IP属地:广东25楼2012-07-28 1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