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吧 关注:592贴子:2,912
  • 4回复贴,共1

陶铸同志的“约法三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陶铸同志的“约法三章”
 陶铸同志生前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下乡蹲点,坚持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到地、县委检查工作,不许大吃大喝;下乡总是坐吉普车,从来不坐小卧车。他特别反对摆阔气、讲排场,坚决反对假公济私,请客送礼。无论是县委或农场送来的食品,或者是工厂送来的试制新产品,他都拒不接受,一律退回,并且要对送礼的单位进行批评。
  他在地方上工作的时候,对北京来的中央各部的负责同志,从来不用公家的钱请客送礼。有时他要请人吃饭,都是自己出钱。
  一九五八年,陶铸同志带领一些干部到粤东检查工作。有个县为表示“欢迎”,大摆筵宴。他见到这种场面非常恼火,匆匆吃碗饭就走了。从此以后,他每次到各地调查、访问,总是事先“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这个“约法三章”,后来实际上成为一条严肃的戒律,谁也不敢给他什么特殊照顾了。


1楼2012-11-22 13:10回复
    陶铸,1908年1月16日诞生于湖南省祁阳县石洞源陶家湾下院子的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陶铸随全家迁居武汉就读于私塾。后在父亲陶铁铮创办并自任校长的潘家埠镇文昌阁小学就读。少年陶铸天资聪颖,接受力强,记忆过人,善独立思考,深得老师喜爱。陶铁铮因反对北洋军阀被杀害。母亲董唐姑留下血衣要儿女长大为父报仇。当时,陶铸只有10岁。家庭生计虽然十分艰难,但母亲千方百计让他去上学。次年春,在办新学的乡村进步教师申暄的关怀下,免除学费、膳食费,让陶铸去清水塘申氏小学读书。有一点空闲,陶铸就孜孜不倦地读书。他把父亲的书读完了,又找亲友、师长借。血泪的家史,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丰富的自学生活,把陶铸磨炼成一个勤勉好学、痛恨旧社会和反动军阀、热爱劳动人民的铮铮少年。


    2楼2012-11-22 13:3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940年3月,陶铸奉党中央之命,去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等待开会期间,参加了中央组织部陈云领导的学习小组,前半年学习哲学,以后学政治经济学。陶铸如饥似褐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同时结合斗争实践总结了**经验。
        因为长期阅读和多方面的工作实践,陶铸有很高的理论修养和突出的写作才能。据不完全统计,陶铸生前的著述有三百万字。他的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他还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


      3楼2012-11-22 13:31
      回复
        1921年春,陶铸13岁,辞别了祖母和母亲,到安徽芜湖瑞森样木号当学徒。他惜时如金,每当工作有一点空闲,或者遇到刮风下雨,他总是手不释卷。他读到不少介绍新思潮的书籍杂志,一遇到问题就向人请教。他知道了五四运动,听说了中国共产党,还了解了不少工人运动的消息……他的眼界开阔了,懂得了一些反封建、除军阀的**道理,萌发了要为中国**献身的思想。


        8楼2012-11-22 14:24
        回复
          1921年春,陶铸13岁,辞别了祖母和母亲,到安徽芜湖瑞森样木号当学徒。他惜时如金,每当工作有一点空闲,或者遇到刮风下雨,他总是手不释卷。他读到不少介绍新思潮的书籍杂志,一遇到问题就向人请教。他知道了五四运动,听说了中国共产党,还了解了不少工人运动的消息……他的眼界开阔了,懂得了一些反封建、除军阀的**道理,萌发了要为中国**献身的思想。


          9楼2012-11-22 14:24
          回复